生態一詞,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各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通過互相作用所構建起來的一個系統。把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內涵從生物學拓展外延到教育教學領域,課堂也是一個開放、交互、動態且具有文化屬性的特殊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是由學生、教師、教材、教學媒介、課堂環境等眾多要素構成的。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為了保持課堂生態系統相對的穩定、平衡與發展,承認并尊重個體要素的多樣性和存在價值是一個重要前提,而在課堂生態系統中,學生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生態首先是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
生物具有多樣性,以植物為例,有高大的喬木,也有低矮的灌木,還有貼地生長的草本植物。和自然界的生物一樣,我們的學生也是具有個性和多樣性的,必須承認,雖同為學生,但還是存在迥然的個性差異的,有的熱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刻苦鉆研,有的貪玩厭學;有的嚴謹有序,有的自由散漫;有的勤勞能干,有的懶惰懈怠;有的遵守紀律,有的生性頑劣。我們的老師往往對學生個性差異關注度不夠,總是習慣按照學習成績來給學生貼上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標簽。
印度有一個民間故事。有個挑水工,每天都要到很遠的小溪邊去挑水。他有兩只水罐,一只水罐有條裂縫,另一只水罐完好無損。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滿滿地運到主人的家,而那只破損的水罐到達目的地時,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有裂縫的水罐感到十分慚愧。它對挑水工說:“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問:“為什么呢?”“過去兩年中,水從我的裂縫中滲出,我只能運半罐水。你盡力挑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破水罐答道。挑水工說:“你注意到路旁那些美麗的花兒了嗎?為什么它們只長在你這一邊呢?那是因為我早知道你的裂縫,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這一邊撒下了花種,是你澆灌了它們。”這個故事似乎與課堂生態毫無瓜葛,但作為一個教育人,這個故事卻給了我深刻的啟發:盡管學生存在鮮明的個體差異,但各有各的價值。
小政曾經是一個我很不喜歡的學生,他身上有很多但凡老師都十分討厭的“劣習”:他能目中無人地在上課的時候看小說,也能插科打諢地說一些與上課內容無關的話來嘩眾取寵。我把他帶到辦公室里談心,在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小政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每天早上都是自己起來做早飯,衣服也是自己洗的,晚上放學回家后,還要幫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做一點諸如喂豬牽羊的家務事。我很吃驚,在現如今的社會生活里,這樣的孩子真是太少了。我說,老師很贊賞你的勤勞能干,你是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可不可以擔任班上的勞動委員呢?他很不好意思地答應了。之后的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從他擔任勞動委員的那天起,我們班的值日生總是能夠高標準地完成包干區的打掃任務,任何時候,勞動工具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的,講臺上總是擦拭得干干凈凈的。小政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若單純從學習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學生大都不招人喜歡,有些甚至還是令人討厭的。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可愛的一面,都有值得放大的閃光點。作為老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我們真的應該像一個真正的伯樂一樣,用足夠的寬容、細致和耐心,去發現和挖掘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價值,鼓勵他們張揚個性,通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培養出個性鮮明、德才兼備的各類人才。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尊重學生的個性呢?
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愛與寬容是對學生個性最好的呵護。教師節那天,姜燕(化名)又來了,她初中畢業應該有七八年了,因為智力上有障礙,上學的時候,成績極差,還制造了不少笑料。但是每到教師節,她都要到學校來找許老師、張老師和馮老師,盡管言語舉止夸張滑稽,但看得出來,感激之情卻是真真切切,然而,她對別的老師則是要么嗤之以鼻,要么視而不見。我問姜燕:為什么只找許老師、張老師和馮老師,不理別的老師?她極嚴肅認真地對我說:他們對我好,別的老師都是壞人,他們逼我做作業、回答問題,我又不會,在許老師、張老師和馮老師的課上我一點都不害怕,同學也不笑話我。姜燕不加掩飾的表達讓我有點哭笑不得,進而又佩服起她來:所謂的“為你好”到底是真情實意的尊重,還是在愛的名義下的傷害,竟然被她一眼看穿。姜燕“對我好”的評價是對“教師之愛”“寬容之心”的最好詮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愛與寬容的溫暖陽光下快樂徜徉,自由生長。
我們要做到捍衛平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對學生個性最好的尊重。去年暑假來我們學校義務支教的伊涅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漂亮的18歲法國女孩在和坐在學桌前的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平齊,態度熱情而認真。這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態度,因為它彰顯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而無比美好。老師不是課堂的主宰,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表演的舞臺,我無比堅定地相信,在這樣一個實現了平等的課堂生態下,每一個學生,不管性格好壞,成績優劣,都能因為獲得充分的尊重、公平的對待、價值的體現而增強自信心,收獲滿足感,這樣的心理狀態,對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乃至健全人格的養成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陶行知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我們還要做到突破模式,突破模式的束縛有利于學生個性最好的發展。對于模式我并不反對,我只是反對課堂模式化,設置太多的繩索,捆綁學生的手腳。有一個比方,不知是否恰當,課堂教學模式只是一條渡船,老師要做的是把孩子們領上船,安全送抵彼岸。上船之后,至于孩子們該怎樣坐,坐哪兒,他們有選擇的自由,不應該被束縛,因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性格,只要不落水就行了。在當下流行合作學習、注重展示的教學背景下,如果老師不顧學生性格特點,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組織課堂教學,比如,強行讓沉默寡言的學生參加課堂大討論,禁止有奇思妙想的學生發表與教師或者教參相左的觀點等等,那就是對學生個性粗暴的扼殺了。所以,學校不應該是工廠,課堂也不應該是模具,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試圖執行統一的質量標準,通過流水線式生產方式,制造出整齊劃一的產品,其結果一定是壓抑個性、埋沒人才的。要知道,多一把尺子,多一個視角,多一個緯度,就多一個夢想,多一分希望。
總之,尊重學生個性,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生態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東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