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進藝術的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深入挖掘藝術的德育功能及其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對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青年大學生為目標群體,通過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藝術教育環境構建、藝術特色實踐活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等多種方式將藝術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過程,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展示和大眾認同,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境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藝術教育 "培育 "新路徑
[作者簡介]劉冬曄(1981- ),女,河北辛集人,河北經貿大學學科學位辦,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藝術教育服務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04031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3-0060-03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并特別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币虼?,面對當前思想文化交融交鋒的新態勢、思想觀念多元多變的新特點,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主流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廣泛、形式多樣,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藝術教育為著眼點,深入挖掘藝術的德育功能,將其作為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強有力的宣傳工具,充分發揮其獨特價值,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先進藝術的精髓與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價值評判,是推動并指引人們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原則、標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與靈魂,在諸多意識形態中起著主導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這一論述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和具體內容,是目前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是現階段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最準確的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反映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現和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凝聚起來的精神追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導力,是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
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它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文學、建筑和裝潢美術、電影等諸多具體形式。藝術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是依靠形象美來表現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審美的規則來把握和再現社會生活,并用美的感受力來影響社會生活。真正的藝術,不僅有優美的形式,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它包含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學等觀點,這些觀點不再以概念的、勸喻的形式出現,而是以具體的、典型的、形象化的生動形式出現,它能帶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夠從感情上征服人。意識形態諸形式的傳播,常常需要藝術的幫助。黑格爾說過,藝術是各民族最早的老師,也就是說藝術是訴諸靈魂的,同樣也是追求真善美的。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藝術與價值觀同屬意識形態,雖然有其不同的內容、形式、地位、作用和歷史過程,但卻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它們的基礎和來源都是社會物質生活,從事這些活動的都是現實社會的人。因而它們在各自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都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的精神再現。先進藝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當代社會實踐的“精神再現”,都發揮著積極的教育作用。藝術的特點是以形象的“美”來表現對生活的理解和愿望,價值觀是對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價值評價,它所追求的是“善”。兩者雖各有側重,但又是彼此相通的。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先進藝術的精髓都是對哲學的真、道德的善、藝術的美的追求,它們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社會存在,相互滲透、互相影響。先進的藝術教育可以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價值觀對促進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抵御腐朽低級的藝術趣味和藝術風格,又有著極大的作用。
二、藝術教育對核心價值觀中的培育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陣地,校報、網絡、多媒體等是主要宣傳方式。但筆者在走訪調查部分高校時發現,40%的大學生認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學生對所在學?!皾M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不喜歡,認為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課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重“教”輕“學”。35.3%的大學生認為核心價值觀的講授較為抽象,更希望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及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來開展教學。47.3%的大學生希望通過直觀形象的視聽資料、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社會實踐,體驗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式,應當更加重視教育主體的內在需求,注重發揮自我教育能力。引導大學生主動接受、踐行“三個倡導”,在自我認知、參與體驗過程中,不斷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將理論學習真正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藝術教育,又稱為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藝術美和現實美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為最終目的的審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即通過藝術實踐來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創造能力,從而提升修養、完善人格的教育。藝術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種隱性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方式,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采用的灌輸、說教、制度化、紀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實效性和感染力。
其一,藝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優秀的藝術作品通常是經過作者對客觀形象的藝術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動、典型,從而更真實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潤心靈。如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筆下的奔馬反映了不屈不撓、奔騰昂揚的民族氣節;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曲調慷慨激昂,令人振奮鼓舞。藝術教育正是通過這種藝術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樂,是一種以美動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將藝術教育作為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途徑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其營造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情境,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從而使廣大學生受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和啟迪,使核心價值觀培育更自然、和諧,效果也更為持久、深刻。
其二,藝術教育更具直觀形象性。黑格爾曾說過: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無論是無形的音樂作品或是有形的美術作品,都是通過最直觀、最直接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客觀現實,使學生通過看和聽來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題形象,深化內在情感體驗,引起情感的共鳴。鮮明、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會喚起人們強烈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欲望,吸引人們去感受、領悟美的真諦。比如,通過鑒賞中國繪畫、陶瓷、絲綢織錦等優秀的藝術作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奮之志;通過聆聽歡快悅耳、生機勃勃的音樂曲目,欣賞優美的舞蹈藝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發展??梢姡囆g教育不同于理論化、抽象化的傳統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可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鮮活的藝術形象彰顯其思想的力量,更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
其三,藝術教育更具自由實踐性。藝術教育是通過情感體驗認識美、感受美。“美感是和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①,需要個體的親身實踐,強調個體體驗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同時,單向的、灌輸式的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模式并不能滿足藝術教育的教學需要,而是需要師生間的共同參與、互動合作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成果則更多是看重學生的自主參與以及在參與過程中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教育,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狀態下,通過親眼看、親耳聽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促使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藝術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用藝術教育創新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途徑
綜上所述,藝術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藝術“以美導真、以美引善”“潤物無聲”的獨特價值,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藝術教育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著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實現課程藝術化,構建藝術育人新課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藝術。”②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藝術教育課程的目標所在。課程的關鍵在設置,各高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思想上統一藝術類課程的設置理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及其在激發學生潛能、修養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構建藝術教育特色課程。首先,整合校內藝術教育資源,發掘地區文化藝術特色和人才資源,開設具有本土特色的綜合性藝術課程。其次,教學內容要廣泛,讓學生了解、感受多種藝術形式,用健康的、大眾化的審美觀念,幫助學生確立積極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最后,加強藝術教育課程的實踐環節,在實踐過程中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內化為藝術素養。可以結合組建藝術社團、送藝術下鄉、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等開辟第二課堂,通過藝術課程、藝術活動,使學生了解優秀的文化藝術成果,培養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融入校園文化,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藝術育人環境
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校園文化是高校群體心理和行為方式的獨特反映,它屬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環境構成中的“軟環境”,具有濃厚的學術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豐富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人,教育人,是一種隱性的價值觀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雹鄱訌姟败洯h境”建設,通過藝術的形式,將核心價值觀精髓融入校園文化,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藝術育人環境,以某些優秀的大眾化藝術成果作為當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載體,熏陶、滋養大學生,使其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學生把價值觀的精髓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形象、生動的藝術育人環境,寓教于樂,具有較強的感召力,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性”弊端,從而提升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
(三)以學生社團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
大學生社團組織活動是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首先,大學生可以通過藝術實踐將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融入社團活動。通過藝術實踐活動、作品展示等,將符合核心價值觀標準和規范的行為習慣進行更大范圍的宣傳和弘揚。社團活動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術講座、影視鑒賞、音樂賞析、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賞析等各種社團活動,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發揮學生社團活動的輻射作用。社團活動可以把課堂內外有效聯系起來,加上活動內容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因而使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能浸潤學生心靈。最后,加強學生社團的服務育人功能。社團活動可以成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大學生進社區、下基層開展送文化下鄉、考察民間藝術文化,用藝術的展示宣揚核心價值觀中的真善美。
(四)整合網絡教育資源,拓寬藝術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覆蓋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網絡傳播的形態是多樣的,兼容文字、聲音、影像、數據、圖片,其內容豐富,兼具便捷性、時效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校園傳媒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近年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與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并已逐步成為他們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和情感表達、交流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網絡教育的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校報、電臺廣播、戶外顯示屏等多種媒體資源,構建以校園網絡為核心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信息化平臺,可以極大地拓寬藝術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覆蓋面,為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新空間。借助這個平臺,可開設影視鑒賞、音樂賞析、藝術作品鑒賞、民俗民間文化展示等多種欄目,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視頻和動畫等媒介整合、重構,將語言、表演、造型等塑造手段相互轉換,使所傳播的形象更為生動逼真、內容更豐富多彩,更易為大學生群體所接受。
[注釋]
①李方晴,姜曉華.美育與學校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9.
②楊恩寰.審美教育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43.
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02.
[參考文獻]
[1]肖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