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恐怕只是阿里北上路上不得不遭遇的對手,雙方的交戰只是一場“遭遇戰”,而非“殲滅戰”。阿里北上,有著更長遠的戰略考量。
在做足鋪墊之后,阿里巴巴終于向外界宣布了自己的“北上”計劃。9月24日,就在阿里巴巴的市值連續縮水之際,一則“天貓總部遷址北京”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當日早上,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宣布啟動“杭州+北京”雙中心戰略。至此,媒體有關天貓將進駐北京的傳言終被證實。
阿里北上的時機
雖然阿里將“北上”的傳言醞釀多時,市場對該利好也早已消化。但在阿里巴巴正式公布“北上”計劃之后,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隨之止住下滑態勢,迅速爬升,可見美國投資者對阿里巴巴北上的壯志還是高度認可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阿里巴巴宣布“北上”宣言之時,正是馬云等中國企業家隨習近平主席訪美之際。從宣布“北上”的節點來看,阿里巴巴很精確地踩著了鼓點。
實際上,阿里此次北上能精準地踩準政策及市場的鼓點,離不開長期的精心“備戰”。

首先,阿里巴巴對進入北京的時機拿捏得比較到位。回想1999年,馬云在北京做互聯網(中國黃頁)創業時,四處碰壁。隨后馬云不得不撤回杭州,離開之時,馬云曾堅信“三年后,北京一定會理解我”。時過境遷,北京如今不僅理解了馬云,而且還已經“喜歡”上了馬云。然而,一直以來,今非昔比的馬云似乎不為北京所動。直到今年1月份,事件才出現大的轉折。IT界的“狗仔隊”們最先爆料馬云在望京購買大樓;隨后,馬云在北京公司年會上表示,考慮將北京作為杭州以外的第二個主場。
馬云此時選擇與北京“重修舊好”,可謂琢磨透了這座城市當前的心思。在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行動戰略及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北京正在努力優化城市的經濟結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之后,為北京賦予了“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新定位,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則認為這既是北京的責任所在,也是內在發展要求。北京要達成自己的目標,離不開高科技公司的支撐。而阿里巴巴這家全球第二大的互聯網公司,能給予北京需要的東西。阿里巴巴能為北京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聽聽馬云4月份在員工大會上是怎么說的吧。馬云說,他希望員工能夠參與北京的經濟、參與北京的稅收、參與北京的建設、參與北京的創造就業、參與北京所有公益的發展,讓北京“因為有你們而感到驕傲”!經濟、稅收、建設、就業、公益,這是任何一個城市都希望得到的東西。
其次,馬云表面上對北京市場進行“冷處理”,但實際上,阿里巴巴早已為進駐北京做好了充分預熱,北上之心早已有之。據媒體透露,阿里巴巴集團3萬多名員工中,有將近1萬人在北京。UC瀏覽器、高德、阿里影業、阿里健康總部都設在北京。而阿里線上線下聯動的合作伙伴蘇寧和銀泰商業均在北京有多年的深耕。此外,阿里投資的優酷、微博,總部也都在北京。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遷往北京已是早晚的事。馬云所等待的,只是時機。
當阿里遇上京東
阿里巴巴計劃來北京,有網友留言,北方的消費者有福了!網友們認為,阿里巴巴北上,將對京東構成直接的挑戰。兩大巨頭在同城上演“巷戰”,必然會給北方消費者帶來一些好處。比如在今年國慶期間,天貓就攜手蘇寧易購,將10億元的紅包砸向了北京。

不過,對京東而言,阿里巴巴北上卻有點來者不善的意味。在IT界不少人士看來,阿里北上,如果長遠考慮為的是將市場重心逐步向北京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偏移,但也不排除存有打壓京東這個競爭對手的意圖。數據顯示,阿里雖然依舊是電商領域的老大,但阿里的盈利勢頭卻在趨緩。2014年阿里實現盈利2.3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近40%。這一規模是排名第三京東2600億元GMV的8倍有余,是位居第五蘇寧258億元的近百倍。但是,另一組數據卻令阿里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來自京東的威脅。這一威脅從阿里與京東的財報對比也可窺見一二。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阿里基礎電商業務增長已經疲軟,2015年第一季度,阿里GMV6001億元,同比增長40%;同一時期,京東GMV僅為878億元,但同比增速卻有99%。按照目前的勢頭與趨勢來看,京東的增長無疑給了阿里壓力。
同時,中國電商整體已經從過去的高增長進入正常增長,根據艾瑞的數據,整體電商在過去幾個季度的增長已經下降到了20%左右的水平,其中網絡購物已經出現趨勢性放緩。電商趨勢性放緩意味著市場份額與用戶增長以及交易量的飽和。而另一方面,電商的市場競爭卻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廠商正試圖從中國龐大的電商市場分得一杯羹,紛紛建立起自己的細分市場——從中國最大的化妝品特賣網站聚美優品、時尚用品特賣網站唯品會,再到綜合網上購物中心一號店(該網站已在7月份被沃爾瑪全資收購)。
業內據此認為,由于盤子就這么大,因此未來阿里的增長,必然要從壓制京東的增長入手,這樣才能確保阿里的獨一無二的價值與行業至高話語權。
阿里北上的真正目標
從表面上看,阿里和京東兩大電商的交戰似乎越來越激烈。兩大巨頭之間的“罵戰”,更是被網民們津津樂道。馬云曾說京東商城“最終會成為悲劇”。京東則以監管部門對電商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大做文章。今年7月份,劉強東稱,對于“看重正品和質量的消費者來說,京東就是他們首選的中國在線購物平臺”。有些人將劉強東的這番話看作是拐彎抹角地嘲諷阿里巴巴。
阿里此番進京,京東的日子肯定不會特別好過。京東的貨品結構、周轉情況及供應商談判策略勢必遭受一定影響。然而,如果將打壓京東視為阿里巴巴進駐北京的主要行動目標,則恐怕低估了馬云的雄心。畢竟,對于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而言,僅僅圍繞對手制定企業的競爭戰略,而忽視了企業戰略的全局性、長遠性、系統性,這樣的戰略難免導致企業走入歧途。
阿里巴巴進駐北京,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對京東形成壓制。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阿里巴巴因應IT產業變化所做出的重要決定。
其一,是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正處于拐點階段,且電子商務的重心在向商超偏移。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傳統的服飾、3C等品類的零售業務已經處于成熟期,用戶和交易額進入穩定增長期。而生鮮、日用品等商超品類則尚處于開發期,且屬于高頻購買的品類,營收的增長容易出現爆發。表面上看3C是爭奪的激烈領域,但不過是在現有的盤子里面分蛋糕,商超所覆蓋的品類才是大城市爭奪的焦點。而阿里也在聲明中毫不諱言地宣稱,將通過對包括天貓電商服務、菜鳥物流服務,蘇寧、銀泰等合作伙伴的線上線下整合和雄厚的人財物資源等,以北京為核心,輻射整個北方市場,為百萬商家提供數字經濟平臺,為超過4億的中國北方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其二,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和中國的行政中心,在互聯網巨頭的戰略版圖中所處的地位越發重要。中國不少互聯網公司都將重要部門設在京城。以騰訊舉例,盡管騰訊總部在深圳,但騰訊網、騰訊微博以及騰訊視頻等部門均在北京。盡管阿里總部杭州是民營企業的天堂,但作為二線城市,杭州的城市地位難以和北京、上海匹配。與杭州相比,北京在政策、人才、品牌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成為阿里不得不北上的重要原因。業內認為,阿里需要通過北京作為行政中心的特殊地位,更好地理解政策、接觸政策,降低不可控風險。
其三,阿里巴巴進入京畿重地,有著更長遠的戰略考慮。在電商領域,阿里與京東的戰爭已經趨于白熱化,但阿里的下一個目標卻未必是戰勝京東,而是有更長遠的打算。比如,云計算便是阿里的下一個重要戰略目標。阿里云近年來在技術領域的進步非常引人注目。一份阿里云的統計數據顯示,阿里云ECS的可用率平均每月達到了99.996%以上,與亞馬遜AWD的表現相差無幾。阿里云在穩定性方面的出色表現,不但贏得了眾多創業者的青睞,而且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不久前,阿里云就得到了中央政府采購網的訂單。正因此,馬云打出“參與北京”的口號,實則意欲將北京定義成阿里“電子商務以外的互聯網服務” 的大本營所在。馬云表示,希望二十年以后,北京上空的天氣能夠像今天的洛杉磯、紐約、東京一樣,“它們當年也污染過,這不僅需要環保部門的努力,更需要我們能夠用更多的智慧,用計算機、用數據、用電子商務去創造更好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式。”
以上,才是阿里決定在北京集中部署全球生態系統的優質資源,不設上限地向北方市場投入的重要原因。京東,恐怕只是阿里北上路上不得不遭遇的對手,雙方的交戰只是一場“遭遇戰”,而非“殲滅戰”。阿里北上,有著更長遠的戰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