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要放開市場準入,將原來在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部門,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國內外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國家對消費金融的鼓勵與支持,讓消費金融,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一時間成為金融行業的關注熱點。
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目前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據銀監會數據,自2010年放開試點以來,中國共成立了九家消費金融公司。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消費金融行業資產總計224.23億元,貸款余額208.8億元,實現凈利潤4.66億元,累計為135萬名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無論從行業資產總額、凈利潤總額,以及客戶數量上來看,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還不大,尚處于發展初期。在國家政策利好、互聯網激發行業創新、市場需求廣闊的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國消費金融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黃金期”。艾瑞咨詢預計,2014~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依然將維持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
我國民眾對消費金融的需求是廣泛存在的,消費金融的市場規模尚未做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民眾享受消費金融服務在便利性上還不夠。對于買房、買車這些大額度的消費行為,民眾還愿意親往相關機構網點辦理業務,走各種流程和手續;而對于一些數額不大的消費產品與服務,他們即使有消費金融上的需求,可能也不大愿意費功夫去相關物理網點辦業務。而根據監管規定,中國的消費金融公司不可以從事房貸及車貸業務,那么剩下的業務也主要針對數額不大的消費行為。如前所述,很多民眾可能不愿為這些消費行為花功夫辦理消費金融業務。而互聯網消費金融可以讓民眾更便捷地享受消費金融服務,民眾在發起點點滴滴消費行為的同時,動動手指就可同步辦理消費金融服務。在互聯網消費金融“聚沙成搭”的作用下,消費金融的普惠性特征將愈發明顯,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電商拉動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
以電商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產生了豐富的消費場景和消費金融需求,為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新動力。互聯網消費金融讓用戶享受消費金融服務更便捷,在互聯網上發生消費行為時就可迅速辦理所需要的消費金融服務,而不必費力氣去線下物理網點辦理,拉近了消費場景與消費金融行為之間的距離。互聯網消費金融也能直接推動電商自身業務的發展、提升產品的交易量,這些也都令電商對發展消費金融滿懷熱情。京東推出“京東白條”,阿里推出“花唄”,蘇寧也推出“任性付”。隨著在線旅游、網絡教育等互聯網業態發展迅猛,除電商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均可以結合自身業務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8萬億,增長48.7%,仍然維持較高的增長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2014年,網絡購物交易額大致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年度線上滲透率首次突破10%。未來幾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仍將保持27%左右的復合增長率。中國網購市場強勁的發展態勢,將助推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持久發展。
做好互聯網大數據征信是關鍵
互聯網消費金融提供的貸款具備小金額、高頻次的特點,這需要成本低、效率高的征信手段,唯有如此,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才能做好風控,而互聯網消費金融整個行業也才能健康和長久地發展。
“開放、平等、協作、分享”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要素,而做好互聯網大數據征信也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精神。大數據和互聯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一些互聯網巨頭公司已積累起了與用戶行為相關的寶貴數據資源。例如,百度對用戶搜索行為的數據積累、騰訊對用戶社交行為的數據積累,以及阿里對用戶網購行為的數據積累。整合這些不同維度的數據對了解用戶、評估用戶信用狀況都深具價值,而互相割裂的數據,其本身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成立第三方互聯網大數據征信機構,對接、整合各個互聯網企業的大數據資源,通過科學的模型和算法,提供統一、權威的征信服務,有利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長期發展。
央行征信系統是我國最權威的征信系統。如果將央行征信信息與互聯網大數據整合互補,這對保證數據維度的全面性,對提高征信的科學性大有裨益。未來我國可以成立由央行主導的第三方互聯網大數據征信機構,這一方面可以保證權威性,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不同互聯網平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所形成的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對接各征信機構、互聯網平臺和相關企業等多方數據。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參與主體應更加多元化
“互聯網+”是推動中國各產業領域升級創新的重要動力與發展趨勢,然而“互聯網+”不是單靠狹義概念上的互聯網公司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更廣泛的參與者和互聯網公司一起努力,充分運用互聯網精神與手段,充分釋放自身優勢,推動自身創新升級。提到“互聯網+”,我們想到的不應該只是BAT等狹義概念上的互聯網公司,還應該有在各行各業精耕細作良久、積極運用互聯網理念與手段的所謂“傳統公司”。
同“互聯網+”一樣,盡管互聯網企業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重要參與主體和創新力量,但并不是全部。互聯網消費金融還需要來自商業銀行、消費品生產商、消費品流通商、消費金融公司等多領域的共同參與。例如,海爾消費金融業務所探索的全產業鏈和銷售渠道融合,就是一種很具創新性與生命力的產融結合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
冷靜面對互聯網消費金融
雖然國家推出了促進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消費金融的發展前景也比較好,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金融已是一桌擺好的盛宴,只需產業各方及早起身,圍過來分而食之就皆大歡喜了。從目前發展來看,消費金融還遠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在互聯網時代去做消費金融,在資金來源、風險控制、大數據征信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很多創新,而且還同樣面臨商業銀行信用卡透支消費等競爭性業務帶來的沖擊,這些問題都需要冷靜面對、認真思考才能解決。互聯網消費金融還需要各參與方靜下心來,從用戶角度出發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經過長久的精耕細作,最后方能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