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有多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實踐探索多樣化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和拓寬中高職人才的“出口”途徑,吸引更多優秀學生進入職業教育,破解職業教育“入口”困境,構建各類人才培養模式相互融合的“立交橋”,消除中、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分割和學制隨意的負面影響,頂層設計好學分銀行制度,統一規劃設置中高職院校課程教學體系,培訓打造吻合度高的中、高職專業師資隊伍是可行策略。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C-0087-04
一、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架構的實踐探索
職業教育要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讓職校學生有發展:就業有保障,收入相對可觀,工作體面,升學有路徑。職校學生就業的“出口”問題得到解決,招生的“入口”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出口”問題的解決基于職校畢業生人才質量。中、高職人才質量的提高需要有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江蘇省張家港市在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許多探索。
(一)五年一貫制大專
五年一貫制大專能有效避免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置重復,教學資源浪費等問題,能統籌安排中、高職課程,有效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招生面向初中學生,前3年開設的是重基礎性的寬專業和文化知識課程,后2年是重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課程。實踐證明,五年一貫制大專生源質量在不斷提高,緣由是畢業生專業技能過硬,專業素養高,畢業后能找到較好的工作,升入本科高校學習的比例也較高。
(二)“3+3”和“3+2”中、高職教育
“3+3”和“3+2”中、高職教育是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有效對接的一種培養高職人才的模式,能有效克服“五年一貫制大專”無二次選擇機會的“短板”。中職校培養計劃由高職院校指導設計,學生3年后考試合格才能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這種培養模式有效地發揮了中職和高職的長處,學生5年、6年中經歷了中職和高職兩所不同層次學校的培養后,技能過硬,又具備了大專生的素養。近年來,張家港市“3+3”和“3+2”高職專科班級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三)“3+4”中職+應用型本科教育
“3+4”銜接構架是最近兩年才開始試驗的中、高職銜接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它將中職學校與本科高校的培養目標有效地銜接起來。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與常熟理工學院合作,簽訂了汽修專業“3+4”本科(本二)合作計劃。學生前3年在中職學校學習,中職期間的培養目標、學習計劃和課程設置由常熟理工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和本科階段文化素養、專業能力要求制定和規劃,第三年結束,學生參加合格考試,通過者則可進入本科階段學習,本科階段按本科目標和計劃授課。這種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模式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該模式班級所招生源質量超過了一般普通高中。
(四)對口單招升學銜接教育
對口單招培養模式是中職學校向初級中學招收畢業生,在中職學習期間針對高職院校某專業的具體要求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語數外3門文化課程、專業理論綜合課程和專業技能水平上同樣達到高職學習要求。3年學習結束,單招班學生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的統一對口高職院校招生考試,高職院校根據考生3門文化課、專業理論綜合課程和專業技能考核的總成績從高到低按計劃數錄取。高職院校本科或專科班按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和計劃培養學生。張家港市對口單招成績連續14年都在全省處于最高水平,單招班學生本科錄取率達50%,專科錄取率達90%以上。通過對口單招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在專業技能水平上比普通高中通過高考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高,但在文化知識修養上要偏弱一些,這些都值得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反思。
(五)中外合作職業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的嘗試,學生畢業時能獲得雙學歷或者中外兩份職業資格證書。張家港市中職學校與澳大利亞西南悉尼TAFE學院聯辦了中澳合作班,在第三年結束,雅思考試達到澳方入學水平的學生即可進入澳大利亞高職院校學習,學習期滿,成績合格可獲得澳方頒發、中國認可的大專文憑。雅思沒有達到出國水平的或不愿意出國學習的學生可繼續在本校學習,四年級的專業教學由澳方高職院校的教師與中方教師共同授課,學生完成有關課程后可考取有關會計專業證書并獲得我國高職院校頒發的大專文憑。張家港市中職學校相繼與德國BBW集團東布蘭登堡職業教育中心、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韓國湖南大學和日本不二越工業高等學校等合作辦班都取得較好成果,初中畢業生比較青睞這種中外合作班級。
二、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中、高職辦學體制的分割性
我國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辦學管理體制是分割的。中、高職校管理的主體不一,中職學校屬縣級行政部門管理,高職院校多是省級行政部門管理,這些帶來中、高職院校上下溝通的困難,增加了交流的壁壘和不確定性。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很難做到有效銜接,統籌協調、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定標準模糊不清,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中、高職學制安排的隨機性
中、高職銜接的學制非整體設計,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中專層次學制有四年制、三年制和二年制3種;大專層次的學制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兩種,即五年一貫制、“3+2”和“3+3”三種設置;本科層次的學制“3+4”和“5+2”兩種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在這些學制的銜接過程中未得到說明或規劃,顯得較隨意。中專畢業生升入本科段就出現“2+4”,“3+4”和“4+4”三種銜接情況。大專層次高職的轉段有直接過渡的五年一貫制、合格考查的“3+2”和升學考試的“3+3”等。本科層次的轉段亦有合格考查和升學考試兩種銜接方式。中、高職院校的評價考核和轉段銜接中存在一定的混亂和隨意現象。不論是初中生源還是高中生源,中、高職院校招生都是安排在最后批次。這些都在客觀上促使學生家長及社會降低中高職院校的認可程度。
(三)中、高職課程教學缺乏一貫性
中、高職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缺乏一貫性,課程標準與技能標準缺乏銜接。教材是簡單的中、高職內容疊加甚至出現重復,中、高職之間課程缺少銜接性,教學方式方法缺乏一貫性和承接性。目前,高職階段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評價方式等均缺乏與中職階段的互動與接續。特別是在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之間的課程建設、專業設置方面存在著斷裂和重復的現象。[1]中職教育更注重實踐教育,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相對弱化,導致畢業生后續發展力較弱,學習能力低下,參加工作只適應簡單工種,很難適應變化的環境和技術的革新。中職課程教學目標狹隘,忽視了學生全面競爭能力的鍛煉與提高。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在專業理論學習和創新技能提高上易出現較大困難。高職教育偏重于培養學術理論型學生,其專業課程過多地趨向于追求學術性,過分地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內容的精深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實踐性與應用性的知識。
(四)教師專業素養吻合度不高
早期的許多中職教師是從普通高中教師轉變崗位通過自學成為專業教師。這類專業課程的教師專業吻合度不高,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背景。近期的不少中職教師是本校優秀畢業生本科畢業后回到職校做教師,大有“近親繁殖”的趨勢。這類專業課程的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看似有專業背景,實則專業綜合素養不夠,專業技能單一無創新,課堂教學能力不強。如此的教師素質客觀上制約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職教師與高職教師缺乏有效的對話、交流機制,彼此的群體影響小,職業與專業鴻溝較為突出,在對人才的認識、專業的理解、課程的實施、評價的銜接等方面都造成了障礙。
三、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變革職業院校招生制度,破解辦學體制分割的難題
目前,中職學生升入高職院校有較大困難:高職院校招收普高畢業生數量指標遠多于中職畢業生數量。高職院校招生計劃應向中職傾斜,而不是收緊。高職院校對中職考生招錄計劃(對口單招)要逐步從5%過渡到50%甚至更多,同時提高技能升學(指學生參加省級和國家級技能比賽獲獎而免試直接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學生的數量,實行中職畢業生免試注冊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政策,開通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學的直通車。還應擴大針對高職專科學生的專轉本和專升本招收指標。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教育應互通互認,普通高校應設立應用型研究生院,使得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整,而不至于變成“斷頭教育”,讓人看到職業教育“出口”很廣,如圖1所示。
(二)頂層設計學分銀行制度,建構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立交橋”
構建中、高職人才培養一體化“立交橋”需要完善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立區域內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的溝通機制;建立終身學習網絡和服務平臺;統籌開發社會教育資源,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等。[2]
設計和實踐學分銀行制度,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規范化認證學歷是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立交橋”的不二之路。中職與普高、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入口”與“出口”通過學分銀行制度相互融合,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問題才會得以解決。
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學分互認。從初中后階段開始設計學分銀行制度,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規范認證學歷能有效融合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擴大學生的選擇余地。設計好初中后高中階段文化課程的學分制度,可使中職學生和普高學生身份的轉換成為可能。設計好中職學校專業課程的學分制度,可使中職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更利于其專業的發展。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的學分互認,高職高專招生時參考學生的學分積累錄取,這樣既能有效打破招生時對中職生的歧視或不公,又能增加中職學校對初中生的吸引力,提高中職學校生源質量。高中階段一旦打破目前學習優秀者讀普通高中、學習力欠佳者讀職業高中這種現狀,大職業教育時代就會到來,中職畢業生中一定會擁有眾多高質量、高水準的專業技能人才。
頂層設計符合國情的學分銀行制度。以高中段學分銀行制度為例作簡要設計。高中段學分設計以獲得高中(中專)文憑最低學分積累為下限進行設計,為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學分的互換和互認留有充分余地。高中段學分由三大部分組成:(1)文化基礎課程(語文和數學),中職與普高的學分權重一致;(2)體育、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實行達標等級考試,學分權重不分普高和中職;(3)普高其他科目和中職的專業課程,其科目學分權重需要認真研究和設計。學生獲得高中段畢業證書的學分由三部分組成。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分積累情況可申請普高畢業證書和中職學校畢業證書。中職學校學生可根據學分積累情況在各專業間進行轉專業學習,申請不同專業甚至是多專業畢業證書。高職院校招生時根據高中段畢業生的學分積累高低進行錄取,不再設定普高生指標和中職生指標。高中段設計學分制,能夠滿足高中生個性化學習尤其是滿足中職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十分有利于中高職人才的培養。
(三)統籌課程體系建設,打造中、高職銜接精品課程系列
國家頂層統籌設計好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各省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參考人才培養方案和國家課程標準組織企業(技能)專家、一線教育專家和高校教育專家編寫教材。注重專業理論課專業知識的深入淺出,強化專業技能課程的理實一體化和可操作性,編撰好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課程作業活頁項目。將專業技能考核標準與課程標準相結合。國家和地方設立專門資金用于建設和更新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滾動修訂課程標準和教材。
(四)交流培養專業師資,鍛造吻合度高的專業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不足是大部分中、高職院校的現狀,鍛造出吻合度高的專業師資隊伍刻不容緩。除了每年招錄符合要求的專業教師外,更要對已有師資進行全方位全員的滾動式培養。具體有下企業頂崗實踐、專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競賽、課堂教學展示與評比、開發校本精品課程,定期開展教研交流等形式。加強“青藍工程”建設,扶持名師工作室建設,制定師資培養成長的長遠規劃和近期安排,加大對一線教師的專業培養資金的投入,制定科學有效的交流培訓考核制度,確保每一個教師愿意成長,快速成長。
實踐探索多樣化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各類人才培養模式相互融合的“立交橋”,消除中、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分割和學制隨意性的負面影響,頂層設計好學分銀行制度,統一規劃設置中、高職院校課程教學體系,培訓打造吻合度高的中高職專業師資隊伍等等,都是構建中、高銜接人才培養立交橋,提高技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可行路徑,也尚需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金盛.漲落中的協同:中高職銜接一體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蘇梟徑.基于云計算的開放式教學模型設計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2).
(責任編輯:曹鴻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