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課上,小雨正在寫作文:“做晚飯時,媽媽發現沒鹽了,叫我去買。我正在看電視,不肯去。媽媽非要讓我去,我只好去……”
作文本發下來后,小雨捧著作文本悶悶不樂,為何?原來老師的評語是“本次作文不夠生動”。常常有同學為“本次作文不夠生動”這類的評語而發愁,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叫“生動”?作文如何才能寫得“生動”?
一、什么叫“生動”
“生”與“死”相對,那么“生”就意味著是“活”的,寫人寫物皆應是“活”的,而非死板板的。既然是“活”的,那么就要讓其“動起來”。簡單地說,作文要“生動”,首先寫出來的人和物得是“活的”“動的”。
你或許會問:“難不成石頭、云霧這些沒生命的也能寫得‘生’‘活’‘動’和‘有血有肉’嗎?”答案是肯定的。“黃山的石真奇啊!有的像仙人背簍,有的像八戒吃瓜,還有的像武松打虎……”“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一匹馬……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通過描寫,這些沒生命的“物”是不是顯得很生動?
二、如何才能寫得生動呢
很簡單,不能一味地平鋪直敘,而要多用描寫。既然是“生的”“活的”,就要有語言、動作、心理活動、表情神態等方面的描寫。其實,寫作文就是把你要說的話記錄下來,寫成文章。你每天都在說話,都在聽別人說話,如果說的話干巴巴的,一點生氣也沒有,誰愛聽啊?同樣地,如果寫出來的作文干巴巴的,一點生氣也沒有,誰愛看啊?說話要說得生動,作文也要寫得生動。一味平鋪直敘就易陷入干干巴巴的境地,如果能對人物、事物和景物加以描寫,則會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顯得富有生機。
再回頭看看本文開頭提到的小雨寫的那段話——有多少“說的話”沒有寫出來?媽媽怎么叫“我”的,沒有說話。“我”不肯去,是怎么拒絕媽媽的。媽媽硬要讓“我”去,兩人展開了怎樣的對話。“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也會有話講。我們只要補全人物對話,作文就精彩多了。
請看小雨修改后的作文:
放學回家,我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立即打開了電視。我一邊看著《虹貓藍兔七俠傳》,一邊大聲喊著:“媽媽,我快餓死了!餓死了!趕緊給我拿點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點,我正在做飯呢!”正在廚房里切菜的媽媽高聲回答道。
我快速爬起,打開冰箱,拿了塊面包立即又回到了電視前。清純可愛的莎麗又遭馬三娘陷害,毒藥讓她失去右手劍法,差點喪命。“這個壞三娘,氣死我了!”我從沙發上跳起來,跑到電視跟前,指著馬三娘說:“你敢再害莎麗,我就把你殺了!”
正在這時,媽媽從廚房里跑了出來,對我說:“家里沒有鹽了,你趕緊到下面小商店買袋鹽來。”
“我正在看《虹貓藍兔七俠傳》,我不去!”
‘沒鹽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來再看。”
“不行,回來我就不知道莎麗怎樣了!”
“你今天晚上還要不要吃飯?”
“我就看電……”“視”字還沒有說出來.媽媽已拿起遙控器,關了電視。我正看到緊要關頭呢,情急之下,喊道:“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電視打開。”
“你再跟我這樣說話!”媽媽虎著臉,把遙控器扔到了沙發上,舉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現在就去,我現在就去!”見媽媽真發脾氣了,好漢不吃眼前虧,我馬上軟了下來,接過媽媽手里的錢,飛奔到樓下。
原本文中沒有“人”說話,連標點一起,不過三十多個字:現在“啞巴”開了口,競有500多字。“人”開口說了話,了不得。要想使故事有聲有色,你就要讓故事里的人開口說話;而且說話內容要符合人物年齡、身份、地位、品味、學識、性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