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是19世紀美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因《瓦爾登湖》蜚聲全球,而《遠行》比《瓦爾登湖》更能代表梭羅的思想。梭羅對工業文明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松和愉悅。作為他生命盡頭出版的《遠行》,筆下體現的卻是越來越強的活力,寫出了最深刻,也最寬廣的自然世界。書中,不僅有自然作家的博古通今,又帶著人文作家的優美靈動,把自己沉淀于社會與自然的思考,然后將浩瀚無邊的世界穿越,獲得哲學家般的縝密科學。
吉卜林,19世紀英國享有盛譽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數量眾多,《旅行書簡》收錄了其在北美、亞、非各地的旅行筆記,其文筆簡潔凝煉,充滿異國情調。馬克·吐溫曾說,“我了解吉卜林的書……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永遠是新鮮的。”1907年,吉卜林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也是至今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的獲得者。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約翰·巴勒斯,被稱作“美國鄉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導”。在他的《河上漂流記》中,他不僅確立了自然文學的寫作標準,同時也向人們昭示了一種貼近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使之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自然與心靈相交融的風景。書中主要描述巴勒斯生活之所的自然風光,如乘坐木筏旅行的沿岸風光,林中蜿蜒的泉水,山谷里忙碌的蜜蜂等,讀來清新閑適。適于緩解都市人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為枯燥的都市鋼筋生活,增添一抹清新的自然之綠。
唯一兩度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張潔,因為特立獨行,最近幾年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這本旅行隨筆《流浪的老狗》的出現,我們才發現,原來張潔這些年一直“在路上”,把旅行當作信仰,將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張潔步履所至,大多是旅游者很少涉足的小鎮。她深入到世界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肌理當中,記下她的獨特感受和這個世界讓我們忽略的,以及我們無法想象的美妙。這樣的旅行,充滿了脈脈溫情,充盈著生命最真實最值得回味的故事,比美景本身更值得書寫。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德波頓根據旅行的時間序列,選擇了旅行的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回歸五個片段,并捕捉了機場、火車站等不為常人所關注的審美場所。并將歷史名人和名作融入對旅行的觀察與思考,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他的視角并不局限于經驗本身,而是更進一步地思考人為什么要旅行的問題。所以,與其說是旅行的藝術,不如說是在藝術中旅行。
帶著驢的旅行,你見過嗎?斯蒂文森的《攜驢旅行記》,就是一次逗樂的旅行。斯蒂文森一個人帶著一頭驢旅行,本身就具備了某種創想與喜劇色彩,偏偏這頭倔驢還在大部分時候不予配合時,自然的喜感就完全呈現出來了。再加上作家對于如此困境描繪得有聲有色,讓這本書更有了可讀性。一路上隨處與偶然相識的人閑聊,到夜里睡在星光下。寧靜貧瘠的山野,簡單粗陋的山村小旅館,遲鈍熱心的鄉農,熱情好客的老板娘,都在作家筆下生動地表現出來,給人清新脫俗、自然隨意之感。
旅行是獲得知識的游歷,陳丹青卻說是《無知的游歷》。書中完整收錄陳丹青在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匈牙利所寫的長篇游記。畫家的獨特眼光和豐富的人文知識,使得這些游記顯得與眾不同。除游記本身外,書中還附有300余幅歷史和現場圖片,以及陳丹青旅途中所畫速寫手稿。獨自身處異國的陳丹青,無論是對往事的回憶,還是對現實的體察,都能感受到他真實的情感,真誠的內心。在這樣一個都市人都渴望著逃離束縛、獨自旅行的時代,這本書應該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共鳴。
天底下還有什么比走路更自然而簡單的事呢?古往今來的城市變遷與走路有著怎樣的關系?麗貝卡·索爾尼的《浪游之歌》,就是一部關于走路的歷史,這里有城市的游蕩家,也有荒野的探險者。在索尼爾的筆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尋常不過的移動方式,而是一種探索,一種儀式,一種沉思;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熔鑄于一爐的狀態。索尼爾以其豐富廣博的學識,引領我們漫步于哲學、歷史、文學、建筑學等人類歷史的智慧之林,沐浴這一亙古不變的行為為我們所帶來的驚喜。
旅行看起來是富人的游戲,萊奧·羅格塞斯的《獨自之旅》,卻是一本極為打動人的“窮小子旅行記”。為了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誠與善意,一個原本衣食無憂的英國貴公子,立志穿越北美大陸,每天只用5美元,其他完全依靠陌生人的無償幫助。從時代廣場到好萊塢,在5000公里的行程中,他每一刻面對的,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羅格塞斯的旅行方式迥異常人,書中同時傳達了他本人在旅途中的感悟和總結,帶領我們在踏上旅程的同時,跟他一起展開更多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