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喜歡紐約的人能給你一百個喜歡紐約的理由。我喜歡紐約,因為我可以穿著露腳趾的布鞋、背著破書包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上行走,沒有人會對我側目;我喜歡紐約,因為我可以去自然歷史博物館找《博物館奇妙夜》里復活的文物,感受紐約的豐富文化。但我喜歡紐約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這里的臥虎藏龍讓我見識了許多活出自我、活出風采的人,他們的人生也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卻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無限張力。
保安是大學生
我在紐約讀書的時候,曾在魯賓藝術博物館實習,擔任展廳大使,負責解答游客提出的關于展廳和博物館的問題。實習的第一天,由于我的工作證沒有做好,又沒有穿標志性制服,因此沒有游客過來向我咨詢問題。反倒是跟我在同一展廳里的一個保安因為穿著西服,佩戴著工作牌,所以不斷地被游客“騷擾”,回答各種問題,忙得不亦樂乎。

這位保安長著棕色的圓臉,一頭卷卷的黑色短發,笑起來很陽光,讓人覺得很親近。于是趁他空閑時,我便跑過去打招呼,告訴他我是這里的實習生。他看到我主動打招呼非常高興,問我是從哪里來的。當我回答來自中國時,他立馬興奮了起來:“那你是不是會武術?”我先是一愣,沒想到他問了個這樣的問題。連體育運動都不熱衷的我慚愧地說:“我不會,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武術。”他聽后有點小失望。原來他看了中國的功夫電影,便對中國有了這樣刻板的印象,認為中國人是人人習武、人人懂武術的。當然,他對中國的這點想象很快就被我“毀”掉了。
從聊天中我了解到,他雖然長相顯年輕,但已經39歲了。他告訴我,他是從海地移民到美國的,很久之前在海地念過經濟學的本科,之后在一家銀行工作。現如今他已步入中年,卻不愿忍受銀行乏味無聊的工作,于是打算從頭開始,鼓起勇氣辭了職,來到紐約的一所社區大學讀計算機本科學位,打算以后當一名老師。他在博物館工作就是為了掙學費。在提及為何要從海地來美國時,他說海地其他方面都好,唯獨治安堪憂,因此想離開那里。不過,他說自己打架可厲害著呢,能一人跟好幾個人對打。我說:“那你是不是會用到電影里的功夫?”他一噘嘴,說哪會用什么功夫啊,直接蠻打就可以。
在實習的兩個月里,我每有空閑的時候就跑去跟保安大哥聊一聊。我給他講北京的炸醬面、草原上的蒙古包;他給我講百慕大三角、海地歷史上著名的海盜……與他聊天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樂觀與執著,也能體會到他那隨遇而安與隨性而為的快樂。
自從結束博物館的實習之后,我們就失去了聯系。現在每每想起他,就想問候一聲:保安大哥,你還在博物館工作嗎?你畢業了嗎?
旁聽生是教授
我曾在紐約大學教授對外漢語。在某一個學期開始前,我意外地收到了理論化學教授Mark發來的郵件,表示想過來旁聽我的中文課。郵件中,Mark提到自己前一個學期旁聽過初級漢語的課,能夠按時完成作業,并且參加了該課堂的所有考試和小測驗,水平絕對符合繼續學習漢語的要求。看到這位教授在工作之余如此好學,我就欣然答應了。
Mark的中文名字是馬子謙。為了工作需要,他決定在工作之余系統地學習漢語。據他介紹,他現在負責紐約大學上海校區的一個項目,需要經常到上海及中國的其他城市出差,以后會經常接觸中國同事和學生,而他指導的博士生也有一半來自中國,因此他覺得十分有必要學習一下中文。在此之前,他也曾去過北京、南京和合肥等中國城市參加學術會議和招生,由于不懂中文,工作和生活起來都十分不便。他還特別提到,他被紐約大學派往中國面試學生時,很多學生見到他都特別緊張。他說,也許自己懂點中文能讓中國學生在面試時放松點兒。看到他如此敬業和細心,我真是佩服不已。
盡管工作繁忙而且是一個旁聽生,但Mark上起漢語課來十分認真。他從來不遲到、不缺席,作業都按時交,而且學習起來特別認真。Mark曾經問我關于中文姓氏的問題。他發現我給他回復郵件的時候,從來都寫Xuan—我名字最后一個字的拼音。Mark由此有了疑問,問我中國人是不是都希望別人叫他最后一個字。我搖搖頭說,我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在中文名字里也不算特別常見,寫中文郵件的時候,我就喜歡用這個字來結尾,基本上熟悉的人也都知道是我,而如今寫英文郵件,我也習慣用最后一個字署名。Mark提到,他在叫中國學生的名字時,學生的表情都很奇怪,因此,他問我中國人是不是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的全名,而是希望別人叫自己的姓氏呢?聽到這里,我覺得有趣極了,連名字這樣簡單的問題,不同國家的人理解起來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看來要做到溝通無國界真是不易啊。我跟他解釋:“不是這樣的。你叫他們時,可以只叫名,不叫姓,他們會覺得親切。而你叫名字時他們表情奇怪,應該是你的發音還不夠準確,聽起來比較怪異的緣故吧。” Mark聽到我的解釋,不好意思地摸摸下巴,點頭表示同意。
除了跟我學習漢語之外,Mark還經常跟我交流中國學生的問題。說起自己的學生,Mark覺得他的中國學生中,有一部分能很快適應美國的生活,積極跟他溝通,常常找他一起聊項目和學術,或是聊些其他有意思的話題;而有些學生正好相反,似乎難以適應異國的生活和學習,不太愿意主動找他,也不主動聯系他。對于這種巨大的反差,Mark誤以為是學生在中國上學時被禁止向老師提問造成的。針對他的偏見,“正義凜然”的我又做起了說服工作。的確,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有適應快慢的區別,但是原因可不是中國的教育體制不允許學生提問。在中國的大學,老師也特別歡迎學生提問,很愿意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有頭腦”和“沒頭腦”的問題。之所以有些同學不經常和老師溝通,我想一方面是受學科的影響,因為對于理論化學而言,很多學生可能更喜歡獨立思考,而不像文科生那樣熱衷討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受到英語表達能力的限制,有些中國學生由于對英語口語表達不夠自信,便時常在學術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采取回避態度。
跟Mark的交流讓我深深感覺到不同文化間溝通的重要性。只有多溝通,多交流,人們之間的誤解才會逐漸地減少;也只有多溝通,我們才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Mark把他書架上中國學生送給他的中英文對照版的《老子》拿給我看。翻開封面,是學生的贈言,Mark看著那些他認不全的漢字,開心地告訴我,他非常喜歡他的中國學生,雖然漢語很難,但是他一定會堅持學下去的。
學生是歌手
學期最后一天下課時,我所教班里的學生Jack向我走來,然后很正式地與我握手,面帶笑容地說再見,頗有外交家的風范。我們隨意地聊了起來。他說自己之前在杜克大學讀書,而后轉學到了紐約大學。“為什么要轉學呢?”我問。他爽快地回答:“為了音樂。我和弟弟都致力于音樂創作,想來紐約發展,所以就轉學到這邊了。”上課時常常和他一起練習對話的學生聽到我倆的聊天,興奮地插嘴道:“他們的歌真的很好聽。”
沒想到我的班上還有這么有才華的音樂人,我興奮極了,一回到家立馬上網搜索他們的樂隊Minor Soul的相關信息。Minor Soul是由Jack和他的弟弟Max組成的一個不含電子合成音樂的樂隊(acoustic-pop band),創作和演唱都是由自己完成。2011年夏天,他們錄制了一首名為“Beneath My Skin”的歌,吸引了大批粉絲。那個時候,Jack只有20歲,而他的弟弟只有18歲。后來他們發表的歌曲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現在他們Facebook主頁的點贊數已超過7.3萬,他們的粉絲叫做Minor Souldiers。在他們的歌曲“Streets of New York”的MV里,我注意到他們抱著吉他在紐約地鐵里表演過,在公園里表演過,在酒吧里表演過,在大型舞臺上表演過……他們的音樂有濃濃的英倫風,帶一點懷舊的味道,有種電影《畢業生》里Simon和Garfunkel唱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的感覺。我正聽著他們的歌,我的室友、來自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碩士玉兒躺在沙發上贊嘆:“和聲很棒!”
整整一個學期,我對Jack的印象都停留在聰明又用功之上。我知道,Jack來自一個由美國人和英國人組建而成的家庭,在倫敦出生,在香港長大,現在讀政治學,今年即將畢業。Jack有著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和美國人的開朗性格。他上課幾乎從不遲到,每次來都會微微躬身道聲“老師好”,每次下課都說“謝謝老師”。小考試,他幾乎全滿分;大考試,他總是全班第一。
不過,Jack最讓我欣賞的地方還是他時時刻刻都在笑。Jack上的課下午五點開始,這差不多是一天中最累的時候,但是他每天進教室都是一副開心的樣子。他的同學問他怎么那么高興,他只是回答:“就是很高興啊。”室友玉兒看了Minor Soul演唱的視頻,稱他為“陽光小卷毛”,我覺得十分貼切。一個時時刻刻保持微笑的人看上去很像人生贏家。因此,在保持微笑這方面,我把Jack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在平日里也力圖時刻保持微笑,再加上平時我就習慣于昂首挺胸闊步走,因而忽然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變得更積極了,走在大街上,也覺得人人都在對我微笑。
Jack很喜歡中國,對香港尤其懷有特別的感情。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他就在現場。在課堂上造句的時候,他也經常用到“香港”這個字眼,比如“我去過香港”“我很喜歡香港”。期末口語考試那天,他穿了一件印著香港啟德機場標志的T恤,他說這是香港以前的機場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編注:啟德機場是香港的前民用機場,位于九龍地區,于1998年7月6日關閉)。我總覺得Jack和他的樂隊Minor Soul散發著古老的氣息,盡管他倆都很年輕。就像張愛玲的照片和她的小說在我的頭腦里烙出了一個老上海的樣子,我從Jack和他的樂隊Minor Soul的歌曲中似乎能隱約看到香港很久之前的影子,看到一個滿大街是小卷毛的香港。
我在紐約遇見的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努力。他們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學習。這座城市里匯聚了太多有夢想又愿意奮斗的人。可能地鐵上坐你旁邊的就是某個大文豪,街上與你擦肩走過的就是個知名運動員,而與你坐在同一教室里的可能會是某個教授、歌手或其他為夢想而努力學習與奮斗的人。看到身邊這些人每天都信心滿滿地工作和學習的時候,我自己也受到感染,覺得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