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風動石、關帝廟著名景區的道路上,遠遠就望見了那座金碧輝煌的朝圣樓。
這是一座七層方塔式仿古建筑,獨聳海灣雄偉壯觀。它的底層像一座堅實高大的古城,清一色花崗巖砌成,“古城”之上四個角落的小巧方形樓亭,重檐攢尖頂,高高矗立起七層方塔式主體樓。大樓單檐攢尖頂。金色頂尖直插云霄。白墻紅柱,分外耀眼。每層四面均有突出部,再從突出部立柱出檐,構成曲折角回廊。每層都形成四組十二個出檐翹角。那飛檐翹角又彎又尖,挑云勾月,意欲飛天。樓頂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爍著奪目金色光芒。它屬于傳統對稱型建筑,其四面看起來并無二致,分不出哪一面是正背面。它面向銅陵團結路的西大門兩側,放置了兩對雄風可鑒的石獅,可視為正面。倘若日后在其他三面同樣的放置,怕是正、背難分。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正面,也許這正是它絕妙之處?
它兀然傲立于東南海濱,有其控扼風云、獨攬狂瀾、雄鎮海疆的威武氣勢。
登上朝圣樓,豁然開朗,銅陵古城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但見湛藍的天空與浩瀚的大海,一層層清波,閃爍著細碎銀光的浪花,像無數捧著鮮花的虔誠朝圣者,自遠而近,不斷向朝圣樓涌來。海面上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形態各異,有的如翡翠,有的似瑪瑙。島嶼間舟船游弋,漁帆點點。海鷗在這遼闊的天海間自在翱翔……
登斯樓,極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海還是一片生我養我的海,千古不變,而腳下這片土地卻是今非昔比。就說這大樓立足的地段,它原是一片海灣,稱“西門澳”。據史料記載,南明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據金、南、廈、銅四島(即金山、廈門、南澳、銅山)做為抗清收臺的戰略基地,其水師部分泊于西門澳,后來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東山有數百名青壯年跟隨出征。清康熙年間,施瑯將軍率舟師從這里出發東征攻澎湖,統一臺灣。出師之前,他與姚啟圣一起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海儀式。當時這西門澳船檐林立,戰旗飄飄,禮炮隆隆,何等壯觀。
歷史上臺灣有三次回歸祖國懷抱,其中兩次便是鄭成功收復臺灣與施瑯的統一臺灣,而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與東山有著密切聯系。此小小的西門澳使也留下了輝煌歷史的印跡。這恐怕是選擇在這里建朝圣樓的緣故吧。然而,不僅于此,據我所知,還有它另一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多年來東山與臺灣掀起的關帝文化熱潮。
東山人歷來將關公奉為至高天上的神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東山關帝廟的香火長年旺盛不衰。由于東山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有著深遠的淵源關系,早在明朝中葉,東山的關帝文化便傳播到臺灣。然而,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臺灣數百座關帝廟的眾多信徒,才終于在東山關帝廟找到了他們的祖廟。于是,每年成千上萬的朝圣者不辭遠涉滔滔海峽水,前來東山關帝廟尋根謁祖,進香朝拜。一年一度的關帝文化節更是吸引無數的臺灣同胞,熱鬧非凡。
1995年5月,東山關公出巡臺灣島,便是從這里直航臺灣。山光海色,使人向往……
為使臺灣來東山朝圣觀光的同胞有個休息場所,能使關公爺島上出巡時歇息之行宮,在廣大臺灣朝圣者的熱心支持下,東山人民家家戶戶樂捐一磚一瓦,集腋成裘,才一步步建起了此樓。
樓內將設立關帝文化陳列廳、關帝行宮、海峽兩岸關帝文化論壇、朝圣者休息處、關帝藝術畫廊、茶樓、購物中心等等,集朝圣、旅游、文化、購物為一體。如此設置,加上朝圣樓正地處在關帝廟、風動石景區的必經之道,山光海色,風景迷人。屆時,登樓駐足者,必定是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然而,從1998年至今,十幾年過去了,斯樓還是斯樓,空空如也。我常常路過此地時,仿佛都聽見斯樓嘆息與吶喊聲……沉重中帶著盼望與期待……
今再登斯樓,憑欄遠眺,不知覺中……遠處飛來一只壯碩的海鷗,竟然停在我身旁。我幾乎伸手撫摸到它,并清楚地看見它那小豆似的亮亮的小眼睛和雪白的腹絨。我久久凝視著它,怦然心動欲語還休,正想悄悄靠近它時,它卻突然飛走了。那柔美彎曲的翅膀,慢鏡頭似的緩緩煽動著,漸漸地消失在充滿陽光的云層里……
心,有一種說不清的悲壯與苦澀……愣愣地凝視遠去的海鷗。心想,它便是最初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