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桂飄香、金菊笑綻的秋日,表兄從臺灣回漳州老家探親,贈送我一副精美的竹筷和一個造型別致的竹制筆筒。他說,你們現在不愁吃不缺穿,贈送吃的穿的不稀罕,也難以給你留下印象。臺灣是竹子大觀園,贈送竹制品更有意義。接贈這兩件我心愛的,來自寶島的土特產品,我猶如喝多了金門高粱酒一般沉醉。兄弟倆肩挨肩泡飲起閩南和臺灣出名的功夫茶,邊品茗邊話竹,侃了大半天仍沒完沒了。
表兄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儒商,熟悉臺灣風土人情的他,侃起臺灣竹如數家珍。他說,臺灣位于亞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竹子生長。南起恒春北至基隆,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大都種有翠竹,多數村莊竹林掩映。在臺灣地名中,帶有“竹”字的相當多,如新竹、竹東、竹西、竹北、竹中、黃竹、大竹、竹坑……。每年5月8日,臺灣還有個傳統的“醉竹節”,傳說這一天種的竹子不但易成活,而且長得也快。從此民俗中可看出竹子在臺灣同胞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已知臺灣竹類多達73種。據臺灣林業部門估計,全臺灣竹林面積約5萬公頃,約占全島面積4.24%,占全島總森林面積的7.2%,這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熱帶叢生竹與溫帶散生竹在臺灣分布自然,竹林生長迅速,更新又快,成林三四年后即可砍伐利用,成為臺灣極為重要的林產經濟作物。舉凡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竹器,尤其在現代科技發達,崇尚低碳生活的當今,竹器這類綠色用品更是令人推崇備至。
大多數臺灣竹的“祖家”就在海西的閩南,品種起碼有五六十個,什么桂竹、綠竹、麻竹、荊竹、長枝竹、孟宗竹、觀音竹、金絲竹、人面竹等等,不一而足。臺灣同胞大多數是古代閩南的移民,許多臺灣竹就是當年隨移民帶過去的。臺灣竹的名稱有的取其色澤,有的取其用途,有的則取其形狀或傳說。如金絲竹,多產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粗不過手指,故喻為“金絲”;它還因少數民族同胞多取其來制箭,用于打獵,又稱“箭竹”。
高大挺拔的刺竹是臺灣竹子家族中數量最多,用途特別的一種,它高達10多米,枝繁葉茂,叢簇生長,莖節及橫枝生有形似鷹爪的十分堅銳的刺,觸之者必皮破血流。清代名臣藍鼎元(福建漳浦縣人)曾妙用其刺倡導植刺竹筑城。他的這一倡議于清代雍正十一年付諸實踐。在臺灣臺南城,自小北門至南水門盡植刺竹近兩萬叢,久而久之成為人間奇特的“竹城”,當時對抵御外來侵略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此,清代孫元衡有詩詠贊:“潤綠編青上拂云,下枝勾株最紛紜。到門卻步遙成趣,未負生平愛此君。”臺灣的竹林資源大都集中在中部的南投、云林、嘉義等縣,其次是新竹、臺北、苗栗和桃園等地的山區。在臺灣鹿谷,有一種人工培植的“方竹”。臺灣同胞在竹子剛長出時,用模板把竹筍四面夾緊,使其循著四方形生長,慢慢形成方形竹子。臺灣還特產一種“人面竹”也稱“佛眼竹”,僅1米多高,節密莖粗而凸出,每節竹莖的表面看上去很像人面,其斑紋像人的嘴巴、眼睛、胡子等。在臺南開元寺左側園中,現僅存一叢臺灣特有的“七弦竹”,它的形狀與普通竹并無二致,但是莖部很白,皮間凸起六七條青紋,看上去很像琴弦,故而得名。當年鄭成功夫人很愛竹子,曾專門遣人到南陽臥龍崗諸葛亮故居移植一叢,精心栽培管護,至今翠蔭濃郁。詩人張公略有詩題詠此事:“開國夫人偏愛竹,移根遠自臥龍崗。寒園秀挺凌霜節,飽閱滄桑老更剛。”
在臺灣,有些竹子因備受喜愛而被擬人化了。大多數臺灣人認為,竹子直節亭亭,節間中空,有正直、高尚和虛心的品格;竹子終年常綠,是剛強、忠貞的標志;又因它生長較快,是奮發向上的象征。的確,竹子的生命力極強,它索求于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甚多,因而成為臺灣同胞生產、生活的密友與伴侶。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閩南人一樣喜歡在庭院或門口種竹,臺灣閩南方言的“竹”與“德”同音,種竹便是寓意“種德”。蜚聲海峽兩岸畫壇的臺胞墨竹畫家陳雪瓊(1936~2006)愛竹如命,她非常贊賞蘇東坡的嗜好“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她生前在其定居的福建東山島寓所辟建一處偌大“竹園”,頗具江南園林建筑風格,里面種植多種多樣的海峽兩岸名竹,兩岸30位著名書畫家以竹入詩入詞的黛綠色碑林更是把竹園裝點得格調高雅。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生前為陳雪瓊愛竹精神所感動,特地題寫“竹園”托鴻贈她。
著名歷史學家、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1878~1936)在他撰著的《臺灣通史》中,對臺灣竹用途之廣泛也有記述,在“竹工”一節特別提到嘉義地區“產竹多,用以造紙,消用甚廣。編為器具,亦用宏。而水沙連之竹,徑大至尺余,縛以為筏,可渡大洋,凌濤不沒,故沿海捕魚皆用之。竹工之巧者,為床、為幾、為籃、為筐。日用之器,各地俱有。”在臺灣竹鄉,農家人與竹有密不可分的緣份,他們用的簸箕、籮筐、篩子、枕頭等家庭用具,乃至住的竹樓、戴的竹笠、坐的竹椅、拎的竹籃、搖的竹扇、背的竹簍、睡的竹床竹席等等,無一不是竹子做成的。那楠竹做成的扁擔極富彈性,承重力很強,能承受一兩百斤重的重擔,一起一伏,簡直像優美的舞蹈動作。臺灣竹還是制作笙、管、笛、簫等各種中國傳統樂器的理想原料。竹子編制的工藝品造型獨特,品種繁多。除有各種動物造型之外,還有花燈、花籃、托盤、茶盒、屏風、竹簾等。竹子還以它殘留的枝丫扎成掃帚,為人類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頭等,也在灶底燃燒,發揮光和熱。竹與臺灣竹鄉人結下不解之緣,并且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可謂“出世予人惠,捐軀亦自豪” 。
也許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賦予,臺灣的竹筍味道鮮美,清脆香甜,營養十分豐富,除含有糖、脂肪和蛋白質外,還有多種維生素,是一種深受歡迎的美味佳肴。說到竹筍,在臺灣民間有個美妙動人的傳說:我國“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孟宗,因母親平素嗜吃竹筍,有一年冬天,母親臥床不起想吃竹筍。孟宗為滿足慈母的心愿,冒著嚴寒四處找竹筍,但苦于無法實現,急得在雪地上嚎啕大哭,誠感神明。過后,孟宗淌滴在雪地上的淚水竟長出一種人們未曾見過的竹子,人們便稱之為“孟宗竹”。祖國大陸有孟宗行孝的動人傳說,而臺灣卻有“孟宗竹”這一奇特品種,這正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實物見證。
由竹器而竹藝,由竹節而氣節,由竹林、竹景而竹文、竹詩、竹謎、竹畫等等,以竹來象征中華民族氣節的文化心理和以竹為表現內容的文化形式在臺灣經久不息。臺灣同胞賞竹、慕竹、詠竹、贊竹、畫竹,秉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將竹喻作有德性的君子,成為長盛不衰的高雅風尚。臺灣同胞或以竹喻品質氣節,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連平常言談或著文也常見“竹靜虛心”、“竹報平安”等詞匯。1984年元宵節,筆者應邀參加在福建東山島舉行的“海峽兩岸同胞燈謎會猜”,在臺胞制作的燈謎中就有不少竹的靚影:“筍”(臺灣地名一 )謎底:新竹;“竹子”(帶數量稱謂)謎底:兩個少女;“竹葉青”(《詩經》一句)謎底:君子有酒;“門前種竹映陽光”(字一)謎底:簡。在許許多多居家對聯中,竹的影子就更多了,如:“月行花移影,風度竹揚聲”、“垂藤掃幽石,修竹引薰風”、“雪里梅花紅爛熳,霜間竹葉碧玲瓏”……
修竹千竿,根連兩岸。一籠籠翠色,一叢叢挺拔,直指藍天,與天地長存,在海峽兩岸淵源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