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人又開始為秦檜“賣萌”或“賣乖”了,希望秦檜能夠“坐”起來甚至“站”起來。究其緣由,皆因2006年的一次宋代古墓考古,出土了一批文物,據傳包括秦檜親筆書寫的一份“政治遺囑”,對其生前引人爭議的行為作了一定的辨解,并對中國知識分子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這樣的“歷史物料”自然引得國家文物局和宋史專家已云集現場,自稱秦氏后人的多名人士表示,將密切關注文物鑒定,如確定先祖罪名不實,根據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的原則,將入稟法院要求取消岳飛廟中秦氏夫婦的跪像等。
其實,這類鬧劇早在2011年9月就已有過一次,當時南京江寧博物館不知從哪兒冒來的噱頭和猛勁,讓已被民間判定“永跪忠魂”的秦檜“坐”了起來,后來在岳氏后人及社會上的一片爭議聲討中不得不將其“永久封存”。
秦檜緣何“一跪難起”?他前后兩次居相位19年,活到65歲,于公元1115年病死,仰仗高宗恩遇,謚號“忠獻”,生前可謂榮華至極。他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后因民間怨憤難以平息,過了七年(即公元1162年),孝宗為北伐激勵抗金斗志,同時亦迎合主戰派訴求,為岳飛平反昭雪,并奪秦檜謚號,改授“繆丑”,意思是斥責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
人們聽到岳飛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聞者流涕”,后來有人將秦檜等到四名謀害岳飛的主謀,用白鐵鑄像,永跪岳飛面前,有聯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從此,秦檜在民間和文學的故事中就再也沒有站起來。
后來,有人開始為秦檜“賣萌撿乖”了。公元1206年,南宋北伐大敗,被迫于1208年同金國簽定“嘉定和議”。“和議”期間,借勝囂張的金國為感謝這個曾經的大“內奸”的鼎力相助,提出的一個重要條件竟然是宋朝必須把秦檜“繆丑”的稱號去掉。
挺秦者有之,倒秦者也眾多。民間積蓄的對惡丑繆邪的貶斥力量也在持續發酵。元朝時,人們在秦檜的墓前便溺,稱他的墳是“遺臭冢”;明朝時,有人在岳飛墓前植檜樹,舉刀一劈為二,號稱“分尸檜”;清朝時,某劇場演秦檜害岳飛的戲,演得逼真,觀眾同情岳飛,有人竟跳上戲臺將飾秦檜的演員打倒……由于人們十分痛恨秦檜,甚至用故事、傳說、神話等多種形式去鞭撻、譏諷他,如太師椅、油炸檜(油條)等,不勝枚舉……貶得秦檜早已不再是歷史中那個真實的他,我們姑且稱之為藝術的想像和夸張。
民國時期,1932年1月29日,大漢奸汪精衛與蔣介石商討對付“一·二八”事變時,還引秦檜為榮,說:“秦是個好人,在國家危難關頭,總要找出一個講和的犧牲者,自己遭到唾罵而使得無辜生命免遭生靈涂炭,秦檜的救國和岳飛的抗敵,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汪當時就遭到了蔣的痛斥,甚至傳說汪死后,蔣對他炸墓燒尸,居然再次炸出了個奇葩來,說汪生前早料到這一天,他提前搞了個玉刻碑文,載明其投降日本只是為了做個“高級臥底”,只待國軍抗戰時再作徹底的“內線”響應,“曲線救國”之心簡直“讓人嘆服”。
可見,秦檜不僅“一跪難起”,后人“賣萌賣乖”亦很難被人買賬。究其緣由,個人以為,秦檜的“跪像”是封建國家為求治國,宣講為臣為民之道的舉動,也是庶人育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立身追求,早已超脫秦與岳的是是非非。
因為,無論中外,歷史上從來都不缺那些偷安茍和、綏靖賣國的奸臣佞臣,亦不乏那些將“寧肯我負天下人,莫肯天下人負我”等目標、口號表白得近乎瘋狂的能臣妄臣,對他們的人品,人們一直是唾棄的。
普世稀缺的都是那種家國利益至上、堅守民族氣節的忠臣直臣,直言敢諫、匡世濟民的諍臣賢臣。國外的,如率眾起義、身遭剿滅的古羅馬角斗士斯巴達克斯,身負重傷、奔報喜訊、累死告慰的馬拉松戰士費迪皮迪茲,抗擊侵略、被捕殉難的奧爾良姑娘貞德,堅定維護國家統一、遭到政敵暗殺的美國總統林肯等;中國的,如牧羝噬雪、持節不變的蘇武,寧死不肯降、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飽受屈辱、甘受寸磔之刑的袁崇煥,面對屠刀、從容就義的方志敏、江竹筠、王二小、劉胡蘭等,他們身上體現的是誓死捍衛的民族氣節、勇武忠毅的愛國精神和堅韌執著的人格追求,人們更愿意懷念并永遠地銘記他們。
千年以降,之所以總有人會站出來為秦檜這類人賣萌或賣乖,對于其后人,個中主因應是仰仗祖人、希望博得個好出身,這也是封建門弟觀念承襲作祟的反應。乾隆十七年(1752)的狀元秦大士(字澗泉)就曾書過一幅對聯“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虧姓秦”,顯示了對祖上無良之輩的羞愧。
另者,為秦檜這類人賣萌或賣乖者,與時代惡俗浸染不無關系。君不見當前一批文人學者或者時代“牛粉”,標新立異,顯示自已的博學或多識。誠然, 也有許多人在罵關羽、岳飛等,罵他們愚忠,甚至罵他們是政治上的“白癡”。但民間的公論始終難改,他們一直在百姓的心中和文學的領地占據著高位,人們心甘情愿地為他們立碑建廟、供奉祭祀。正如“武穆之忠勇,千古有定論”,加之藝術和文學力量的助推,必將讓忠魂永世而流芳。
顯然,藝術和文學推波助瀾的力量是易見的。以曹操為例,雖然歷代史學家包括近代的郭沫若先生都認為他文武兼俱、雄才大略,乃真正的時代英雄,但經過《三國演義》等文學的積淀后,民間始終不肯買賬,一直認為曹是亂世梟雄,我們也稱之為文學的格調和定力。
可見,任何歷史事件總有繞不開的民間情結,這也正是事實現狀與人文情感的差別,人們總想還原一個歷史的真相,又都期待“詩意的棲居”,于是美化、丑化某些人和事也就不怎么顧及客觀和真相了,這也是文化發展和情感歸依的自然需求。
歷史也好,文化也罷,擱置一邊。秦檜“萌與乖”的賣者、買者及觀者,終歸一點:人不能作惡,應追求愛國持家、親仁向善的人格,否則將遺羞于后人。
回鄉的心境
近讀文萃《詩苑》,有意無意間,收集了一些描寫古人回鄉的詩句,聯想十余年來游歷在外,少有返境,雖無功名亦無錢財,勢如草芥怡然平淡,每次回家都充滿父母親戚的掛念、同學友人的歡聚,心境亦每每被這些歡欣激動、感慨被留戀的情愫所牽引,于是提筆,寫下此文。
回鄉,一種浮生世眾的普遍閱歷,因際遇的不同,難免伴結著復雜的心緒,試著結合作者的履歷,期望共同品讀其中的韻味,亦期增進對詩文的賞析與理解。
關于回鄉心境,《詩經·小雅·采薇》中就有記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描述一個旅人,出門時楊柳飄絮,歸來時已是雨雪交加,一年中受盡苦難,終將與家人相聚,旅途漫漫、熱切盼歸的心境躍然紙上。
最熟悉的莫過于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早年就以文辭聞名鄉里,后中進士并累遷至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因奸相李林甫當道,政治黑暗,賀不愿與其共事,就借病告老還鄉,寫下此文,反映出一副鄙薄明快、輕松放逸的心態。
同樣膾炙人口的還有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寫的是公元762年冬,唐軍收復洛陽和中原大部分地區,第二年“安史之亂”結束,杜聞訊寫下這首“生平第一首快詩”,體現了收復失地、家園一統、欣喜若狂的心境。
有圖強奮進、害怕失敗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公元1075年,王第二次拜相,奉詔進京,舟次瓜洲,擔心再遭失敗貶回等激動而又矛盾的心緒寫照。
有謫居外地、寄懷妻子的,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外出游玩、暢然返歸的,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微熏跌宕、難識來路的,如王駕《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扶得醉人歸。”
也有科場落第、心酸失望的,如孟浩然《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講述了孟年過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與友人王維惜別的凄苦怨懟場景。
還有私自逃歸、畏懼情怯的,如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刻畫了公元706年,宋從被貶之地瀧州擅自逃回,途經襄陽,舉步難前的惶恐心理。
更多是描述從軍戍征、慷慨意氣的。如《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描述壯士暮年、蒼老回歸的歡欣與無奈;令狐楚《少年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展示英年才俊、全心報國的壯志孤膽;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褒獎屢經沙場、矢志不渝的崇高氣節。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折射不懼生死、蒼涼奔放的逸興豪情。
最霸氣的當屬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平定淮英王黥布造反、四海歸一,還鄉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擊筑而歌,唱出此調,襯托出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的驕傲與炫耀。
當然也有慘遭失敗、羞愧難歸的,如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后拔劍自刎,后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替他道出了心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個資訊、交通充分發達的時代,當然鼓勵“勇者處處是家鄉”的開拓創業精神,更倡導“常回家看看”的孝道關愛情懷,也要勸誡“莫作惡”的遵規守法意識,縱未獲得人生事業的成功,也不能起“邪念”,違法亂紀、犯奸作科,否則,將貽害當地遺羞故里。做到既融入周遭又珍惜過往,既奮發圖進又淡然平靜,讓回鄉的道路始終充滿歡快明凈、沒有怨悔的和諧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