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田”有地名的意思也有“藍田玉”的意思;植璧又是什么意思呢?古語有“植璧秉珪”, “秉”字很好解釋,重點是“植”字。《魯世家》作“戴”的意思 ,《易林》作“載”的意思,陳喬樅釋“載璧”為加玉璧于幣上。我們這里的藍田植璧說的是平和縣蘆溪鎮一座清代土樓植璧樓和一所學堂——修文堂。植璧樓是一座充滿文化藝術和紅色光輝的土樓,修文堂讓我們仿佛回到清代民國時期朗朗讀書聲而又滿屋翰墨飄香的時代。
在蘆溪鎮蕉路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蕉路村石碧角小組,這里環境幽美,河流從村社旁邊穿流而過,一塊巨型的大石和連片的火山石以及一棵幾百年的大榕樹把這里的風景點綴得美輪美奐。后背靠山的植璧樓和修文堂就坐落在這風水寶地中。植璧樓和“國保”繩武樓相距不到1000米,規模和布局相當,是姐妹樓。植璧樓俗稱石碧角樓,樓外徑43.6米,墻厚1.4米,占地面積1492多平方米,樓高三層,第三層有環形的通廊,樓內有二十間樓房,二十堵60厘米厚的土墻把樓房分隔開,18部樓梯直通三層環形通廊,如果每級樓梯站一人,要576人才能把整座樓的樓梯站滿。這種單元式住屋與通廊式開間相結合的空間布局,既有公共性又有私密性,兩全其美。這些開間,偶見石雕、木雕、泥塑、壁畫等,富麗精工,精美絕倫。最具特色的是一層房頂的瓷雕,惟妙惟肖,屏風的鏤空雕更具藝術性,既有人物花草又有飛禽走獸,詩畫結合、動靜相宜。植璧樓是集閩西南土樓建筑優點,防火性能最佳的土樓之一,具有研究土樓防火性能的科學價值的一座土樓。
蘆溪鎮葉氏十一世祖田寮葉挺春,自幼身受饑餓之苦,長大后奮發圖強,經營糧食生意,發家買田,年有萬擔田租收入,別號“萬稅公”。他的后輩子孫于1845年動工興建植璧樓,歷經三年,清道光丁末年即1847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竣工,比繩武樓竣工時間早5年,所以當地人稱植璧樓為“大姐”,繩武樓為“小妹”。
文化是植璧樓的靈魂。文化內涵中當數八卦文化最為引人入勝,因為八卦文化與土樓的形狀緊密相聯。植璧樓內部布局講究陰陽八卦,設計理念中貫穿的正是睿智精深的“八卦學說”。樓中央用石頭砌成的八卦圖形,樓左側一層外裝修為凸面是“陽”,右側一層外裝修為凹面是“陰”。先民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把《易經》中的八卦理念與地形、水勢、風向奇妙靈巧結合起來,建造出一座座按八卦布局、以陰陽為本的神奇美妙的杰作。如果你從高空俯瞰,你會驚奇地發現土樓與樓外的山巒、溪河、道路十分協調地融合交織在一起。植璧樓與外部建筑物形成“太極”的一部分圖形,或像一個“哨子”。因為先民對土樓的選址十分講究,追求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在民間有“南田北屋”之說,所以葉氏先民就在門楣兩側刻上“麒麟、白虎,朱雀、玄武”圖案,作為最“貴”之地。這樣它更有一種鄉土的美感,體現出獨特的畫境美、意境美、雄渾美、氣勢美。
植璧樓是一座圓樓,樓門門框均由大石建成,氣勢磅礴,門楣石刻有三個大字“植璧樓”。大家聚族而居、崇文重教、敦親睦族、重視風水等理念在土樓的建筑結構中都有明顯的體現,樓門對聯“蘆水東流朝石璧,華山圤鎮護藍田”體現了風水。特別是那些點綴在土樓建筑體之上的楹聯,就是儒家忠、孝、禮、義、信、溫、良、恭、儉、讓思想精髓的最好詮釋。比如,門兩邊的對聯:“植桂培蘭發越時異香滿路,璧圓珠潤交輝處瑞色盈門。”其內容主要體現為人要像蘭花和玉一樣冰清玉潔。植璧樓還重視名人題刻,這些字都是由這座樓土生土長的清朝貢元葉肇基親自題寫的,遒勁有力,深厚沉雄。
葉肇基(1856-1926),字開第,乳名初度,19歲進學為生員(秀才),29歲府試考取一等補廩,清光緒三十年(1904),參加省試考取貢元,一生以教書為業。清末民國初,他的國畫和書法,在福建頗為出眾。國畫以畫白菜和螃蟹為人稱道,所畫白菜善于畫就風、晴、雨、露四種不同形態,惟妙惟肖;所畫螃蟹突出春、夏、秋、冬各種不同神韻,栩栩如生。其書法遒勁挺拔,氣勢磅礴,許多富有人家和書畫愛好者常把他的書畫張掛在樓堂廳房以為榮耀。葉肇基自幼聰明,琴棋書畫、醫學無所不能,他在植璧樓門前左側的一座房子做學堂,起名為“修文堂”(目前漳州保存較為完好的書塾之一),并題寫上“藍田植璧”。古之“偃武修文”即“停止武事,振興文教”,葉肇基把學堂起名為“修文堂”也是要寄希望于能振興當地的文教事業。葉肇基一生清正廉潔,從對聯里面的“蘭、桂、璧、珠”就可看出,雖然考上貢元,但他并沒有去當官,而是回鄉辦學,以“上報國恩,下立人品”為宗旨教育學生,當時學生很多,在學堂里學到了“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等,并可在此研習書法、畫畫。
葉肇基為何把土樓和學堂題名為“藍田植璧”?土樓和學堂所在的石碧角小組清代時屬平和縣清寧里七圖蘆溪約蘆溪田螺盂,當地人也叫藍田。葉肇基一生崇玉好玉,據他的后輩介紹,以前他的書畫作品還在家里用玉裱成,惟妙惟肖。《說文解字》中寫道:“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可見,玉的五種特性也是五種高尚品格的體現。大圣人孔子也極為推崇玉的品格,他說:“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來,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品性和象征。認為君子應該佩玉,以提醒自己比照玉的品格。所以,這里的藍田有地名和“藍田玉”雙重意思;而“璧”則是碧玉的意思;“植”為戴的意思。用“藍田植璧”作為樓名、學堂名既體現出地點又通過玉體現出文化、雅致,或者說極富教育意義的為人道理。
時間如水,悠悠流走幾千年。葉氏先民在建筑自己的家園時,把傳統文化完整傳承的同時,又與時代精神、人文理念等完美結合,在革命的年代,他們追求真理,崇尚信仰。
話說1949年6月間,根據閩粵贛邊區黨委的指示,邊縱第七支隊(閩西支隊)、第八支隊(閩南支隊),集中在永定湖雷整訓,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閩西南聯合司令部,司令員邱錦才、政治委員范元輝、副司令員李仲先、陳水錦、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盧叨、副政治委員陳文平、參謀長吳揚。整訓后,邊區黨委下達給閩西南聯合司令部所屬各部的任務是掃除殘敵,配合南下大軍解放閩西南,并組織接管各縣政權。
6月中旬,盧叨、李仲先、吳揚率領第十三團(原屬邊縱四支隊,即粵東支隊)、第十九團(原八支隊一團)、二十一團(原八支隊二團)挺進閩南進駐蘆溪。據植璧樓葉耀輝介紹,盧叨的部隊從龍巖過來的時候,是他的父親,當時的接頭戶葉茂云從永定帶他們到蘆溪,由于半路上遭到國民黨兵的追擊,盧叨受傷,便跑到植璧樓,被植璧樓里的接頭戶葉水曲所救,養傷后,葉水曲用打谷桶裝上盧叨,騙過圍住土樓的國民黨兵,用肩膀扛打谷桶出樓而脫險。
在我黨政策感召下,國民黨平和縣自衛總團團副、原蘆溪鄉鄉長葉武,棄暗投明,率其所屬葉名慶、葉立成等自衛隊70多人槍起義,蘆溪解放。 6月20日在蘆溪溪灘上舉行盛大的“蘆溪解放”和“平和縣第一區人民民主政府成立”軍民慶祝大會,拉開了解放平和、建立新政權的序幕。當時的第一區黨委就設在植璧樓后面的葉氏宗祠紹德堂,其它相關部門設在植璧樓內。蘆溪解放后,平和第一區黨委和人民民主政府廣泛發動群眾,打擊封建反動勢力,維持社會治安,號召青壯年參加革命,參加支前,蘆溪成為解放全平和的前進基地和后方。在那里整編擴大縣屬人民武裝,培訓接管政權的干部和工作人員,組建政工隊等。
1949年8月1日,在蘆溪鄉植璧樓所在的蕉路村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平和縣軍事管制委員會,陳天才兼任主任。主力部隊、地方工團也抽調一批人員充實軍管會,還將蘆溪及來自全縣各地的知識青年組成政工隊。為保證接管工作順利進行,全體人員在植璧樓旁邊的蘆溪蕉路小學集訓,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約法三章》、《論群眾路線》及接管城市、統戰工作的有關政策等,從各方面做好接管準備工作。
品讀土樓文化,聆聽土樓故事。在土樓中行走,看晴嵐四野,溪聲樹色,滿眼青山,細雨輕煙。細細摸觸斑駁的大墻,穿行在老屋中的幽幽房間,恍若回到舊日的時空,讓人久久發呆。土樓人吃的是粗茶淡飯,喝的是高山流泉,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過多的功利紛爭,一切淡泊寧靜,這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有水的溫婉、山的硬朗,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韻,它其實也是盛世中的一片樂土。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居住在其中,卻感覺不到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因為人們居住其間,歡樂其間,已經與建筑、景觀融為一體,土樓其實是讓建筑與景觀承載著同樣的歡樂,讓人們感受到對生活的熱愛,呈現出人的品質生活,土樓就是當地人精神和情感的全部寄托。但是不管怎么樣,居住在土樓的舒適、愉悅,卻是那些純屬參觀的人所無法切身體會到的。他們不會明白為什么土樓總是選擇在遠離喧囂的地方獨立?土樓是普通的甚至是簡單的,但卻冬暖夏涼,土樓的周圍總少不了田園阡陌和碧水綠山,當然還有的是童叟與家禽,那是一代代當地居民人賴于生息的場所。在他們的眼中,土樓已不再是土樓,土樓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指代,土樓是一層記憶——那里有他們的文化承載。當然,土樓也開始無可避免地變老,他們也需要關懷和保護,有關土樓的傳說和故事正在越走越遠,取而代之的是用鋼筋水泥建成的千篇一律的平庸樓房,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我依然認為,一旦人們重新認識植璧樓這一古典“美人”清水芙蓉般的獨特氣質時,心底深處依然會禁不住地怦然而動,她它會和“美女妹妹”繩武樓一樣讓人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