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月的一個大清早,我參加了華安宣傳部組織的“富美鄉村行”的活動。我們的第一個行程是“千字白”。我的兒子應邀在此次的行程中,這出乎我的意料。九零后的他,在高校讀書,能與我們同行,確實是個難得的機會。在我們的隊伍中,年齡懸殊很大,有一定的代溝,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人。看著他興致勃勃的融入其中,領略著大自然的生態風光,感受著鄉村的樸實、純凈、秀美的韻味,我很是欣慰。寄身都市里生活的他,呼吸著鄉村的清新空氣,和品味著鄉土氣息,是一件好事。
車子七繞八彎,在鋪就著水泥山路上歡快走動。我們搖下車窗,一邊觀賞山景,一邊呼吸著山中清新的空氣。
很快到達村莊,陳書記接待了我們。“千字白”是華安新圩鎮的一個小自然村,又是漳州市“家園清潔行動”的示范點,它主要以造林,農業生產為主。“千字白”顧名思義:一窮二白。光禿禿的山,破舊落寞。但恰恰相反,它像一把坐椅,穩坐在層峰疊巒之中。它背靠著筆架山脈,與良村接壤。筆架山似一座屏障,又似把坐椅的后背脊梁,緊緊地圍繞著。村莊一片青綠,一片墨綠,我們游蕩在綠色的海洋里。
這次的行程沒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太渺小了,渺小得讓人不曾提起。山鄉僻壤,人口很少,才一百六十個。唯見不遠處幾座連綿盤亙的大山,一片片的綠蔥竹林,層疊茂密的杉樹在山中顯示它們的活力。空氣中彌漫著花果的香味,還夾雜著陣陣馥郁的茶香。蜜蜂、蝴蝶在爛漫的花叢中飛舞,我們置身在一片花海之中,“蜜蜂花中舞,我們叢中笑”。綠色是人類的生命通道,千字白的村民們不負重托,植樹造林,綠化村莊,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沒有特色的建筑與淵源的歷史故事,是不是缺少了什么?所以此行,“千字白”只在我的腦海中一晃而過。
或許是對綠意的不能釋懷,或許是心靈凈土的呼喚,我又去了趟“千字白”。選擇在春末的雨后去,不是有意。晴朗清新的天空襯托著不遠的群山,幾朵白云在山中飄蕩。水洗之后的村莊,一片潔凈,一片綠色,一片靜謐,像一個世外桃源。
漫步在村莊的街道上,細細地品嘗著山村的味道。一座座不是很齊整的房屋,依山而起,突兀老氣,但潔凈,不逼仄,卻也一派生機。房前屋后,種滿了層層郁蔥的茶葉,成林的果樹,還有綠意盎然的蔬菜。田地里的玉米,綠得發亮。葉子上掛滿著一串串的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晶瑩剔透的水晶閃閃發光。路邊各種的花草都競相開放,不時引來了蜜蜂在叢中飛舞。清風徐來,空氣中彌漫著股股的芳香,沁人心脾。讓人辨別不出哪是茶香,哪是果香,哪是花香……我陶醉其里,不能自拔,沉浸在一片神圣的凈土之中。
路邊的桃子結滿枝頭,很是可愛惹人。熱情的主人招呼了我:沒有農藥噴灑,吃一個吧。 我隨手采摘一顆翠桃,咬了一口,清甜在心中蕩開。它清脆可口,原汁原味,生態有機。
天上又下起了雷陣雨,我跑到一家屋檐下避雨。好客的主人邀我進屋喝茶,拿了一堆剛采摘的枇杷款待了我。閑聊中才得以知道,他是我初中同學的舅舅。話閘子一開,說了個不停。村莊始于哪個朝代,無從考究。它雖小,但人才輩出,此地出了不少的高材生與優秀國家干部。他掐著手指,興奮地說著。改革的春風吹拂大地,在村干部的引領下,村民們大力種植茶葉,發展農業生產,種植生態水果和蔬菜,讓人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過上小康生活。
雨停了,我戀戀不舍地與主人告別 。結滿果實的楊梅樹,吮吸著甘甜雨露,青翠欲滴。它們露出笑臉,向我招手致意:別了,后會有期。
“千字白”,它的名字內涵深遠,小巧精致。它沒有經過人工的刻意雕琢,默默地浸透在綠色之中,是人類的一塊天然碧玉。它是人間的一片凈土,一座有機生態的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