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在《一生做好一件事》這篇文章中說:“一生的時間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夠了。”
是的,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有很多聰明人臨到了了,一生沒有做好一件事。在有生之年這也做做,那也試試,不過也就為了討個多才多藝的說法而已。事實上,人生無需面面俱到,專注做好一件事,自會引人注目,芳澤后人,不枉一生。
傳說明末清初北京有個叫王瑞福的,在前門大街開了個“王記酒鋪”。為了經營好自己的生意,他起早貪黑,早上開門比別人早,晚上關店比別人遲,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也照常營業,接待那些躲債的酒客。一年除夕,天色已晚,其他的店鋪早已打烊關門,但王瑞福店中依然明燈亮火,他的直覺告訴他,還會有人來打尖。果不其然,不大一會,一行三人走進了店中,王瑞福熱情地把他們請到樓上,將店中所有悉數端出,而后,站在一旁為三人斟酒伺候。
三位客人很盡興。臨走,其中一位客人問道:“你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答:“小店沒有名字。”客人聽見樓外鞭炮齊鳴,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不由生出幾分感慨說道:“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 ’吧”。王瑞福不知道說這話的爺們就是乾隆,并沒太在意。
幾天后,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對王瑞福說,這塊匾是當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的,三十晚上來吃飯的三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當今皇上。從此,“王記酒鋪”更名“都一處”。
王瑞福是個專注于經營的人,為了經營好店鋪生意,他將乾隆坐過的椅子,用黃綢子圍起來;同時將乾隆走過的從大門到樓上的一段路保護起來,終年不打掃。日積月累,來往客人帶進的泥土越來越多,最后成了一道被稱為“土龍”的土埂,這道土埂后來被列為京城的“古跡之一 ”。
自乾隆賜匾后,“都一處”生意興隆,擁有了開業之初無法比擬的熱鬧繁華。能有這樣一種情形出現,何嘗不是王瑞福專注于經營好自己店鋪的報償?
可以說,王瑞福的專注是有目標、有理由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處于什么位置,才會不遺余力地自人所不屑、人所不能處執著堅守,且能夠恰逢其時地把握時機,正因為這樣,屬于他的專注所具有的價值才得以通過“都一處”三個字體現出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但有許多人就是做不好,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不夠專注,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沒有行動,更缺少堅持。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專注于平生所愛,做自己擅長愛做的事,遲早會有所成就。否則,會一輩子活在選擇和迷茫中,臨到了了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