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說謊
121名大學生參加了由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組織的測試。任務很簡單:和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交談幾分鐘,盡可能給他留下好感,并讓他覺得你非常能干。
來看看他們是如何達到目的的——60%的人都對他們的交談對象說了謊,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多次說謊,而且男人更喜歡炫耀自己。
稍后又進行了第二次測試,大學生們仍然被要求與一名陌生人交談10分鐘。一部分人得到指示,他們不會再見到交談對象。其他人則被告知,他們一共要見面4次。結果表明,這一次撒謊的大學生甚至多達78%。而且說謊的女大學生遠遠多于男大學生,特別是在得知還要與交談對象繼續見面的情況下,謊言更是嚴重。
這個實驗證明了說謊的普遍性,同時說明說謊具有社會功能——有利于維系較長久的關系。
與生俱來的本領
兒童在4-7歲就有編造謊言的能力了,鄉下孩子說謊的能力比大城市孩子強。在心理學家看來,兒童具備說謊的能力證明其已經符合入學條件,誰有本事編謊話誰就應付得了課堂學習。
這個結論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孩子的謊話卻是其智力發展的信號。不過,小孩的謊話還是相當低級的。比如,父母問:\"剛才你吃糖了嗎?\"孩子說:\"沒有。\"而糖果明明還在他(她)嘴里塞著。
一些進化心理學家認為,編造謊言對大腦皮層的發育產生了影響。不會說謊的人理解力也弱得多,因此,智力的增強可歸因于進化的壓力,騙人的手段必須越來越高明。
即使完全正常的人平均每天也會撒謊1.8-200次——就看你對說謊這一概念如何定義。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會在說實話和不得已的、禮節性的謊言之間權衡利弊。比如,如果說謊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那么說謊就是被允許的?;蛘叱鲇诒C苄枰?,比如戰爭期間對外說謊。有些哲學家甚至提出質疑,是否存在要求說實話的權力。
文化批評家們認為,一個\"后誠實時代\"已經來臨。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所有的簡歷當中經過加工的最多可達三分之二。所有做人力資源工作的人恐怕都不會完全相信遞到他(她)手中的簡歷,但他們并不會因此而拒絕求職者,不是嗎?
說謊的原因有很多,首要是避免對方生氣或者掩蓋自己所犯的錯誤(41%)。其后依次是為了使共同生活變得輕松些(14%),為了讓別人愛上自己(8%),或者就是因為偷懶(6%)。
我們需要謊言
一般說來,說謊的時候,伴隨語言手勢會減少,而說話的音量會提高,說謊者可能皮笑肉不笑,還經常出現像拉扯衣服、抓撓頭部等一些行為。可是面對如此明顯的跡象,我們怎么竟視而不見?甚至法官、心理學家和警察,他們的職責本來就是揭穿謊言,也不見得比外行高明多少——這些專業人士也只能識別64%的假話。為什么辨別謊言如此困難?答案很簡單:我們需要謊言。
細想想,一味地說實話是挺恐怖的,對女士體重的評價、對朋友是否成功的斷語、對鄰居晚餐口味的結論,或者對長達兩小時的演講是否吸引人這種問題的回答,真話恐怕遲早帶來的是不歡而散和激烈爭論,這個誠實的人也難以與別人和平相處。
說謊的能力被視為社會才智的標志。為了不至于每個謊言都被識破并失去其效果,我們的大腦發展了一定的機制,以便大度地對謊言不去計較,這是很明智的。
按照說謊專家們的看法,那些不會欺騙自己的人特別缺乏這方面的能力。照鏡子時的自我欣賞、對個人成績夸張的自我稱贊或者對自己過去的美化,都有助于心理健康。
不過,在大多數人的一生當中,會有唯一一個幾乎沒被欺騙過的人,這個人通常是鐵哥們或是閨中密友。這也是雷根斯堡大學一個科研項目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