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家軍的遭遇
明嘉靖四十三年盛夏,閩南大地烈日炎炎。戚繼光坐在漳浦盤陀嶺上的一棵大樹下,兩眼赤紅,嘴角都是燎泡,一對眉毛擰成了麻花。他兩眼直直地望著自己的左小臂,那里落了一只米粒大小的灰蚊子。灰蚊子收起點著黑白花斑的翅膀,大大方方站定了,屁股撅高高,頭埋下去,一嘴刺入他的肉里,腿一直,肚皮鼓成了球。
盤陀嶺橫亙在閩南大地上,盤盤繞繞十里長,硬生生把古閩越國和南越國切開了,翻過盤陀嶺向南走就是嶺南,南荒之地了。
這年戚繼光三十六周歲。他已經成了倭寇的克星,倭寇一聽到“戚家軍”三個字拔腿就跑,風都追不上。追得上他們的,只有“戚家軍”。可是,當他們踩著倭寇的腳印追到盤陀嶺時,一場災難悄無聲息地掐住了“戚家軍”的脖子。
戰士們一個接一個打起了擺子。平日里彪悍異常的義烏兵突然沒了精神,呵欠連天,他們說頭痛,四肢酸痛,吃不下。戰士們不停地往大樹后面跑,邊跑邊解褲腰帶。
許多戰士臉色慘白,指甲嘴唇青紫,渾身雞皮疙瘩,身子冷得一直抖,牙齒咔咔響,七八條被子蓋上去都壓不住。半個時辰后,臉色眼白火烤一般紅起來,輾轉不安,死死抱著頭大聲呻吟,一邊喊疼一邊不住地嘔吐,吐著吐著開始抽搐。幾個身板瘦小一點的抽著抽著就不省人事了,有些人竟然鬼附身似的發起了神經。兩三個時辰后大汗淋漓,衣服水淋淋。又過了一個多時辰,皮膚冰涼,眼皮耷拉嘴角掛了微笑,鼾聲起來了。一覺醒來,要吃的要喝的,沒事人一般,仿佛剛剛是一場噩夢。可是,剛想抓起兵器,噩夢又打樹巔跳下來了。
沒幾天,死人了。這三千義烏兵可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一等一的好漢子呢,把他們訓練成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幾乎耗盡了戚繼光全部的心血。照這樣下去不出一個月,這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就會消失在空氣里。戚繼光慌了,這是他人生第一次感到恐懼,他看不見敵人,可敵人就躲在他的背影里,一刻也不想離開。他知道南方“瘴癘”的厲害,扎營時他已經充分考慮到了,選擇了最干凈的山澗,山澗邊茂密的樹木扎扎實實地把能曬死牛的太陽擋住了樹林外,涼風順著山谷一陣一陣涌上來。還有比這更理想的營地嗎?
可是瘧疾竟然找上門來了。
望著手臂上這只灰蚊子圓鼓鼓的屁股,戚繼光忽然想起了韓愈。韓愈被貶潮州時就是打這里翻過盤陀嶺進入嶺南地面。韓愈走出長安不久寫了一首詩給等在藍關的韓湘,這首詩叫《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眼淚不知什么時候翻出了眼眶,戚繼光忍不住吟出聲來。吟到“好收吾骨瘴江邊”時,他突然渾身一凜,雞皮疙瘩從腳底一路爆到了頭頂。
這時,灰蚊子撐開翅膀把黑白斑點亮出來準備起飛,戚繼光右掌一甩把它拍成了一朵盛開的野杜鵑:“撤!”
樹上的知了聽了,大喊:“知了,知了!”
漳州地處亞熱帶,萬山重疊森林茂密地勢低濕,夏季酷熱蚊蟲猖獗,一直是瘧疾的重災區。唐宋時期,限于當時的醫療診斷水平,亞熱帶潮濕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被稱為“瘴癘”,仿佛亞熱帶地區充滿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有毒氣體。宋朝的沈括好奇心強烈,他的《夢溪筆談》載有這么一段:“漳州界有一水,號‘烏腳溪’,涉者足皆如墨,數十里間水不可飲,飲則病瘴,行人皆載水自隨。”說得神乎其神,極度恐怖。
在漳州歷史上,瘧疾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它甚至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漳州州署就兩次“因避瘴癘”而遷徙。第一次是唐開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16年,因云霄的西林一帶地理寒濕,兵民多有“瘴癘”,陳元光的兒子陳珦在鄉中老人余若納等的請求下,將郡署遷到李澳川,即今天的漳浦縣城綏安。到了公元741年,本來屬于泉州郡管轄的龍溪縣劃歸漳州郡,漳州的地域擴大了不少。公元782年,新任漳州刺史柳少安視察各地時,來到地處九龍江出海口的龍溪縣,很欣賞這里“大江南旋而東注,諸峰北環而回顧”,便上疏朝廷,建議將郡治再次遷徙,但沒得到皇上準許。后來,陳謨繼任刺史,終于在唐貞元二年(786),即漳州建制一百年后,再次“因避瘴癘”獲準將郡治遷到龍溪縣縣城,在今薌城區中山公園所在地興建新府衙。從此,歷唐宋元明清五代,再沒改變過府址。
歷史上,漳州一直不能擺脫瘧疾的陰影。宋代《蘇沈良方》記述有“余伯氏任閩中,常擁兵捕山寇,過漳浦,軍人皆感瘧。”僅民國年間記載的瘧疾發病人數就達八千人,死亡一千多人。解放初期,瘧疾疫區、疫點遍布漳州所有縣市,疫情也相當嚴重。
瘧疾和肺結核、艾滋病并稱為世界三大傳染病。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他二種少見,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喪失勞動力,甚至死亡。
按蚊,一粒米大小,灰色,翅膀有黑白花斑,靜止時腹部翹起,與停落面成一角度。按蚊的孑孓棲息地范圍甚廣,但很多種類喜歡清潔和未受污染的水。按蚊的孑孓會生活在淡水或咸水的沼澤、紅樹林、稻田、長滿草的溝、小溪、河流及臨時的小儲水池,其中很多種類喜歡有植物的棲息地比如茂密的樹林。
在戚繼光左前臂上高高撅起屁股的那只灰蚊子,就是按蚊。
齊力送“瘟神”
消滅瘧疾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新中國成立后,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漳州市的抗瘧工作一直有領導、有組織地進行。針對不同時期的瘧疾疫情特點,疾控部門采取不同的防治對策,有效控制了瘧疾的流行。
具體分為四個階段:
一、全面防治階段(1950-1975年)。防治初期,全市動員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有效降低蚊蟲的密度,開展廣泛的瘧史調查,對有瘧史者進行抗復發治療,進行季節性預防服藥,在嚴重流行區加強滅蚊抗瘧工作。1963年后,采用“兩根治一預防”的方法,輔以積極滅蚊的綜合防治措施,開展傳瘧媒介、人群感染瘧疾蟲種和流行中各期間感染情況的調查研究,為瘧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經過積極防治,全區瘧疾發病率從五十年代最高的4519.21/10萬降至1975年的2.48/10萬。
二、滅瘧后期的防控與管理(1976-1996年)。1976年后,我市疫情穩定。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防治原則,重點抓好傳染源搜索、瘧疾病例的個案調查和病灶點處理,不斷鞏固抗瘧效果。大力開展“四熱”病人的血檢工作,并以自然村為單位劃分三種類區,重點加強一、二類區的調查,在滯留滅蚊的基礎上,抓好現癥病人的系統治療。加強流動人群管理及查清當地微小按蚊殘余分布的工作。1996年,又與閩南各地區進行聯防協作,吸取兄弟地區瘧防工作的先進經驗,及時了解周邊地區瘧疾疫情,更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傳播。在防治工作中,廣泛開展瘧防知識的宣傳教育,同時發動群眾全面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通過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使我市的瘧疾發病率持續保持在低水平散發狀態。自1996年后,發病率均在0.3/10萬以下,年年達到國家衛生部規定的控制目標。
三、基本控制后監測(1997-2011年)。1997年全市進入全面的瘧疾監測管理階段,此階段的瘧防工作方針是鞏固基本消滅瘧疾的成果。繼續開展傳染源的調查與監測,對四種發熱病人血檢瘧原蟲,開展瘧疾流動人口管理,特別是加強從瘧區回歸人群的管理監測,對所有現癥病例進行規范藥物治療,疫點及時進行綜合處置;繼續開展傳瘧主要媒介按蚊的追蹤調查,基本摸清媒介按蚊的分布情況,為消除瘧疾奠定基礎。
四、消除瘧疾工作進展(2012-2014年)。漳州市于2012年3月正式啟動消除瘧疾工作,市級和各縣(市、區)衛生局先后成立了消除瘧疾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加強對消除瘧疾的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按照省、市部署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疾控中心采用LED滾動屏幕、擺放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現場咨詢等多種形式積極向群眾宣傳瘧防知識;對各縣(市、區)疾控中心、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瘧防專業人員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全市瘧疾診療水平;制定下發《消除瘧疾行動計劃》和《漳州市2014年消除瘧疾考核評估實施方案》,每年制定瘧疾防治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工作指標和工作要求,嚴格按照消除瘧疾考評方案加強督導和技術指導,確保全市消除瘧疾工作順利開展。
根據《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福建省政府確定了2015年達到全省消滅瘧疾的目標。漳州市衛計委加強組織領導,市疾控中心具體負責對消除瘧疾和瘧疾防治工作的培訓及指導,積極推動消除瘧疾各項工作進程。漳州市于2015年7月順利通過省衛計委組織的消除瘧疾考核評估,如期實現消除瘧疾的目標。
終于把這瘟神送出了漳州大地!
戚繼光地下有知,聽到這個消息該長出一口惡氣了吧?
在此我們不禁要感謝全市的疾控人,感謝他們默默無聞地努力,為全市人民的健康筑起了堅固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