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末20世紀初,漳州城區的市民都知道本城有一個留著山羊胡子、戴著金絲眼鏡、穿著白大褂的“番仔醫生”,名字叫巴阿美,人稱巴醫生。星移斗轉,10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漳州市民很少有人知道城區有過一個巴醫生。
我雖然也聽說過巴醫生是漳州歷史上第一個西醫,開了漳州歷史上第一個西醫診所,這個西醫診所就是目前漳州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醫療機構漳州市醫院的前身,但是對巴醫生的生平并不很清楚。直到香港有一位在英國某知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記者到漳州來尋訪巴醫生的足跡,這個“番仔醫生”巴阿美才勾起我探個究竟的興趣。
然而,有關巴醫生的史料十分匱乏。事過一個多世紀,見過巴醫生的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人們對巴醫生的了解多是從前輩口中聽來的,印象模糊不清而且支離破碎,甚至連他的生卒年都說不清楚。幸好這位來尋訪巴醫生的香港記者跟蹤研究巴醫生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她踏著巴醫生的足跡,從埃及到英國,又從英國到中國,來到巴醫生住了32年的漳州,了解調查巴醫生在漳州的生活和工作情況。這位博士生記者姓溫,她在埃及和英國查閱了許多當時的報紙和檔案,走訪了許多知情人士。這次到漳州來,在薌城區政協文史委、薌城區方志辦等走訪了一些了解巴醫生情況的前輩學者。我在她做田野調查時有幸作為陪同者之一,把巴阿美在埃及、在英國、在中國漳州的足跡連接起來,這位“番仔醫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才逐漸清晰豐滿起來。
巴阿美(A.Fahmy,1861-1933),出生于埃及亞歷山大港社會中等階層家庭,1877年皈依基督教。1878年至1886年,他在愛丁堡學醫8年。1887年(時為清光緒十三年)到中國,次年在漳州元魁廟(今新華東路)開診所,1890年到新興街(今解放路)創辦福音醫院,直至1919年退休,曾到美國生活,最后到英國生活,1933年逝世于英國倫敦,享年72歲。第一任妻子是英國人,第二任妻子是美國人。這就是巴醫生在這個世界留下的足跡。
巴阿美在漳州生活32年,度過了一生最美好的年華。他是受英國倫敦公會派遣,于清光緒十三年到中國的,第二年(1888)在漳州城東門街(今新華東路)元魁廟開設西醫診所。當時的元魁廟毗鄰著接官亭禮拜堂,香火不旺,門庭冷落。巴醫生剛到漳州,接官亭禮拜堂的牧師幫忙他聯系在禮拜堂邊上的這座小廟開設診所。漳州歷史上第一家西醫醫療機構就這樣在一個破敗荒廢的廟宇中誕生了。
但是,當時的人并沒有領會到這個西醫診所的歷史意義。診所開業之初,好奇者圍觀的多,患病者就診的少。看到這個“番仔醫生”診病時穿著白大褂,有的市民心里有點嘀咕:“醫生穿白衣服,像‘孝男’一樣,歹彩頭!不死也要被看死!”這時,教會的牧師就發揮了宣傳作用,他們向教徒說明西醫的好處。逐漸地,有些膽大的或虔誠的教徒,遇到感冒發燒就到這家西醫診所就診。巴醫生不茍言笑,但醫術精湛。他不但懂得中文,而且會講閩南話,一方面借助用羅馬字母拼音標注閩南話的書籍來學習,另一方面利用診療時與漳州市民會話來實踐。找巴醫生看病,可謂藥到病除。有一次,他為一名盲腸炎患者施行剖腹手術,很快把他治愈,讓坊間百姓深為嘆服。
巴醫生妙手回春的消息不脛而走,在漳州城里樹起了良好的口碑。巴醫生的名氣越來越大,這個西醫診所從“門可羅雀”逐漸變成“門庭若市”。漳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航地,建于清初的石牌坊上有洋人形象的透雕花版就是漳州自古開放繁榮的明證。有開放包容意識的漳州人還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漳州市民逐漸接受了這個“番仔醫生”,狹小的元魁廟接納不了眾多求診患者。清光緒十六年(1890),巴醫生擴大營業規模,移到漳州城南廂的新興街(今解放路)開辦醫院,稱為福音醫院,漳州歷史上第一家西醫診所發展為漳州歷史上第一家西醫醫院。
據溫記者的采訪對象、原來家住新興街附近的莊宗沛先生介紹:福音醫院面向新興街,門面是西式建筑,一條通道進入,里面有座二層樓,還有一片場院。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和花柳科,還有檢驗室和X光室,病床20張。這樣的設施在當時的漳州是最為先進的,規模也是最大的。
開辦醫院后,因為人手缺乏,巴醫生就從醫院里的護理和雜工中挑選門徒,傳授醫療知識和技術,像帶實習生一樣手把手地傳幫帶。巴醫生帶徒非常嚴格甚至嚴厲,他要求的事情說一不二,不容解釋。呵斥、瞪眼是家常便飯,讓人心驚膽戰,誠惶誠恐。但是,“嚴師出高徒”,在巴醫生的嚴格調教下,許多學徒后來學業有成,成為漳州的名醫。如蔣天漢自幼家貧,但為人誠實,為糊口而到福音醫院當學徒,巴醫生一眼看中這個窮孩子,用六年時間教他學文化、學醫道、臨床實踐。蔣天漢出師后,巴醫生還掏錢為他購置器械,獨立行醫,在新橋頭大廟口(今廈門路上)建“壽南醫藥局”。巴醫生的學生朱楚材出師后在香港路開診所;長子朱浴沂也從醫,后來成為龍溪專區醫院(后來的漳州市醫院)院長。李永清則在市仔頭(今新華西路上)開診所。蔣天漢、朱楚材、李永清等人成為遠近聞名的名醫,風靡漳碼廈一帶,他們都得益于巴醫生的精心培育。
巴阿美從1888年(時年27歲)在漳州開辦西醫診所,到1919年(時年58歲)退休離開,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居住32年,把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都奉獻給了漳州,不僅為民眾治療疾病,而且為漳州培養了許多醫學人才,漳州民眾不應忘記這位“番仔醫生”。溫記者查找當時漳州報紙是否有對巴醫生的報道而未果,甚為遺憾。
為了了解巴阿美離開漳州以后福音醫院的情況,我接著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知道巴阿美離開后,福音醫院繼續在漳州發揮濟世救人的作用,10年后(1929)改為協和醫院;1936年協和醫院擴大規模,遷址到馬公廟(今漳州市委黨校校園內);1952年,協和醫院與福建省第六專區醫院合并,改名龍溪專區醫院;1986年改稱漳州市醫院。勾勒出這條歷史線索,理清了漳州西醫發展的歷程,從中也可以看出巴阿美開設的漳州第一家西醫診所和第一家西醫醫院正是漳州市醫院的前身,可以看出巴阿美對漳州醫療事業的獨特貢獻。
至此,我尋找巴醫生的行程只能算是逗號,因為關于巴阿美我們了解得還很不夠,還遠遠不能畫上句號。真希望有哪一天突然發現有關巴阿美的新史料,那真是比發現寶藏還讓人振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