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輝記憶
1955年9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并為此書寫了兩篇序言和一百多條按語,贊揚貧下中農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介紹各地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驗。在書中收集的121篇材料中,一個名叫“先鋒”的農業生產社赫然在列,在《一個整社的好經驗》一文中,毛主席對先鋒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四對比、五算賬”的整社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并寫下批語。
先鋒村,地處漳州市華安縣,毗鄰泉州市安溪縣,座落在秀麗的九龍山下。在這個閩南的小村落里,一談起“四對比、五算賬”,先鋒人會滿臉笑意,如數家珍,這個耳熟能詳的工作方法,指引著他們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富裕的一次次蛻變。
當年的“四對比、五算賬”方法是四個結合與回憶對比算賬。即算大賬與算小賬結合,算賬總結與回憶對比結合,典型與一般結合,大會小會結合,形成人人對比,戶戶算賬,算發展合作的好處。四對比是:一比社、組、戶哪個好;二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哪個好;三比剝削制度和農民當家作主哪個好;四比個人發展和共同富裕哪個好。五算賬是:一算災害賬;二算搞副業增加收入賬;三算發揮勞動積極性增加工分收入賬;四算貧農、中農合作互利增產賬;五算克服生產、生活困難賬。
作為“四對比、五算賬”工作法的誕生地,華安人一直延用著這一“本土”方法,甚至將它發揚壯大,擴大運用到各個領域,并賦予它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
舊法新用
如今,一個甲子過去了,這樣一種“原始”的工作方法還能適應如今的新形勢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安縣衛生計生局。
“無論是什么時代,‘四對比、五算賬’都有它的意義和實用價值!”辦公室黃主任的這句話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伴著縷縷茶香,他慢慢地同我聊起了他們的工作。
和許多山區縣一樣,華安縣境內山嶺聳峙,群山重疊,因此早年地域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在這個被譽“入夜不知暑至,常年坐看花生”的小山城里,民眾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傳統質樸,但同時重男輕女、不注重優生優育等落后的婚育觀念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認識里。
“只有真正了解群眾的處境,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才能夠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黃主任感慨地說。
2013年,華安縣在借鑒和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把“四對比、五算賬”工作法運用于人口計生宣傳教育工作,比致富、比優生、比和諧、比奉獻;算經濟賬、社會賬、健康賬、教育賬、獎扶賬,賦予人口計生工作新內涵。
林某是仙都鎮市后村的村民,生育了兩個女孩后,沒有及時落實節育措施。村計生管理員了解到林某還想生育一個男孩,就及時上門做思想工作,并給她算了一筆賬:如果再想生育一個男孩,就不能安心在家種茶、制茶,一年收入就減少8萬多元,還要繳納社會撫養費;而如果及時落實節育措施,政府不僅發給一次性節育獎勵金3500元,每年參加新農合、新農保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60周歲后每月還能領取養老金100元,女兒中考還能享受加5分、上高中享受減免學費等優惠政策。通過對比、算賬,林某真正了解到了自覺落實計生政策所帶來的實惠,徹底打消了再生一個的想法,并自覺落實了節育措施。
為了更好地關注和改善民生,華安縣組織計生干部和志愿者對困難計生家庭進行結對幫扶。走訪慰問并給予物資救濟,在勞動就業、技能培訓、安家置業、脫貧致富等方面獻計獻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幫助幫扶對象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培育特色產業,讓計生家庭從中受到實惠。37歲的黃某自1999年結婚后,生育兩個女兒,并落實了絕育措施。丈夫是個老實巴交、地地道道的農民,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就靠3畝茶園,年收入不足2萬元。一家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拮據。2012年,黃某一家被縣里定為幫扶對象,掛鉤干部多次到她家中了解情況,并幫助他們夫婦制定發展計劃,理順小額貼息貸款2萬元,聯系農技人員深入茶園指導種茶技術。現在,黃某家里不但收入穩定,還蓋起了新房,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
在華安,像林某、黃某這樣的例子有許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華安縣共有757名干部與757戶計劃生育家庭結成了幫扶對子,通過幫思想、幫生活、幫生產、幫就業、幫信息,為計生家庭送幫扶資金123萬元,送致富項目69個,培育“幸福家庭”戶938戶。真實的數據說明,“四對比、五算賬”并非一句口號,而是十分實用可行的。幫群眾比實惠、算總賬,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口計生法律法規、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等知識,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也加深了對人口計生事業的理解。
為民造福
計劃生育工作的成績不僅是算出來的,更是干出來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片土地上便涌現出了許多業務能力強,甘于奉獻的好干部,正是他們用歲月和汗水,演繹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楊愛珠是其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
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安縣的街頭巷尾,總能聽到許多人談論一個名字——楊愛珠。楊愛珠被評為省勞動模范,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還光榮地參加第十七屆黨代會。不僅僅是在小城里,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計生干部隊伍里,楊愛珠都堪稱一面旗幟。
但事實上,愛珠本人的事跡遠比這些榮耀來得閃光。
她是縣里的計生服務站站長,業務技術十分嫻熟,她熱心又富有愛心,農村許多育齡女性常常不懂生殖保健常識,落下許多婦科病,楊愛珠為她們講解護理常識,碰上個把家庭貧困的,她更是主動墊付醫藥費,毫無怨言。如果有因治療條件無法痊愈的,她便聯系好大醫院,利用節假日帶著患者到漳州、福州等醫院診治。
在全縣計生干部的努力下,華安縣的人口計生工作呈現出良好勢頭。2000年11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參加全省計劃生育工作華安現場會,并作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積極探索有效的組織形式和運行載體,把優質服務貫穿于基層基礎工作之中,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為了更好服務群眾,華安縣創新了服務載體。在優質服務方面,率先將縣婦幼保健所和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實行合并,組建成立“華安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更好為廣大婦女提供優質服務,鞏固了“國優”成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率先開通“華安計生”微信平臺,延伸網上辦證服務平臺,方便群眾辦事;推廣“智慧計生”掌上人口查詢辦公系統,方便錄入、修改、查看各種人口基礎信息,實現人口信息采集直報,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育齡群眾。在開展全國農村老人心理健康關愛項目試點工作方面,首創依托社工開展生育關懷項目,在先鋒村運用“對比算賬”群眾工作法開展農村老人心理健康關愛項目,探索創建幸福家庭新途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取得較好成效,得到了中國人口基金會的肯定。
除此之外,為方便群眾聯系、咨詢,華安縣還統一將志愿者、計生辦和服務所聯系方式,印制成“便民服務聯系卡”,在節日或農村圩日開展活動時發放給群眾,推廣獨有的“一圩一日”工作制。
對比揚新風,算賬顯幸福,現在的華安婚育觀念已經呈現出很大不同,人口計生工作也順應著新常態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不斷發展與創新中,這一切正是源于計生工作對群眾的用心,源于人們對新生活的不斷追求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