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東山是一個海島縣,自古孤懸海外,交通不便。島上常年風沙肆虐,草木稀少,淡水奇缺,自然環境極為惡劣,民間流傳一首民謠說“舊社會,疾病叢生;惡瘟神,到處橫行。棺材店,越開越多;流血淚,痛哭無聲”。民眾缺醫少藥,治不起病,只好轉而信奉鬼神。2008年,筆者對東山島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調查,結果顯示:面積只有188平方千米的主島上,竟然建有寺廟773座,其密度堪稱中國之最了。在這些寺廟中,始建于明朝天順二年(1458)、供奉保生大帝的南門真君宮成為島上民眾除病患保平安的希望。在舊社會,島上民眾有頭痛發燒看不起醫生的,就到真君宮抽簽問藥,期盼能藥到病除,將自己的生命寄托于神靈偶像。這種現象在20世紀60年代初還很盛行。
據《東山縣志》記載,南宋年間,有民間醫生采集草藥為民眾治病。清朝年間,島上有中醫診所19家。清光緒年間,隨著基督教傳入,銅山城(今銅陵鎮)開始有西醫診所。民國五年(1916),東山縣設立禁煙機構。民國二十七年(1938)二月,在原有禁煙所基礎上創建東山縣衛生院,院址在城關(今銅陵鎮)布店街鼎盛興。1939年院址遷至東坑陳氏祠堂,工作人員最多時只有7人。抗日戰爭期間,縣衛生院曾組織人員配合軍隊作戰地救護。1942至1943年間,東山縣霍亂大流行,縣衛生院門診量曾日達數百人次。
二
1950年5月東山縣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舊衛生院,7月7日組建“東山縣人民政府衛生院”,衛生院工作人員7人,其中醫生2人,院址在城關許家菜園,設簡易急救病床2張。1957年更名為“東山縣醫院”,醫院人員、設備、規模逐年擴大,病床數一再增加。1978年,醫院病床數有50張。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東山縣醫院的發展一再提速:1996年病床增加到250張,工作人員增加到259人,其中醫生71人,護士101人,醫技人員49人,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22人。在醫療業務上也從最初的簡單問診治療發展到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科、麻醉科、五官科、康復科、家庭病床科等各科專業組基本齊全。
十二五期間,東山縣醫院深化醫院改革,以社會需求、群眾滿意和醫院自身發展為導向,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圓滿完成綜合二級醫院評價,受到上級部門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2014年,醫院接診人數超過25萬人次,其中外縣前來就診的有數千人次,無醫療事故及重大差錯,向東山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在這份答卷的后面,是無數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付出。其中,外科主任林耀斌的事跡特別感人。
2014年5月7日上午10點,104歲老人朱龍興在家腹痛3天后,其家屬將他送醫院就診。林耀斌醫生接診后,初步診斷為右側嵌頓性腹股溝斜疝并腸梗阻。這種病需要馬上動手術,否則病人將有生命危險。考慮到患者年事已高、病情較急、手術風險大等特點,林耀斌醫生一方面和躊躇不定的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一方面向院領導匯報。院領導高度重視,馬上組織多科室專家前來會診,詳細制定手術方案,并決定在手術中對病人給予全身麻醉術,術中全程心電監護、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手術中,患者4次出現突發心律失常,林耀斌醫生及時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使之恢復正常,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經過大家共同努力,手術達到預期效果,患者家屬十分滿意。
在東山縣醫院,像林耀斌醫生這樣的典型人物還很多:敬業奉獻模范、醫務科副科長許煥銘醫生,有一次在接診一位活動型肺結核大咯血窒息患者時,患者的血液多處噴濺在他的工作服上,他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堅持在床邊給患者吸痰、拍背一個多小時,終于使患者轉危為安。有一次診治一位糞塊腸梗阻的老年患者時,在多種治療手段無效的情況下,他忍著惡臭用手將病人的糞便摳了出來,一屋子的病人家屬都被他深深感動。一次有一位產婦大出血后需要新鮮血液,他不顧值班后身體疲勞,毅然挽起衣袖獻血。“最美醫生”兒科主任王曉波,每年救治新生兒缺鐵性腦病、兒童腦炎、中毒性腦病、肺炎近百例,經常加班加點搶救病人毫無怨言。還有內科主任羅毅峰、外科醫生蔡法亮、漳州市優秀護士李雪華,有在2014年累計出車1403車次、使600多個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的“120”群體,有在2014年一些重大事故中爭分奪秒、不怕臟不怕累搶救傷員的醫院各科室工作人員。在筆者采訪中翻看這一份份報告、傾聽這一個個動人故事的時候,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醫院辦公室主任林志強告訴筆者,縣醫院多年來在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的同時,一直堅持文明建設和行風建設,開展以“改善服務流程、服務環境、服務質量,開展社會評議醫院”為主要內容的“三改二推一評議”活動,醫院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大大提高,2014年共收到患者及其家屬送來的錦旗20幅。
鑒于縣醫院建設多年,空間狹窄,設備老化,十二五期間,東山縣政府投資3.4億元建設東山縣醫院新址。2015年6月28日,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期間,東山縣醫院新址舉行落成剪彩儀式。新的東山縣醫院投入使用,將極大改善東山縣及周邊人民群眾的就醫條件,為美麗的生態旅游海島建設添磚加瓦,實現東山縣醫療衛生事業的跨越發展。
三
解放前,東山島生態環境惡劣,民眾缺醫少藥,每天到真君宮抽簽問藥的人絡繹不絕。十二五期間,東山縣全縣各城鎮鄉村全面實行醫療保險,逐年提高人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促使全縣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如今,真君宮靈簽已無人問津。
解放前,全縣只有一家衛生院,病床數為零。十二五期間,全縣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6家、基層衛生機構7家、民營醫療機構2個、村級衛生機構146個、個體診所20個。全縣病床數740張,每千人擁有3.45張。
解放前,縣衛生院業務只是看病、防疫、公共衛生管理、兵檢、助產等,工作人員最多7人。十二五期間,全縣衛生系統人員編制數1170人,全縣執業醫師333人,千人均1.56人;執業注冊護士357人,千人均1.66人;鄉村醫生172人,醫療衛生服務涵蓋各個領域。
解放前,東山縣境內多次發生鼠疫、霍亂、天花、傷寒、痢疾、麻疹、白喉等危重傳染病,民眾死于疫情不計其數。解放后,東山縣衛生部門堅持開展衛生防疫和群眾性衛生運動,深入城鄉開展疫情普查,免費為群眾治病,治理衛生環境,許多傳染病已經絕跡。十二五期間未發生任何大面積傳染病。
解放前,東山縣醫院建筑面積只有數十平方米。十二五期間,東山縣共投資4億元加強全縣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的東山縣醫院占地123畝,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
1953年,東山縣醫院較貴重的設備只有一臺1500倍英制顯微鏡。如今,新建的東山縣醫院配備有7000多萬元的先進醫療設備,其中有可用于心臟冠狀動脈及全身血管成像和先進的仿真內鏡技術的CT、1.5T核磁共振、彩超、DR、胃腸機等大型醫療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