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衛生人的苦與甜
作為醫生的女兒,從小耳濡目染,我很能理解醫護人員的酸甜苦辣。
我的父親,曾在一個離家37公里的鄉鎮衛生院工作二十年,當時可沒有為了鼓勵衛生人才扎根基層,家屬隨遷隨調的好政策。我們姐妹和母親生活在農村,那時交通不便,出行只有班車,從我有記憶開始,印象中父親大概一個月才回家一次。后來,父親調到另一個鎮衛生院工作,我們姐妹也相繼上初中,都跟著父親到當地中學讀書,但母親仍然留在農村。我們就住在鎮衛生院的家屬區,和醫務人員辦公用房同一個大院,可以說是零距離地接近治病救人的醫院。
畢竟是鄉鎮醫院設備稍顯簡陋,病人也不多,但它和任何一家大醫院一樣是不分日夜的。每當夜幕降臨它都燈火通明,藥房、醫生、護士的辦公室永遠為病人亮著燈,無論是大年三十或普通的節假日,醫院里永遠有堅守在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后來大姐當了護士,我記得她值夜班時我去“陪睡”過。那樣的夜晚是很難成眠的,夜里值班室的門會被輕輕地敲響,門外會響起這樣的輕喚:護士、護士,幾床的病人換藥水了或幾床的病人輸液完了。就算你沉入夢鄉也得起床。即使是春節這種傳統的節日,我們家因為等大姐,大年三十晚上提前或推遲過都是常有的事。大姐結婚后,姐夫說過一句話:“一個家里的女主人農歷廿九、三十還在上班,想想有多少家務活要攤在我身上?”從大姐身上,我體會到的是醫護人員的辛苦。
當然,也有甘甜。
記得父親調到另一個鄉鎮衛生院擔任行政職務的同時,也是病人信得過的醫生。有一次夜里來急診,病人家屬直接在樓下放聲叫喊:“蔡醫生,我的孩子生急病了,你快點啊!”病情是什么我忘記了,但那聲音,我恐怕一輩子都難忘,慌張又凄楚,夜里聽起來很是嚇人。盡管不是父親值班,但他立即披衣起床直奔病人而去。有時,我會去父親的辦公室看他診療病人,病人愁苦地訴說著自己的病情,態度恭敬,滿眼信任,他們是那么相信眼前的醫生,相信只要把病情講出來醫生就能開出解除病痛的藥方。盡管鄉鎮衛生院的醫生面對的病人不像大醫院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多是當地人,也多是小病小痛,所以很多鄉鎮醫生當了一輩子醫生還像“萬金油”。不過他們一樣對病人耐心、細心、熱心,而病人對解除了他們病痛的醫生則信任、尊敬、感恩,那時醫生與病人的關系很融洽。
然而,當生活越來越富裕時,一方面人們的醫療服務需求在不斷累加;另一方面人們的價值觀、生存觀在經濟大潮下也在不斷變化中,有錢就是老大,花錢就是買消費的觀念,沖擊著人們的就業觀,沖淡人們的感恩、感激之心。我們在網上、電視、報紙中,時常能看到醫鬧、醫患關系緊張的報道,想來這多少影響著部分人選擇從醫的決心;而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報酬低的小地方職業,人們更是避而遠之。于是本來就有限的衛生人才形成了新的分配不均,大凡高學歷的衛生人才皆首選大城市、大醫院,而鄉鎮衛生院甚至縣級醫院都遭遇著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難題。南靖屬于山區縣,全縣醫療機構正面臨嚴重的缺人現象。一方面是招不進人,一方面是床位和病患人數在不斷地增加,醫護人員缺口大,不僅醫院壓力大,也制約著醫院的發展。人才如此緊缺引發的“貧血癥”,讓衛生醫療機構是喘不過氣來,也讓老百姓遭遇看病難。
治理人才“貧血癥”的藥方
究竟什么“藥方”可以緩解 “貧血癥”。 三年來,南靖衛計局努力尋找探索,做足人才功課,找到了切實可行的緩解“貧血癥”的“藥方”。
第一劑“藥方”是家屬隨遷隨調。為了實施“名醫”、“名科”、“名院”建設規劃,鼓勵縣外高層次衛技人才(學科帶頭人)以借用、幫扶、兼職等多種形式到本縣醫療機構合作開展臨床新技術、新項目,帶動本縣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出臺了一系列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對引進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發放住房補助10萬元;對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發放住房補助8萬元;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隨遷隨調,子女入學自愿擇校就讀。
第二劑“藥方”是直接招聘。對臨床、影像、病理、麻醉、預防醫學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打破事業單位固化的用人模式,實施靈活的人才引進、招聘機制。本一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到本縣醫療機構,或其他院校全日制本科以上畢業到本縣鄉鎮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的,采取考核方式直接聘用,人事編制部門予以辦理相關手續;其他院校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到本縣縣級醫療機構的,采取面試方式考核聘用。
第三劑“藥方”是創造成長條件。通過規范化培養、轉崗培訓等方式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制定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的政策;開展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家庭簽約醫生服務模式,逐步建立全科醫生與居民契約服務關系,為居民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
第四劑“藥方”是改善生活條件。著力重視醫務人員生活條件的改善,建設鄉鎮職工周轉宿舍,力所能及幫助解決吃、住問題,加大衛生院周轉宿舍建設力度,每年安排幾個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周轉宿舍建設項目,逐步解決基層醫務單位住房問題,改善醫務人員生活條件。
第五劑“藥方”是解決住房問題。為吸引優秀的衛生人才,對于到縣級醫院就職的急需緊缺專業本科畢業生,可享受人才公寓租住,解決畢業生住房難的頭等大問題。目前已有7名畢業生正在辦理入住手續。
第六劑“藥方”是“走出去”、“引進來”。通過“走出去”的方式,聯合縣紀委、縣公務員局赴湖北恩施、湖南長沙、福州、漳州等省內外醫學高等院校進行現場招聘活動。三年來,共招聘60多名本專科急需緊缺專業畢業生。利用“引進來”的方式,委托福建海峽人才市場招聘黑龍江、甘肅、陜西等偏遠地區醫學畢業生到縣公立醫療機構就業,并按規定組織現場考核、體檢、公示、錄用7名醫技人才。委托省內醫學高等院校定向培養一批醫學人才,三年來共簽約26名本專科臨床醫學專業定向生,5名臨床醫學專升本定向生,大大充實了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人才。
美好的愿景
人才緊缺的問題得到改善,是件鼓舞人心的事。南靖縣醫院的戴醫生高興地說:等委培生回來,我們“老”醫生“幫傳帶”,就希望他們盡快上臺。鄉鎮衛生院的李醫生開心地說:鄉鎮醫院是求賢若渴,近十年難進新人,現有醫護人員壓力大,像他身兼數職,除了行政職務外,做業務又兼放射科,這下好了,不用幾年人才緊缺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據南靖縣衛計局的陳副局長介紹,南靖衛生人才攻略取得的成效,與當地政府對衛生醫療單位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幾年來,當地財政共投入1.2個億全面優化本縣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實施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書洋中心衛生院、奎洋鎮衛生院遷建工程;實施靖城中心衛生院、龍山中心衛生院、南坑鎮衛生院職工周轉宿舍新建、修繕工程。除此,當地財政每年為縣醫院醫務人員支付“五險一金” 2500多萬元,補助基本工資400多萬元,這為引進和留住衛生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了人和錢的保障,南靖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得到提高,更多的居民不出縣、不出鄉村就能看病,緩解了當地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陳副局長還介紹,在全市示范衛生院建設評比中,2013年南靖縣靖城鎮衛生院獲得全市第二名,2014年書洋鎮衛生院獲得第一名。下一步要在全縣醫療系統中舉行學習身邊人活動,評選“十大白衣天使”,“十大最美醫務人員”。
想起在網上看過的一句話: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最缺的不是房屋,不是設備,不是藥品,而是人才。想來,人才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它的目標就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