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造人,卻又叫人擺脫不掉疾病的煩擾。
在鄉下,因諸如看病難而懶得到醫院的人還真不少,日日勞作不輟,頭皮硬,不嬌貴,好像命也大,非等到危急才萬般無奈去看醫生,要么找村醫,要么上縣醫院,偏偏忘了“鄉鎮醫院”。
曾經受冷落的鄉鎮衛生院,也不必感到委屈。簡陋,缺醫少藥,門可羅雀,即便“病戶盈門”也會措手不及,醫師夠資格的往往“高調”,白衣天使也會被“借走”,無形中鄉鎮衛生院就會顯得很空虛。百姓對拯救生命之“妙手”,總是抱著虔誠與期待,要求水準也毫不含糊。醫療事業的腳步,時光過處,就會留下深深的印記。鄉村“赤腳醫生”已經穿鞋戴帽有白外套,各級醫院辦公樓房的建設,新農合醫保的推行,體現政府關注投入的同時也是百姓對醫療的迫切需求。今年詔安縣衛生計生局掛帥,協調縣醫院用強有力的“大手”牽起四都鎮衛生院的“小手”。
于是,四都鎮衛生院有了另一塊牌子——縣醫院四都分院,相當于縣醫院就在“家門口”。原來門前冷落的“鄉鎮醫院”,有了“人氣”和“口碑”。患者在鎮里看病,省得搭車、排號、等待,檢查醫療的結果一個樣,挺劃算的。筆者在采訪的短短的半天里,看到了門口陸續有人來看病,普通感冒、腰腿疼痛、緊急救治……一位四十多歲的農家大姐,肚子里有個“東西”正在慢慢長大,以為“懷孕”,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到四都衛生院彩超,原來是子宮腫瘤,連忙轉到縣醫院省醫院復診得到證實。這里的彩超、磁共振、CT這些醫療設施齊全,及早為當地人點亮生命安全警示燈,配合醫生,對內科、外科、婦產科常見疾病給予診治,緩解病者之痛。當地醫生近水樓臺,隨時請教學藝,即使上手術臺把刀也有上級醫院的醫師做“后靠山”,從而壯了膽氣,學了真本事。
身體之隱患,有時沉睡,有時像猴子一樣“大鬧天宮”。推行了“新農合醫保”,為尋常百姓建立醫療檔案,發現一些平時被忽視的“大案要案”,疾病潛伏著而主人卻渾然不知,風濕、骨質增生、高血壓、高血糖……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了一跳。一位阿婆,七十好幾,從未體檢,多年來血糖高,視力模糊,每天瞎摸著勞作,以為老眼昏花所致。兒子要帶她到縣醫院看醫生,她因“暈車”比眼瞎更難受而拒絕。鄉下有說法,老人要有“毛病”比如耳聾、眼花或者缺牙齒,才會“蔭家保子孫”。今年第十號臺風刮過,暴雨如注,阿婆打著赤腳拄著拐杖在村巷中走著,腳起泡感染了,哪知道是因為糖尿病引起腿腳麻木而未能感到痛覺之故。
過了幾天,腳掌腫脹發紅,兩個指頭發黑,咨詢了在市醫院當護士的親戚,這才知道是典型的“糖尿病足”,建議他們趕緊送市醫院。這樣的病情意味著巨額醫療費,把全家人嚇住了,匆促間趕快送往縣醫院。
排隊、掛號、外科醫生處理傷口、內分泌醫生交代糖尿病注意事項,然后讓阿婆轉院回四都衛生院治療。阿婆的兒子急紅了眼,醫生耐心解釋聯合醫療后縣鄉可以“雙向轉診”,本來不必舍近求遠的。繞了一個圈,回到了家鄉,阿婆住在自家門口的醫院里,環境舒適,兒孫輪流照看,省錢還免去舟車勞頓。
一位十幾歲的男孩腹痛得臉色鐵青、汗流如注,病急、心急、劇痛。立即送往四都衛生院,經診斷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業務院長親自主刀切除闌尾,術后一切安好,小男孩一家的心情如同晴空那樣蔚藍開來。
與基層衛生院建立醫療網絡如同人體經絡,通則不痛,為熙熙攘攘的大醫院分流出部分住走廊病床的患者。縣醫院的方醫師下鄉到四都衛生院已近一年,為當地婦女診療乳腺疾病緩解不少鄉村婦女的煩惱。梅嶺一位產婦才三十幾歲,坐月子期間乳房腫脹,聽說四都衛生院有縣醫生坐診,特地到這里做彩超,結果是得了“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經掛瓶抗生素、穿刺抽取膿液,最近痊愈了,懷里抱著未滿兩個月的兒子特地跑到衛生院感謝方醫生。當時,鄰居都勸說要上市里的大醫院找乳腺專家,沒想到她在本鄉就把病治好了。
時光改變一切,思路改變生活,四都衛生院成了當地醫療的“農家樂”。良性的醫療循環系統在運轉,漸漸告別了鄉鎮醫療的窄小空間,擺脫了生存“沼澤地”。臨別時我問四都衛生院院長,準備“牽手”多久?他告訴我說:“牽手只是過渡,最終實現自己有造血功能。”
鄉鎮衛生院蓋了大樓,添置了先進的設備,同時也求賢若渴,需要有更多的“白求恩”。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一座地方醫院民生惠及,福音無限。小災病痛安心在自家門前診療。百姓愿望的實現,就在這樣的牽手之后。醫改,原是搭橋、擺渡、協助、滲透與新生,小手也要長大,最終走向成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