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5月,平和縣選擇地處兩縣交界、覆蓋人口較多的安厚鎮中心衛生院作試點,試行縣醫院托管衛生院的新模式,在前期輸入管理、技術、人才、設備等,在中后期加強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完善機制,提升托管基層醫療機構自身“造血”功能,從而做大做強區域中心衛生院并發揮輻射作用,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走出一條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的路子。
""""""""""""""""""步履維艱的過去
半山坡上,三棟樓矗立。面對大門,走上數十級臺階,景觀石、綠化樹、各種花草煥發無限生機,散發美的韻味。如果不是平和縣醫院安厚分院、住院部、急診等字眼以及醫院的標志紅十字,看看花園式的環境以及那座專家樓,以為是來到哪個科研單位或者校園。
" 但熟悉安厚衛生院的人知道,以前的安厚衛生院可不是這個樣子。平和縣醫院副院長賴林俊在2006年5月改制之初就被任命為安厚分院院長,談起當年的境況,他感慨萬分。當時衛生院只有一棟兩層的樓房,小山坡長著幾棵龍眼樹;道路甚至醫院內野草叢生,空地被開墾成菜園子,時常有老鼠、蛇出沒;道路沒有硬化,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當年的衛生院步履維艱,曾金龍醫生曾說過“一年不如一年,再不想辦法就癱瘓了”。
擁有6萬多人口的安厚鎮與云霄縣馬鋪、下河等鄉鎮相鄰,距離平和縣城40多公里,山路崎嶇。當年的安厚中心衛生院是平和縣三家鄉鎮中心衛生院之一,在職醫護人員38人,退休人員20人,上級每年20多萬元的撥款僅夠發放退休人員工資,衛生院長期累積虧損達30多萬元。
更讓人擔憂的是,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衛生院各科室實行“承包制”,久而久之,每個科室的醫生都變成“全能”型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什么病都看。群眾形容衛生院“不像醫院,更像診所”。
衛生院本身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連三大常規(血、尿、大便)化驗,也因缺少基本的醫療設備而無法開展。醫生培訓基本停滯,職稱也沒有人去考,因為“考不考都一樣,還不如多看幾個病人”。時間長了,當地群眾對衛生院失去了信任感,小病轉去個體診所,大病則轉向縣醫院。病員的流失,影響了衛生院的生存,有時候一個科室的收入還不如一個小小的個體診所。
由于覆蓋人口較多,病員相對較多,衛生院還能勉強生存下去,但只能是在“低水平”運轉。關鍵的是,由于診療水平有限,一些原本在衛生院可以處理的病人,醫生們也不敢接收,他們擔心處理不當反而擔當更大的責任。
""""""運作機制的提升
轉機出現于2005年底。平和縣選擇人口覆蓋較多的安厚衛生院進行試點,由縣醫院托管后進行提升改造,并專此召開縣長辦公會出臺相關政策。2006年5月11日,安厚鎮投資25萬元的衛生院通往鎮區的水泥路貫通;5月12日,安厚分院正式揭牌。
硬件是基礎。安厚分院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投入了近100萬元,改造完善硬件,包括添置醫療設備,增加辦公桌椅,改善辦公環境。這僅僅是開始,九年多來,安厚分院的投入達到2000多萬元,加強對基礎設施、病房樓等的建設,2006年改造道路和環境;2008年對醫院內部道路等進行硬化,環境改造,建專家樓;2009年建住院樓;2013年對原有的兩層門診樓擴建到五層。如今安厚醫院有醫療業務用房6569平方米(其中病房4763平方米,門診1806平方米),導診臺、候診椅、服務窗口等設施齊全,全院綠化面積達4326平方米,占全院總面積42%。賴林俊對安厚分院的建設歷程了如指掌。他更為自豪的是安厚分院先后購置了比較先進的生化儀、彩超機、電子胃鏡、12導心電圖、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麻醉機、心電除顫器、胎聲監護儀等先進醫療設備。賴林俊很高興地說“以前設備不夠,很多檢查做不了,甚至連采血后只能送到縣醫院去做。現在大部分的檢查安厚分院都能做了。化驗、彩超、X光、胃鏡等科室的醫技檢查水平接近縣級醫院水平。”“2006年剛接手的時候,每個月做的化驗就只有五六個人次,現在最高峰的時候,一個月達到1400人次左右。”
人才是關鍵。縣醫院選派縣醫院副院長賴林俊兼任院長。據賴林俊介紹,安厚分院成立之初,縣醫院選派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的醫護人員到分院藥房、財務科、醫務科當中層管理人員。每個月,縣醫院都委派一批10多人的隊伍,由一名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帶隊,到安厚分院進行一個月的“傳、幫、帶”。人員組成既有醫生、護士,也有財務、行政,每批側重一個方面的工作,如提高診療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日常管理、健全財務制度等,以此分批地對分院的相關工作進行加強。派化驗、彩超、X光、胃鏡等資深醫技人員到衛生院一對一幫扶。除了日常手把手的幫助,下派人員還利用晚上或周末,對分院相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每次也是側重一個方面,每批至少培訓一次。分院派醫生到縣醫院免費進修學習,為期3個月至1年不等。縣每年都加強對安厚分院醫護人員的配備力度,目前安厚分院有醫護人員66名,醫生達28名。縣醫院改變做法,除了院長等派駐外,其他則實施巡診、查房、幫扶、定期不定期講座等各種措施。
管理是保障。安厚分院成立之后,通過建立各項規范化的管理制度,把縣級醫療機構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融入基層。制度化工作的關鍵是建章立制,實行標準化管理,徹底扭轉過去的松散狀況。全院開設有急診科、預防保健科、內科、兒科、外科、中醫科、骨傷科、婦產科、麻醉科、口腔科、五官科、眼科、康復科等15個科室,設有5個醫技科室:彩超室、生化檢驗室、電子胃鏡室、X光室、12導心電圖室。此外,根據每個醫生的執業資格進行定崗,確定執業范圍。建立起首診負責制、三級醫師查房制、會診制、病歷書寫規范化等十幾種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核心制度,從四個層面下達考評指標,實行100分制綜合考評,把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與運行成本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把醫德醫風、服務態度與醫療安全進行量化評分,實行以服務質量、崗位工作量及群眾滿意度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體現多勞多得,打破了單純的經濟指標考核與平均分配的管理方式。認真執行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特別是執行《實時工作考評制度》和《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制度》,從工作時間、工作業績、社會效益等多方面,考評在規定時限內每個人的工作實效,考評結果作為專業技術職稱的評聘依據,對考評結果差的實行延緩晉升、緩聘、降聘、解聘等處理,使醫院醫療質量大幅度提高,確保醫療安全。同時,加強監督管理,縣衛計局紀檢監察人員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對醫德醫風的監督檢查,杜絕收送紅包等一切不正之風。在門診大廳,拒絕收送紅包的警示牌放置在醒目位置,時刻提醒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共同弘揚社會正氣。各項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健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醫院流程更趨合理,群眾就醫更加方便順暢,充分調動了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使醫院醫療質量、服務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歷史新高。
生機無限的今天
脫胎換骨的變革,經過時間檢驗,取得了顯著成效,老百姓、醫院自身、醫院職工等多方人員從中獲益。重生后的安厚分院令人耳目一新。就醫院自身來說,一掃過往的疲態,各項業務量穩步提高。2013年以來每年業務總收入都超過1200萬元;2014年度門急診人次1.8萬人次,同比增長16%,住院人數4200人,比增8%;落實雙向轉診制度,完成從上級醫院轉回的住院病人數占出院人數的6.3%,實際開發床位70張,病床使用率104%;全面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13年參與全市示范衛生院競賽活動,榮獲全市第二名。
日漸提升的診療服務,吸引了眾多患者走進安厚分院,就近醫療不僅方便,而且節省費用。不僅如此,周邊的大溪鎮、國強鄉和臨近的云霄縣馬鋪鄉、詔安縣官陂鎮等地群眾也來安厚看病,如今這個分院可輻射16萬山區群眾。在住院部電梯,筆者碰到一個剛去拿化驗結果的患者家屬,交談中得知,她的丈夫吳某在安厚分院住院,他們是大溪鎮后時人,之所以選擇到安厚分院治療,她說“收費合理,醫生態度好,醫術水平高”,言語中充滿感激。在安厚分院住院部三樓,筆者和患者張某攀談,他是安厚鎮田徑村人,前幾天因為老是眩暈,到安厚分院住院,根據病人的要求,醫生建議他到市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是頸椎增生引起,張某就回到安厚分院治療。“在這里治療,離家近,照顧起來方便,費用比較節省”。這也是安厚分院建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具體病例。安厚分院通過建立方便、快捷、有效的“雙向轉診” 綠色通道,收治的患者通過該通道,能迅速轉到縣醫院及以上醫院會診、檢查、救治或做大型手術,病情穩定后轉回收治的安厚分院繼續康復治療,縣醫院派出專家跟蹤服務;縣醫院將安厚分院作為醫療和康復的前哨,引導居民在安厚分院首診,分流病人,將常見病、多發病留在安厚分院診療,將危重急癥、疑難雜癥送到縣醫院診療,促進分級診療模式的形成,讓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用“一級醫院的價格”享受“二級醫院的服務”,實現“小病在鄉鎮衛生院、大病到縣醫院、康復回衛生院”的目標。
在門診大樓一樓,排隊掛號的人有二十多人;二樓則是帶著孩子前來接種的家長,也有十多人,雖然人不少,但取號、叫號、預防接種,秩序井然有序。安厚分院率先建成全市首家數字化規范化預防門診,極大方便了嬰幼兒預防接種的需求。
安厚分院還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對醫療信息、公共衛生服務、新農合政策、衛生健康常識、醫德醫風建設等進行高頻率宣傳,并將縣醫院專家坐診的時間向群眾宣傳,方便群眾就診。醫院醫護人員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態度大幅提升,群眾的就醫滿意率突破95%。不斷提升的整體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安厚分院成為本區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延伸服務周邊區域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