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鄉華安縣仙都鎮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也是著名茶鄉,還是閩南重點僑鄉,這是一個美麗迷人的地方。連綿起伏的九龍山高聳如云,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云水溪蜿蜒穿鎮而過,腳步匆匆地匯入九龍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季如春的九龍山下,人杰地靈的仙都僑鄉則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院,這個醫院就是華安縣華僑醫院,它默默的守護一方鄉民的安康。鄉親們都親切的叫它“僑院”。
我小時候很是頑皮。在六七歲時,因為一個意外而光顧了僑院。從那時起,對僑院的印象連同頭頂那一寸多長的傷口被僑院的醫生縫進了記憶深處。
年紀稍長,從父親的口中,我知道了僑院的來歷。父親說,解放前夕,我祖父母拖家帶口地領著父親與兩個姑姑從印尼回到仙都的時候,仙都還沒有醫院,只有一兩家中醫診所,醫療條件很差。由于缺醫少藥,人們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無奈之下只好翻山越嶺到縣里或市里去求醫。到了1958年,印尼愛國僑胞林德昌、林同秀、林開松、林顯景慷慨捐資人民幣五萬余元,選址仙都中圳村洋坑尾興辦醫院。此處是仙都盆地的要沖地段,地理形勝“銅鐘穴”。僑院院落座北朝南,環境優美,背倚蜿蜒起伏的虎形山,前有平坦開闊的百畝茶園,遙對燕尾頂與鳳凰山脈,右有龍峰溪由西北向緩緩折回與仙都溪合流向西南流去,省道圍禾線從醫院門前穿過,交通便捷。以磚混和夯土結構等工程項目,建設了門診樓,病房,廚房,公共衛生間、澡堂等。1959年10月1日正式剪彩開診,時亦屬鄉集體所有制單位。之后,在縣政府的關懷重視下,縣衛生局配備醫、藥、護等技術骨干充實醫療隊伍,并在大地、云山、仙都圩底等村落設立醫療保健站,使之成為仙都地區醫療中心。我這才知道,原來我生病時,母親帶我去看病打針的醫療保健站也是僑院的的一部分。
我的祖母年輕時曾就讀漳州女中,學的也是醫學,會推拿接骨技術。從印尼回國后,鄉親們經常求助于她。她也從不推托,盡力幫助大家,除了幫人接骨推拿,還經常親自采來草藥贈送病人。有的人摔傷了骨頭,脫臼倒是好辦,祖母總能熟練地給予復位。而如果骨折卻只能憑經驗來判斷,總擔心判斷失誤給耽誤了病情。對此,祖母也深感無奈。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終于有印尼愛國僑胞捐資擴建僑院病房門診并贈送救護車及先進醫療器械和設備,擴大了僑院的醫療業務范圍。從此,祖母在為鄉親接骨后,總是叮囑他們一定要去僑院照X光,證實一下治療措施是否妥當,嚴重的就建議他們在僑院治療,以免耽誤了病情。
上小學后,我跟僑院的“交道”逐漸多了起來。每年僑院總會派一些醫生護士來學校給我們進行體檢,還教我們許多醫療保健知識。每年春季,他們就背著藥箱來給我們打預防針,順便夸我們都很勇敢,不怕疼。說來也怪,平時生病打針好比被押上刑場,在學校打預防針卻似乎一個比一個英雄,真是令人刮目相看。我卻開始羨慕這些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覺得他們真厲害,懂得真多,暗想要是我也能在僑院當個護士其實也挺不錯的。
我于1995年畢業于漳州衛校助產專業。很可惜沒能如愿在僑院工作,而是到一個山溝溝里的衛生院當助產士。那時還沒提倡住院分娩,衛生院地處偏僻且設備簡陋,各村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于是我經常坐在陌生人的摩托車后奔波于鄉間的小路,風雨無阻地輾轉在各個產家去給產婦接生,既不安全又辛苦。每次回家,母親總嘆息:“你看,咱僑院的助產士都不用進村入戶去接生,你卻要這樣奔波,太辛苦了!”我心里也艷羨著:僑院的產科設備在基層算是最完善的,婦產科布局也合理,有專門的婦科檢查室,產科檢查室,待產室,寬敞明亮的產房,有一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還有三個助產士在輪班。
關于僑院婦產科的建設,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呢!1999年,印尼華僑林婉香和宗親一起首次回國。她祖父的兄長林文圖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發動其他僑胞捐資,在仙都創辦第一個中學——南海中學,六十年代初期又與其他僑胞捐資擴建僑院。僑人僑心同歸鄉,這年林婉香回仙都第一次參訪了僑院。她說:“當時在僑院看到產房只有一盞燈,我心里大哭一聲,為什么老前輩創建的醫院還是這么落后。后來知道醫院也很無奈,因為沒有資金。”于是,她懇切請求政府給予華僑醫院資金支持婦產科的建設。隨后,縣政府出資修繕婦產科。她自己則多方奔走,向宗親募捐七萬元用于購買新生兒保溫箱、藍光治療儀、新生兒搶救臺、胎心監護儀等先進設備。由此,婦產科的條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鎮里的大多數孕婦都選擇在僑院進行產前檢查和住院分娩。仙都鎮與安溪縣龍涓鄉毗鄰,連那里的產婦也慕名前來僑院住院分娩。
在縣醫院工作的這十幾年間,我和醫院里的護士一樣,也參加值“120”急救班。離縣醫院近的急癥患者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可是,有的鄉鎮山高路遠,到達事發現場需要一定的時間,有時就會造成遺憾。一個冬天的夜晚,輪到我值“120”急救班。接到出診通知稱仙都有一個騎摩托車的患者摔倒受到重傷,急需救助。當時從縣城到仙都的路途要一個小時左右,我們一路心急如焚。等我們救護車趕到時,傷者已經被華僑醫院的救護車接到該院先行處理。由于傷者受到妥當的處理,在救護車上情況穩定,我們順利地把病人接回縣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像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仙都鎮的出診急救任務都由僑院負責,為患者贏得更多寶貴的搶救時間。
如今,僑院在眾多海外愛國僑胞的持續接力慷慨無私捐贈下,先是拆除了舊門診樓、天橋,并在原址新建門診綜合樓。后又新建了一棟醫技業務綜合樓,建成了全市“首批高標準規范化”的預防接種門診部。并對各科室等進行改造修繕,添置新設備設施,還對醫院的環境進行綠化、亮化、美化,為群眾創造了一個較舒適的就醫環境。今年清明節期間,林婉香帶著八十七歲的母親回到一生眷念的故土,她深情地說:“華僑醫院和南海中學就像僑胞的家,從1999年至今,每年清明節我都回鄉一趟,到林文圖的墓前祭掃追思。每次都會到醫院、學校走走看看。”
如果說醫院的優美環境和先進的醫療設備是醫療工作的保障,那先進的醫療技術就是醫療工作的核心。2001年,僑院與漳州薌城醫院的巡診醫院合作,漳州薌城醫院不定期派外科醫生到僑院坐診,開展疝氣、闌尾炎、靜脈曲張等中小手術。2006年6月,漳州市醫院對口幫扶醫院,市醫院定期下派專家坐診,拓展了業務范圍。2007年,僑院成為廈門市第二醫院對口幫扶醫院,定期下派專家到僑院坐診。僑院也很重視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經常送醫生護士到上級醫院進修培訓,大幅度提高了醫院的醫療水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僑院的醫生謹記“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 為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守護健康;而心系故里的海外僑胞、港澳臺胞,則無私地盡自己之力造福鄉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