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最近做了一件足夠引以為豪的事情,將自家的熱氣球成功送上了天空,由此它離幫助偏遠或農村地區連接互聯網的夢想又近了一步。從拯救人類疾病到建立全球互聯網絡,如今的谷歌更像是一家夢幻的“未來公司”而非互聯網公司。刨去傳統的業務,谷歌對人類的未來無疑投入了更多精力與心血,就在去年,Larry Page成立了Google 2.0項目,旨在構建人類未來世界的藍圖。對人類本身如此的關懷,這種精神不論何時都值得崇尚。
理想和信念,對人類未來的關懷
正如Kevin Kelly在《失控》所言,“當一些公司到頂點的時候,你必須去想怎么樣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另外一種途徑做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產品,慢慢的從另外一個角度再去爬上另一座高山。”因此,作為已經將搜索引擎做到極致的Google來說,為了不被后來者趕上必須將注意轉移到一些尚未被開發的地方,從現今的情況來看,Google顯然成功了,并且是絕對的成功。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Mark Mahaney曾對Google的這種布局做了如下評價,“對于長期的技術發展趨勢,Page的寶押對了。如果不涉足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和可穿戴設備領域,Google的價值要低許多。”
這種價值并非單單是指在這些領域投入所取得的回報,更是對Google這種情懷的贊許與肯定。早在2008年,Google上線了流感預測系統,這可以算作是在生命健康領域最初的嘗試,而此后身患聲帶麻痹癥的遭遇也許使得Larry Page有了在此領域取得突破的決心——提高對疾病的預防,甚至最終避免疾病的困擾。去年7月,Google的大數據預防疾病項目Google Baseline Study上線,試圖利用大數據找到每種疾病對應的標志并以此解決未來疾病的預防問題;9月收購健康技術公司Lift Labs,將其加入Google X生命科學部門,旨在為帕金森病及類似疾病患者提供便利。Google所做的一切已經超越了一家科技公司所能涵蓋的范疇,更像是一家心系人類未來的公司。

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不僅僅是Google一家,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將目光投向了人類的未來。在2013年10月,便有消息稱Facebook將成為繼Apple、Google之后又一家進軍醫療領域的互聯網公司,它將利用自身先天的優勢,去構建未來的醫療服務平臺。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醫學研究與調查以Facebook上的數據為研究樣本或依據。梅約醫學中心的社交媒體主任Lee Aase曾表示,醫療組織會利用這個平臺來提高有關本地獻血活動、心理衛生服務、免費疫苗、STD/HIV測試或產前護理的認知度。從人類關懷的角度來講,醫療也許是最容易切入的一個突破口了。
再如Apple,其收購或投資的公司無一不是為了優化、提高用戶體驗而做出的決定。即使在如今后喬布斯時代的Apple已不再同以往那樣閃耀,但仍在完善iOS生態圈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將小而美發揮到極致。
這些公司之所以對人類的現在與未來如此關注,除卻自身處于互聯網科技這樣一個極具前瞻性與創造力的領域外,更同他們的領導者不無關系。我們敬仰與崇尚這樣的精神,但更敬仰與崇尚追求這種精神的人們。
追求的人杰,比起過去更注重將來
回到文初的Google,現任CEO兼創始人Larry Page對其公司具有這種人文關懷精神無疑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1998年他與Sergey Brin初創Google的那段時間里,他便試圖在那簡陋的車庫辦公室中用樂高積木及橡膠滑輪拼湊出能夠代替人手翻書的機器人裝置。在面對時任Google人力資源主管Heather Cairns的疑問時,Larry的回答十分堅定,“總有一天我們會把世界上所有出版物都放到互聯網上,這樣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它們。”這并非其人文關懷的萌芽。早在學生時代,Larry便在論文中提出在太空中放置太陽能風箏以更加充分并清潔的利用能源。這一切關于想要改變世界的想象在如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在了Google的產品上。
再如現在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大半壁江山的Android操作系統,在最初得以被Google收購也是因為正巧符合了Larry當時“將Google服務裝入每個人口袋”的夢想。雖然晚于Apple發布手機一年,但Android上市之初便幫助手機廠商們快速地攻占了市場,并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Larry在復出重任CEO之前的一次產品評估會上言道:“我們要開發的產品,應當是利用科技解決數億人面臨的大問題。看看Android,看看Gmail,看看谷歌地圖,看看谷歌搜索。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要開發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正是基于這個目的,使得他在任職CEO的過程中陸續砍掉了42個產品,并試圖帶領Google不斷進入新領域。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支持新科技的風投公司Google Venture、致力于將100個超凡的創意變為現實的Google X、為構建世界藍圖而成立的Google 2.0、意在先進技術與產品研發的Google Y實驗室。
懷抱這種情懷與信念的不僅僅是Larry一人。在硅谷,Google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以及若干科學家共同開辦的奇點大學中,幾乎全部都是有著同樣情懷的人們。這所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的學校,希望學生能夠將科技作為改善人類困境的途徑,并以此解決貧窮、饑餓、疾病、全球變暖、能源稀缺等一系列威脅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日前,Google完成了對太空公司Space X中的一個項目投資,目前此項目的估值約在100億美元。Space X創始人Elon Musk被譽為下一個Steven Jobs,這不僅僅是對其財富與地位的描述,更是對其野心與信念的稱贊。通過在線支付工具Paypal、電動汽車生產商Tesla、以及太空公司Space X,Elon Musk在互聯網、新能源、航空航天三個領域前所未有地改變了世界。不僅如此,這也給未來繼續造成更重大的影響帶來了希望,“從PayPal離開之后,我思索的并不是怎么賺大錢,而是還有哪些問題是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影響的”。而Google此次投資的項目則恰好同他們的熱氣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目的是為SpaceX衛星的開發工作提供支持,這種衛星可向全球范圍內尚無互聯網的數十億人提供廉價的網絡服務。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通過這兩家公司的合作,整個世界將會真正成為一個由互聯網連接起來的新世界。
Paypal的另一位創始人Peter Thiel同樣也有著和上述幾位硅谷創業者同樣的信心。在將Paypal賣給eBay之后,Peter Thiel不僅投資了Facebook、Yelp、Linkedin、SpaceX、Airbnb等上百家公司,創建服務于國安與金融領域數據分析的Palantir,并設立了Thiel基金會,旨在對技術進展以及對未來的前景進行長遠思索。這家基金會不同于傳統的慈善基金會,更像是一個對人類未來發展傾注無限關懷的風投公司,目的是“挑選那些自身能產生價值,同時又有助于讓人們意識到更廣泛的問題的企業”。而此基金會最早的受益者Aubrey de Grey,其領導的項目便讓人看到了Peter Thiel對人類未來深深地關注。Aubrey de Grey是SENS即抗衰老戰略工程的創立者,他正在努力開發一種能夠延緩人類衰老的再生療法,他甚至相信,在未來能夠活到1000歲的人已經降生了。
而另一個項目則更加大膽,“20 Under 20”,致力于為18 到 20 歲之間的資優學生提供 10 萬美金,讓他們自己創業。這種顛覆過去大學教育的做法,令那些傳統教育家們產生了極大反感,“受 Thiel 贊助的學生們將有機會效法他們的資助者,在成年伊始即放棄自己的智力發展,一心一意地專注于發家致富,并且越年輕越好,以此消除了為自己的長遠打算而去求知的必要”。然而在Peter Thiel看來,“大學本科教育欺騙學生們,使其高估學位的價值,從而深陷不必要的教育貸款”。他的這一做法實際上大大豐富了未來年輕人在職業選擇上的多元化。

不論何時,我們都需要這樣的信念與富有追求的人杰
在去年3月的TED大會上,當身患聲帶麻痹癥的Larry Page在臺上說道“如果人們能將自己的醫療記錄匿名分享到網上,便可以挽救 10 萬人的生命”時,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位一向因為疾病而“謹言慎行”的公眾人物對人類未來的關懷。而此后Google向生命健康領域的一步步進軍使我們更能相信Larry此前所言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也是我們為何要崇尚這種理想與信念的原因,因為這樣才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并為之不斷努力。而正是有了追求此種理想與理念的人杰的出現,才更使我們悉知美好未來的觸手可及。不論是Larry Page、Elon Musk還是Peter Thiel,他們的所作所為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僅僅只是意欲顛覆世界的瘋狂之舉,其實背后透著對我們這個世界與整個地球生命未來的期待與努力。
如今,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Larry Page正將他的后半生投入到無邊的狂野夢想中,Elon Musk獲得投資之后將更快的推動世界互聯的規劃,Peter Thiel正在為自己改變世界的信念尋找下一個投資對象。我們崇尚理想與信念,更崇尚富有追求的人杰。
“你所想象到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是可行的,”Larry Page在2012年對谷歌投資者說,“你只需要想象,然后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