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百度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報告顯示,百度第二季度總營收165.75億元(約合26.73億美元),同比增長38.3%;第二季度凈利潤為人民幣36.62億元(約合5.906億美元),同比增長3.3%。
百度必須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驅動力。在各種云“混戰”的7月,百度開放云終于提高了聲線,謀求為趨近業績天花板的百度再尋技術突破口。
此云非彼云
剛剛過去的7月,從互聯網公司到傳統ICT企業,就像商量好一般在云計算的秀場上你方唱罷我登場。BAT的“百度云”、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浪潮云、聯想云,還有專攻云計算的世紀互聯。從IaaS、PaaS到SaaS,從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提供的云服務類型也是應有盡有。
百度云是百度于2012年初推出的一項云存儲服務,目前已覆蓋主流PC和手機操作系統。截至2014年11月,百度云總用戶數突破2億,移動端的發展全面超越PC端。
而百度開放云,是在2013年6月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媒體開放日上,百度宣布將此前面向開發者提供的服務正式命名為“百度開放云”,全面聚焦面向開發者的計算、存儲、應用等技術能力的輸出。
不同于百度云的大眾平臺屬性,百度開放云面向的是開發者,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開發、測試、統計工具、云能力技術開發接口等服務。目前,開放的產品有計算(云服務器、負載均衡)、存儲(云盤、對象存儲、關系型數據庫、簡單緩存服務)、分布式計算、安全等服務。
此云非彼云。在7月的云計算混戰中亮相的正是百度開放云。
為什么是百度開放云
李彥宏在今年的百度聯盟峰會上提到,今年百度投資重點依然堅持做工具,不謀求控股,未來百度依舊偏向于占小股,扶植創業生態。而百度開放云在做的正是積極推進“開放云”的計劃,幫助第三方企業降低研發和運營成本。
據百度開放云負責人、百度基礎架構部高級總監劉煬介紹,百度開放云平臺上會開放百度開放云技術、數據工廠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2014年下半年開始,百度開放云發布了一個完整的包含IaaS、PaaS、SaaS的開放云體系。除了已經全面開放的IaaS層,還有大規模的數據層也已對外開放。“百度開放云平臺能夠更好地集成百度生態,可以專網直連百度系統,更快更準地抓取,有非常多的百度集成,使百度系統的調線延遲最低。”
百度世界2012大會上發布了針對開發者的“七種武器”,包括個人云存儲PCS、多屏幕Screen X技術、云應用生成服務Site App、LBS·云、移動云測試MTC、百度應用引擎BAE、瀏覽內核Engine,除了PCS,其它都是面向開發者的PaaS。再到后來的百度開放云平臺,可以看出,百度一直將開發者群體聚攏在周圍,利用技術優勢構建自己的生態。
在百度的技術布局中,李彥宏把開放云、數據工廠、百度大腦組成“大數據引擎”,把大數據存儲、分析和智能化處理等一整套核心能力通過平臺化、接口化的方式對外開放。
開發者,是百度開放云的核心。百度開放云的底層云計算架構支撐了百度所有產品的資源需求,在為開發者提供基于云計算的各種能力的同時,開發者也可以獲得基于百度應用分發入口和PC流量入口的各種資源,百度網盟則為開發者提供了變現的支持。
云計算可以為百度的大數據引擎提供更充足的原料。越多開發者調用百度云LBS,基于百度LBS大數據的預測就可以做得更加精準,百度地圖倘若要做營銷就有更多展示位置。開放語音、開放圖像識別、開放大數據引擎,這些都可以讓百度的數據更加充實,進而可以開展大數據等業務。
從技術來,到技術去
互聯網行業從來都是尊重技術和創新的,只不過技術創新需要時間來證明。
業界公認的說法是,百度靠技術,阿里靠電商,騰訊靠產品。86Research分析師指出,過去10年,是技術能力幫助百度搜索業務獲得了成功。
的確,至今李彥宏一直堅信“技術創新永遠是互聯網行業的核心驅動力”。
今天百度的技術戰略很清晰,百度大數據引擎三級戰略的最底層是開放云,包括低能耗數據中心、超大規模分布式架構、新一代智能自動化運維、超強云安全;這之上是大數據平臺,包括新一代數據庫管理和查詢技術、大數據挖掘機;最上層則是“百度大腦”,包括深度學習、超大規模機器學習、大規模GPU并行化平臺等。
無論是產業還是政府指導機構,大家都已經清晰看到,不做智能,只做簡單的云計算的堆積對效率的提升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智能才有可能將效率進行大幅度的提升。
而實現智能的基礎還是云計算。“彈性、穩定性、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和處理、智能的算法、機器學習等技術,將是云+智能的核心技術。”劉煬說。
如今的百度開放云,已經有17款產品,要想聚合更多的開發者,百度開放云還需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是降低開放云的進入門檻,讓云更易用;第二,如何從入口加上后端平臺,幫開發者全方位解決開發、運營、推廣、變現全周期的問題;第三,短期內需要做到核心云能力的輸出,長遠目標依舊是建立百度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