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昔日的星光
—《光污染:光鮮外衣下的環(huán)境殺手》
繁星點點的夜空總是令人神往,令人沉醉,所以才會有梵高的《星夜》,才會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才會有“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這樣的美好詩詞。也正是因為這份向往,人們想盡辦法發(fā)明了人造光,要將天上的星光帶至人間。然而,當我們用萬千霓虹裝點城市,將夜晚變得如白晝一般,我們卻再也見不到星光閃爍的銀河了。人造光的過度使用和不科學的照明方式造成了嚴重的光污染,不僅遮蔽了星光,更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脅。可悲的是,盡管光污染愈演愈烈,盡管其危害絲毫不遜于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卻鮮有人關注這個問題。夜幕降臨,當你再一次身處明亮的燈火之中,再一次仰望夜空時,你是否也會懷念昔日星空的無言之美呢? (王揚)
未來不會遙遠
—《災難救援機器人:未來不是夢》

天津濱海新區(qū)爆炸事故已過去一段時間,震蕩漸漸平息,但傷痛還留在人們心里。很多人在思考: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面對此類事件,有沒有可能派救援機器人上場,以減少人員傷亡?受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多數人以為無所不能的救援機器人已觸手可及,但事實卻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簡單。讀完《災難救援機器人:未來不是夢》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機器人研發(fā)困難重重。僅僅是像人類一樣靈活優(yōu)雅地走路,對機器人來說都充滿了巨大挑戰(zhàn)。不過幸運的是,各國的科研機構和機器人專家已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救援機器人的研發(fā)雖然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入鄉(xiāng)隨俗是王道
—《紐約范兒之邊走邊吃》
在農村老家時,吃飯是件扎堆的事兒,不是一家人圍著桌子扎堆吃,而是端著飯碗,拎個矮凳,來到戶外與鄰居們扎堆吃。大人們邊吃邊道個家長里短,小孩子邊吃邊鬧,可謂其樂無窮。如今來到北京,發(fā)現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鄰里交流甚少,戶外高樓林立,扎堆吃飯變得幾乎像天方夜譚般不可想象。果然是一個地方一個習俗,如何吃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入鄉(xiāng)隨俗才是王道。在《紐約范兒之邊走邊吃》中,崇尚高效率的紐約人愛邊走邊吃,推崇慢生活的巴黎人愛在餐桌旁安靜用餐,各自的吃法有其歷史淵源,也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縮影,無所謂孰優(yōu)孰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你走到哪兒,都請暫時拋卻故鄉(xiāng)習慣,融入當地生活。這樣做也許不易,卻會讓你收獲頗豐。 (廖糧糧)
八小時之外的總統(tǒng)
—《奧巴馬:我的為父之道》
公眾人物的私生活總是引人好奇:在銀幕上演繹過喜怒哀樂的演員究竟以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的生活?指點江山、日理萬機的美國總統(tǒng)在家人面前是一副什么模樣?在《奧巴馬:我的為父之道》這篇文章里,你看到的是工作之外的美國總統(tǒng)。于是你發(fā)現,奧巴馬在家人面前原來也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家人而已。他享受每天與家人在餐桌邊的聊天,參加女兒的家長會,擔憂女兒的畢業(yè)舞會……文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jié)是,米歇爾和女兒們會調侃奧巴馬的大耳朵和難看的西裝。這時那位高高在上的總統(tǒng)不見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個有缺點卻又被愛包圍的父親,是互相嬉鬧打趣的一家人。明年卸任后,奧巴馬的身邊將不再有媒體、特工和民眾圍繞,而家人將陪伴他度過今后的漫長歲月。 (李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