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aftermath of the attempted terrorist attack on May 4 in Garland, Texas—for which ISIS claimed responsibility—we find ourselves again consider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ISIS is a real threat. The answer is yes. A very serious one.
為了更好地與讀者探討翻譯技巧,并考慮到讀者的翻譯興趣與要求,從2014年12月號開始,翻譯擂臺新題目取消了中譯英部分,僅保留英譯中部分,且將句子翻譯改為段落翻譯。請參賽者在2015年7月10日前在網上提交參賽譯文,網址為http://www.dogwood.com.cn/intro.htm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通過“新東方英語”微信公眾號的“編讀互動”菜單在線提交參賽譯文;還可以用稿紙謄寫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東三街2號新東方南樓19層《新東方英語》編輯部“翻譯擂臺”收,郵編為100080,截止日期為7月10日(以郵戳為準)。我們將隔期刊登有關譯文的詳細評點,并評出若干名最佳譯手(獎品:《那些觸動心靈的音符》)和潛力譯手(獎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國名校最佳畢業演說(第3輯)》)。快來一試身手吧!
在第132期的翻譯擂臺評點中,我們討論過新聞英語中比喻的漢譯問題。大體來說,為了快速、有效地傳遞信息,新聞英語無論是用詞、語法還是句子結構上都講究簡潔明快。但這種簡潔明快只是就英語本身而言,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簡潔明快的英語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未必好理解,用地道的漢語將其意思表達出來則更不容易。更何況,新聞英語中也有一些并不簡潔的句子和段落,句子結構和語法都不簡單,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要想理解或翻譯就會有更大的難度。正因為如此,新聞英語的漢譯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近些年來,盡管外語界對新聞英語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英語教學中對新聞英語的特點也會有所涉及,但整體來說,英語學習者對新聞英語的理解和翻譯能力還沒有明顯的改觀。實際上,即便是對專業的新聞翻譯者來說,要想把新聞英語翻譯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余光中就曾針對港臺的現狀,提出新聞翻譯是現代漢語的污染源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臺新聞媒體上經常刊登翻譯自英語的新聞,語言詰屈聱牙,翻譯腔嚴重,嚴重污染了漢語。這一問題目前在內地表現得還不明顯,《參考消息》等以翻譯新聞為主的媒體,其語言質量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但在翻譯教學中,詰屈聱牙的譯文就比較常見。本次翻譯擂臺的譯文就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我們在下文中具體分析。
2015年5月號翻譯擂臺評點
題目
The nation’s economy is in a mess, with far bigger problems than the government will admit or investors seem to register. The torpid stagnation into which it fell last year is becoming a full-blown—and probably prolonged—recession. Escaping this quagmire would be hard even with strong political leadership.
翻譯要點
原文選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語言比較簡單,三個句子都不長。第二個句子中雖然有定語從句,但從句很短,結構也很簡單。雖然這段話理解起來不難,但參賽譯文在表達方面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七類。
問題一 參賽者的譯文句子過長,連續定語過多,翻譯腔嚴重。
例:國家經濟處于一片混亂中,它面臨的問題遠遠大于政府通常會承認的或者投資者可能會留意到的。已經處于它去年所跌落到的階段的遲鈍的經濟蕭條正變成充分發展的以及可能會持續很久的經濟衰退。即使有強大的政策領導,要逃離這片似沼澤地般的經濟蕭條困境也將會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評析:在余光中所說的新聞譯文的語言問題中,最突出的一條就是對英語的定語處置不當,導致漢語譯文“的的不休”。這個譯文的第二句中出現了多個“的”,正是犯了余先生所說的這個錯誤。“經濟蕭條”之前有三個連續定語,長達18個字。這個有三個連續定語的詞作為整個句子的主語,其賓語“經濟衰退”前的定語同樣長達15個字。這樣的句子是不折不扣的翻譯腔,沒有英語功底的讀者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懂英語的讀者,讀起來也會相當吃力。
問題二 參賽者照搬原文的句子結構,譯文句子結構復雜,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這個國家的經濟陷入困境,面臨的問題遠遠比政府愿意承認的或是投資者表面所公開的要嚴重得多。去年就開始了的經濟停滯正成為全面的甚至很有可能是長期的經濟衰退。即使有著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要擺脫困境都是異乎尋常地艱難。
評析:有意思的是,盡管原文中第二句并不是最長的,但在許多參賽譯文中,第二句卻都是最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譯者照搬原文的句子結構,沒有采取拆譯的方法,而將原文的第二句話譯成了一個句子。原文第二句話的主語是stagnation,該譯文也以“停滯”為主語,原文以recession為賓語,該譯文也以“衰退”為賓語,完全照搬了原文的句子結構,讀起來比較生硬。其實,對于這樣的句子,采用拆譯的方法比較合適,把一句分為兩句,句子自然就短了。原文中的定語從句雖然很短,但也不必譯成漢語中的定語,而是可以把定語從句中的it提出來當主語,將其譯為單獨的一句話,比如譯為:“經濟去年陷入了遲緩的停滯,正演變為……”看上去是兩個句子,但因為共用一個主語,讀起來就自然得多了。
問題三 參賽者用詞不當,譯文的詞語搭配有問題。
例:國家的經濟陷入一團亂糟,問題比政府承認的和投資者們所意識到的要大得多。去年以來嚴重的經濟發展停滯全面發展,經濟看似要陷入長期衰退;現在縱使有強勢的國家政治領導力支撐,擺脫這種困境亦將是任重而道遠。
評析:該譯文中的“陷入”和“一團亂糟”不搭配,“停滯”和“全面發展”也不搭配,說明譯者用詞不當。但值得注意的是,譯者在這兩處都采取了比較靈活的譯法。參賽者通常都把in a mess譯為“一片混亂”等,這里翻譯為“一團(亂)糟”,很生動。但譯文添加了“陷入”,搭配就有了問題。如果把“陷入”刪去,直接說“國家的經濟一團糟”,反而通順得多。“全面發展”是對fully-blown的翻譯,《新牛津英語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fully-developed”,譯文照搬了這個意思,卻沒有注意到這個含義與“停滯”在邏輯上有矛盾。既然“停滯”,怎么還會“發展”?其實這個詞也可以理解為“發展全面的”,即在所有方面都成熟的。把這種譯法與后半句相結合,整句話靈活翻譯為“……演變為全面的……”,就很自然了。
問題四 參賽者不受原文結構的束縛,采取靈活譯法,但譯文句子結構不完整,連貫性差,存在語病。
例:遠比政府能夠接受,或者引起投資者注意的問題更嚴重,國家經濟陷入一團糟。去年的經濟停滯,這種不景氣如今正完全轉變成經濟蕭條,并且局勢有可能會擴大。即使在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下,逃離這種險境還是比較艱難。
評析:該譯文沒有保留原文的語序,對各分句的次序進行了調整和重組,如in a mess就被放到了第一句的末尾。這種譯法非常靈活,但譯文讀起來并不自然。第一個句子中,前兩個分句中沒有主語,看不出描述的對象是什么。也正因為如此,“國家經濟陷入一團糟”與前兩個分句缺乏邏輯聯系,譯文連貫性差。當然,“陷入一團糟”的說法本身也存在搭配不當的問題。第二個句子中,“去年的經濟停滯”與“這種不景氣……”也不連貫,“局勢”的所指也不明顯。譯文的三個句子中有兩個存在語病,語言質量不高。
問題五 參賽者的譯文中代詞使用不當,翻譯腔明顯。
例:國民經濟進入一個困境,這比政府愿意承認的和投資者們可能意識到的問題更大。去年,它就已經非常蕭條,并且正在轉變為完全的、可能長期的衰退。即使有強大的政治領導,擺脫這一困境也是艱難的。
評析:譯文第二個句子中用了“它”。從原文來看,這個代詞指的是“國民經濟”。但如果不看原文,這層指代關系就沒有這么明顯,“它”之前出現了好幾個名詞,既有可能指代“國民經濟”,也有可能指代“政府”。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漢語中使用代詞不像英語那么頻繁。英語中使用代詞的許多地方在翻譯成漢語時要么使用名詞,直接表明代詞所指代的對象,要么省略,通過上下文暗示代詞指代的對象。這里把“它”改為“經濟”或“該國的經濟”,指代對象就非常清楚了。
問題六 參賽者的譯文表達比較啰嗦,不符合新聞語言簡潔明快的要求。
例:該國經濟處于困境之中,其經濟所面臨的問題比政府公布的或是投資者們所認為的都要嚴重……
評析:譯文第一句中的“其經濟”與前面的“經濟”一詞形成重復,讀起來很啰嗦,顯然不符合新聞語言簡潔明快的要求,刪去反而更自然。此外,“其”的指代也不明確。邏輯上講,這個字指代的應該是“該國”,但前面分句的主語是“該國經濟”,從語法上講指代的又應該是“該國經濟”,這樣在邏輯上就說不通了。因此,這是一種典型的畫蛇添足的譯法,翻譯學習者應該力戒。其實,只要譯完默念兩遍,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問題七 參賽者套用漢語表達法,譯文雖然讀起來流暢,但意思不準確。
例:國民經濟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其中夾雜著政府難以調控和投資者難以預測的更大問題……
評析:該譯文整體上讀起來比較流暢,但“調控”一詞用得不妥。難道這句話描述的是中國經濟?或者其他國家也提倡經濟調控?其實,原文的報道說的是巴西的情況,該國并沒有政府明確提出的“調控”措施。該譯者完全忽略了admit這個詞的原意,將其譯成“調控”,估計是受了漢語的影響。這種牽強附會的譯法脫離了原文的基本意思,很容易出問題。
除了表達方面的問題外,參賽譯文在理解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問題有以下兩類。
問題一 參賽者誤解原文中的個別詞,造成譯文意思錯誤。除上面提到的對admit和fully-blown的誤解外,還有一些詞也被某些譯者誤解了。
例:這個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困境,是比政府確定或者投資者登記的更為嚴重的問題。它去年陷入的這個漫長的停滯期正逐步成為一個具備所有特征以及可能持久的衰退。即使有強大的政治領導能力也難逃困境。
評析:該譯者把register一詞翻譯成了“登記”,照搬了這個詞在詞典中的第一個義項,但這個意思在這里顯然說不通。投資者為什么要“登記”經濟問題呢?其實,這個詞還有一個意思是“properly notice or become aware”,即“確切地注意到,清楚地意識到”。這個意思通常用在否定形式的句子中。原文中雖然沒有出現not和no,但語義上的否定還是很明顯的,而且聯系上下文,這個意思也完全說得通。有些詞典中沒有收錄這個意思,一些譯者可能就沒有往這方面想。這就提示我們遵循翻譯實踐中的“黃金法則”:于理不通必有誤,勤查大詞典。如果譯者意識到“登記”的意思在這里講不通,然后去查釋義比較全的大詞典,特別是英語詞典,這個錯誤就可以避免。
問題二 參賽者對原文句子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任意引申,導致譯文意思錯誤。
例:此國經濟現在一片混亂,其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政府將要承認的或投資者們似乎所了解的。經濟的停滯正演變成全面的——甚至長期的——衰退,仿佛又墜入去年經濟崩潰的深淵。而在這種形勢下,即使有力的政治領導也難以解救。
評析:該譯者對第二句的語序進行了調整,把定語從句單獨譯作一個分句,讀起來很自然,但意思并不準確,因為譯者把原文第二句各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弄錯了。按照原文的意思,該國的經濟去年就出現了停滯,一直都沒有好轉,反而即將成為一場長期的全面衰退。譯文給人的感覺則似乎是該國經濟曾經好轉過,只是現在又惡化了,可能重回去年的狀況。參賽譯文中這樣對原文進行隨意調整但譯文意思錯誤的例子比較普遍,反映出某些譯者有一種不好的翻譯習慣,那就是不仔細分析原文,卻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任意調整原文,對于原文的意思不夠尊重。這種翻譯習慣千萬要不得。
獲獎譯文:該國經濟一片混亂,問題之嚴重遠超過政府愿意承認和投資者貌似所注意到的程度。國家經濟自去年陷入了停滯不前的低迷狀態后,正在惡化為全面的——也可能是長期的——衰退。即使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要擺脫這個困境仍將困難重重。(梁鈺盈)
評析:第一句中的“一片混亂”自然且準確,第二句被拆成了兩個分句,兩個分句都不長,讀起來也很自然。整體來說,譯文意思準確,表達也比較自然。不足之處在于第一句的后一個分句太長,“嚴重超過……的程度”讀起來有些生硬。第二句中“國家經濟”的說法也不太自然。將這兩處改動一下,就有了下面的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該國經濟一片混亂,問題很嚴重,遠遠超過政府愿意承認的程度,投資者似乎也沒有注意到。該國經濟去年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低迷狀態,如今正演變為全面的——也可能是長期的——衰退。即便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要擺脫這個困境也會困難重重。(韓子滿)
評析:把最長的那個分句拆開,“投資者……”另起一句,這樣讀起來會自然得多。把第二句中的“國家經濟”改為“該國經濟”,雖然與上一句有重復,但所指明確,而且漢語通常也不忌諱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