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其實你不用去遠方,風景就在你身邊。前一段網絡上炒得轟轟烈烈的女教師辭職信是這樣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兩個句子說明一個道理,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墒?,我想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心中還是向往遠方,還是對遙遠的世界和陌生的奇遇充滿期待和憧憬。李白離開長安,糞土王侯,浮云富貴,不屑忍氣吞聲、點頭哈腰寄人籬下,只為心中的夢想,浪跡大半個中國。徐霞客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足跡遍歷大江南北十六個省,終有《徐霞客游記》圓夢。唐代詩人心中有夢想,血液在燃燒,他們遠行天地,經歷陌生,目睹風物,多有詩文留影,歌詠傳聲,不少詩篇記錄了遠行的奇異風采,記錄了生命的真切感受,也記錄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柳宗元的游記詩《秋曉行南谷經荒村》記錄詩人行經一座荒村的奇異見聞與微妙感受“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時令是深秋,風霜凝露,遍地都是,寒風瑟瑟,落葉飄零。地點是山谷,幽深狹長,難見天日,枯枝敗葉,覆滿溪橋。人物是詩人自己或者說抒情主人公,時間是秋天的一個早晨,活動內容主要是詩人獨行幽谷。詩人一路走去,所見所聞,無不凄涼。溪橋,架在峽谷山溪之上,幾塊木板隨意拼湊而成。因為年長月久、風雨侵蝕,因為荒寒幽深、人跡罕至,也因為年久失修、無人護理,這座小木橋早已銹跡斑駁,搖搖欲墜;再加上黃葉紛飛,落滿小橋,更顯得溪橋的簡陋寒磣、蒼老古樸,宛如一位彎腰駝背、白發蒼蒼的垂垂老者,靜臥山谷而不動聲色;又如一個微微氣喘、滿臉憔悴的深山樵夫,負薪徐行而老態龍鐘。如此板橋,人行其上,自然如履薄冰,誠惶誠恐?;拇骞拍?,遮天蔽日,濃陰匝地,光線暗淡,氣氛冷清,不聞雞鳴犬吠,不見男耕女織,全是一派寂靜、荒涼?;蛟S有一個白發長者擔水于溪岸,慢慢淡出詩人的視野;或許有一個駝背老嫗提籃于山林,隱約消失在吉木深處。詩人不愿意去打擾他們的生活,也不敢去驚醒這個沉睡的山村,他只是在參天古木下徘徊靜觀,伸開雙手想抱住大樹,一如他想丈量這個荒村的過去,但是夠不上,詩人的雙手怎么能夠丈量古樹的歷史呢?幾朵野花,稀稀落落,散見于路旁叢林,亮麗了蕭索荒村,溫暖了詩人心靈。向她們表示敬意吧,感謝她們為荒村,也為詩人捎來一絲光亮。一縷幽泉,出自深山峽谷,潺潺流響,時斷時續,像聲斷氣絕的病人喘氣嘆息,又像傷痕累累的戰士痛苦呻吟。還有突然從山林里竄出來的幾只麋鹿,它們本來是溫馴乖巧的小生靈,生性靦腆,羞于喊叫,但是看到山里來了一位陌生的客人,竟大吃一驚,飛快又竄進叢林深處。詩人為自己驚嚇了它們而愧疚并道歉:我早已棄絕宦海,遠離紅塵,毫無名利之念,毫無機巧之心,你們何以還要驚恐逃竄,不歡而散呢?我絕對不會侵擾你們的,可愛的生靈!
這些景物意象,泠泠霜露,幽幽山谷,紛紛黃葉,斑斑木橋,潺潺溪水,蒼蒼古木,落落荒村,還有那如線如縷的山泉……所見所聞,荒寒至極,枯敗之至,隱隱透露出詩人內心的落寞孤寂,凄清悲涼。結合詩人參加政治變革運動失敗以后被貶謫蠻荒的背景來分析,不難看出,詩人寫山行的冷漠枯寂,實際上是暗示自己被傾軋、被遺棄、被冷落的境遇。不過,好在詩人通達灑脫,能夠超然物外,遺世獨立,所以他能夠棄盡機心,回歸本真,幾近變成山林中的一棵樹木, 麋鹿中的一位朋友。如此就不再苦悶,不再沉寂,相反,越是荒村古木,寒霜秋露,越是幽谷木橋,寒花幽泉,就越能夠反襯出詩人孤傲不屈,剛強勇敢的稟性。或許,這就是柳詩枯寂世界的生機活力所在吧。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殫精竭慮,徒呼無奈,這是我讀溫庭筠的《高山早行》的內心感受。詩歌不僅刻畫了一幅春寒早行、奔波勞碌的生活圖景,更是描繪了一種馬不停蹄、心力交瘁的人生況境,頗具形而上的終極關懷意味。全詩這樣寫道:“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p>
首聯點題,直寫悲情。天剛破曉,客人們就翻身起床了,旅店外面早已叮叮當當,響起了馬套車的聲音,有人準備起早趕路,即將開始一天長路漫漫的奔波。詩人耳聞鈴鐸之聲,心有萬般不愿,想想故鄉的日子,自己不必四處勞心,也不必起早遠行,免去了勞困之苦,心力之累,而今,卻不得不追隨這劃破清晨的車馬之聲,匆匆上路。到哪里去呢?為什么要去呢?又何必走得這樣匆忙?還來不及做完昨晚的夢,就醒來了,這又何苦?千頭萬緒,千悲萬愁,奔涌心間,詩人一派困惑迷茫!
頷聯繪景,冷寂凄清。雞鳴報曉,聲聲催人;茅屋野店,殘破不堪;一彎殘月,高掛天空:這個山野客棧,彌漫著蕭索荒涼、冷寂空曠的氣氛。山間小道,足跡斑斑;木板古橋,滄桑依舊;秋霜滿空,寒意襲人:這條古道,寫滿了起早貪黑、風塵奔波的人生苦況。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通過意象的疊加組合,道盡羈旅野況,給人以觸目驚心,凄神寒骨之感。雞聲,如果出現在山野村落,出現在故鄉家園,給人的感覺是靜謐平和,悅耳動聽的??墒牵@里出現在深山野嶺,出現在秋天早晨,給人的感覺自然就是冷寂落寞,無語悲傷了。茅店,簡陋寒磣,將就湊合,沒有別的選擇,詩人只好暫時安頓下來。其間有日暮投宿的幸運和欣慰,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停滯和蒼涼。月掛天空,低垂茅檐,孤寂清冷,徒添悲涼。人跡,是人過板橋,獨行古道所留下的串串腳印,足見旅途奔波之苦。板橋,是山間小溪上就地取材,隨意架接的木橋,既古樸深遠又滄桑斑駁,很容易勾起行人的漂泊輾轉之憂。霜,自然是彌漫天空,寒涼透骨,冷徹心肺。兩句詩,六個意象,冷色調,凄清情,無不烘托出羈旅行人的漂泊辛菪,愁慘悲涼之思。
頸聯描景,扣住“早”字。槲樹落葉紛飛,滿地皆是,枳花迎春綻放,放光耀眼,這是天剛明亮時詩人的印象感觸。不過,落葉的枯黃凋零,枳花的鮮艷亮麗,一暗一明,形成對比,暗示冬去春來,萬物變化,時光流逝,離鄉久遠,讓人感到游子久行不歸,輾轉漂泊的蒼涼無奈。這兩句詩貌似寫出發時的路上景,眼前物,實則隱喻人生奔波的艱辛不易,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愴凄和悲涼。
尾聯借夢發感,思鄉心切。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夢”不僅是昨夜所夢,更是魂牽夢縈回歸故鄉的強烈思念。一個人出門在外,旅途奔波,時時刻刻念叨的、夢想的依然是自己的家園親故,可以想象,縱然離家千里萬里,游子依然走不出家園的期盼。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游子漂泊江湖,功名未遂,仕途坎坷,更容易在這種困頓不安中想起故鄉,憶念親人;也許,親情,這個時候是他們唯一的慰藉。這首詩通過詩人的真切體驗表達了萬千游子這種刻骨銘心而又凄愴悲涼的人生體驗,千百年后,我們為了博取功名而輾轉他鄉,依然有這種無奈凄涼之感,不能不感謝溫庭筠,一千年前說出了人類永恒的生活體驗!
喜歡賈島詩風的瘦硬清冷、奇僻苦寒源自對賈島科場失意、仕途無望的悲慘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真摯同情,每次讀賈島的詩作,浮現在我腦海里的總是一個落魄潦倒、形銷骨立的詩人形象,我不能用更多夸飾性的詞語來表達我對這位不幸詩人的悲憫,但我更愿意走進他的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那里有一顆孤傲而冷峻的靈魂,那里也有一道奇僻而陌生的風景。《雪晴晚望》是賈島長安應舉落第后,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時所寫的作品,詩中展現時景常情,落日寒峰,樵夫白屋,野火山岡,蒼松暮靄,峰回路轉,晚寺鐘鳴……凡此種種,構成一個宏闊壯觀而又凄冷悲涼的藝術世界,隱隱透露出詩人獨行空山,清寒落寞的惆悵情懷。全詩是這樣寫的:“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p>
標題是《雪晴晚望》,簡筆勾勒,有景有人,有明有暗,有聲有色,別具情趣。暮靄沉沉,山野皚皚,余暉晚照,寒光閃閃,畫面極美,情調極冷。特別是著一“望”字,點化標題,盤活詩境,把人這一富有生命情趣的主體納入冷寂慘白的風景,錦上添花,雪中見情,賈島擬題可謂妙手成春,盡顯風流。是誰在望?在哪里望?怎樣望?他又望見了什么?沿著詩人的文路讓我們一路“望”去,慢慢欣賞吧。薄暮時分,雪霽天晴,詩人乘興出游,倚著手杖向遠處眺望。遠山近水,秀麗素潔,明凈生輝。極目長天,在夕陽斜照下,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云朵,幻化多姿,重重疊疊,實在壯觀極了!“倚杖”是一個關鍵詞,不可錯過,一者見出詩人老邁體弱,步履蹣跚;二者暗示天寒雪厚,行路艱難??墒?,詩人仍要出游,仍要駐足遠望,仍要望到薄暮冥冥,可見豪情不減,興致勃發。本來,銀裝素裹,寒光閃閃,山風呼呼,幾近令人不寒而粟,可是有了這份拄杖獨行的千勁,有了這份新睛晚望的執著,有了這份游目騁懷的癡迷,還有什么寒冷和艱難不能克服的呢?
你看,漫山遍野,白雪皚皚,樵夫竟然沿著羊腸小道,緩緩下山,回到白雪覆蓋的簡陋茅舍。白屋背后則是冷光凄凄、含山欲下的夕陽。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樵夫在風雪中顯得更加高大?;蛟S你會認為出現在畫面上的樵夫是一個農民,你為他的風雪奔波、艱辛操勞而震驚,而悲憫;或許你又會認為,他和詩人一樣,也是一個隱士,獨來獨往,自由自在,與風雪為伴,以山林為友,參透天地而冷傲絕俗,遺棄塵世而回歸自我,你會欣慰,你會欽贊。但是,我倒愿意把這位風雪獨行的樵夫看作是詩人心中最冷艷、最醒目的一道風景,甚至看作是歷經坎坷的詩人的化身,與其說賈島在欣賞負薪雪行的樵夫,不如說是在咀嚼滄??嚯y的人生,在回歸家園的路上,在安頓心靈的途中,誰不是一位樵夫呢?
讀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蔽揖彤a生一種疑惑,干嗎要在這深山僻遠之地蓋一間孤零零的茅舍?為何非在大雪紛飛的深夜才回家?那一聲又一聲回響在曠野雪山的狗叫聲又暗示什么信息?我預感到這位白屋主人一定是一個隱居山林,獨與天地相往來的隱士。王維的《終南山》詩句“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也讓人疑惑,不是隱士,千嗎要到深山老林里來打柴呢?古代詩文中的樵夫有太多的懸疑和神秘,有太多的浪漫奇絕,我相信,賈島看見的也是一個傳統文化中的樵夫,一個令詩人引以為同調,視之為知音的樵夫。
再往遠處看,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熊熊烈焰熏紅了半個天空,照亮了詩人的眼睛,也溫暖了詩人的情懷。石崖邊,勁松郁郁蔥蔥,沉沉煙霧彌漫在蒼松之上,暗淡了雪山曠野,模糊了天地空明。野草,貌似枯弱,實則生機勃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年又是芳草青青的秀麗山嶺。“石松”貌似枯瘦孤弱,實則堅勁挺拔,“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盡顯凌風傲雪的錚錚風骨。野草,青松,是一道蕭條殘敗的風景,更是一種生命不屈,意志不倒的精神寫照。賈島正是在這些荒寂枯淡的景物當中發現了它們內在的神韻和生機。
最后,時間不早了,詩人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后美景,不能再盤桓延佇了,“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在這騁目娛懷的歸途上,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留下悠悠不盡的余味。鐘聲是一種時間的提示,更是一種人生的隱喻,吐露詩人回歸山寺,回歸自我,回歸隱逸的情懷。賈島少年為僧,后雖還俗,但屢試不第,仕途偃蹇,此時在落第之后,棲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鳥歸巢,聽到山寺晚鐘,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詩人恍然大悟,終于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和精神的寄托。一次游山不僅僅是一次游目騁懷,賞心悅目的風光飽覽,更是一次寄情山水,參悟人生的心靈苦旅,我們相信,有了這樣的冷觀靜想,沉思默會,詩人會堅定他的追求,加快他的步伐。對此,我們要說一句,慢慢走啊,賈島!
經歷冰雪封凍的冬天,迎來生意融融的春天,讀一讀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我們會欣賞到山水迢迢的奇異風光,我們更會感受到新春的喜悅和希望:“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橫插江中,三面臨水,形勢險固,因以為名。系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騷客吊古詠懷的勝地?!按巍笔锹眯型nD,詩中說水路,當然理解為隨舟停泊之意,暗示作者山水兼程,行蹤難定的旅途辛勞。
全詩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前六句言喜,后兩句說憂,各為一層。先看言喜這一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青山隱隱,連綿起伏,客路蜿蜒,悠悠不盡,給人以山外有山,行路無盡之感;綠水迢迢,碧波如鏡,小船緩緩前行,順風順水,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山一程,水一程,山環水繞,山清水秀,有江湖奔波、一路艱辛之感,更有萬水千山、生機勃勃之意,詩人忘記了羈旅天涯的勞頓困苦,忘記功名紛爭的心力交瘁,陶醉于眼前美景,忘情于滿目春意,心花怒放,得意洋洋!恰逢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齊平了,詩人的視野也因之而更顯高遠開闊;又是和風吹拂,一帆風順,平穩前行,小船與春風一樣輕快,詩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更見歡欣愉悅。本來遠離故鄉而又行程遙遠,難免使游子心緒愁悒,卻因大自然中“青山綠水”的美麗使詩人轉為欣悅,現在又加上奔涌的江潮把人的視線引向無限遼闊的境界,更兼江風喜人,習習拂面,不難體會,這使獨具慧眼的航行者產生多么大的審美愉悅。果然,詩人靈感躍動,脫口吟出新奇工巧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苯嬉股形赐耆嗜?,一輪熠熠閃光的紅日正冉冉升起;舊年臘月還未過完,江邊景物卻呈現出歡快溫馨的新春氣息。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萬物勃發所表現出來的濃濃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這是自然時序的交替,這是光明燦爛的景色,這更是積極樂觀、勃勃向上的生活真諦,聰明的詩人王灣在自己的放舟綠水之中發現了這一點,并把他的高興、愉悅分享給我們,讓我們感覺到,春天有多溫暖,有多歡快!
再說詩歌第二層,說“憂”,即最后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詩從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勞煩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詩人并非富商豪客,此行江南亦非浪跡天涯的飄然游賞,“志趣高遠”(《唐才子傳》對王灣的評語)的詩人并未沉醉于“江南佳麗地”而“樂不思蜀”,他那歷朝古都的出生地洛陽,有鄉親,有家人,有朋友,更有事業、理想……牽縈著詩人的游子之心。所以,詩人一看到北歸的大雁,就敏感地覺察到對洛陽的思念。字里行間隱隱透露出一種漂泊難歸,眷戀難已的憂慮。
全詩而言,歡樂是主,隱憂屆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樂,文筆清麗,視野開闊,生機勃發,意境雄放,洋溢歡快情思;寫憂,文筆省凈,感受敏銳,情思含蓄,曲折動人,思鄉殷殷情深;喜憂參半,情隨景遷,真實地展示出詩人豐富、誠摯、熱烈而深沉的內心世界。讀這酋詩,迎接一個春天的到來,最合適。
人生之旅,山水迢迢,風波兇險;詩心慧眼,洞幽燭微,別有意趣。唐代詩人行走天涯,登山財情滿于山,觀水則意溢于水,吟詩則詩情飛揚,他們的詩章見證遠方無窮無盡,他們的眼眸迷戀陌生風光。讀這些古老的詩章,聆聽詩人心靈的詠唱,你會覺得,陌生的遠方在向我們召喚,熟悉的風景折射奇異的情思。徜徉詩歌海洋,領略陌生風光,身臨其境,收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