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作者:[奧]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譯者:舒昌善、孫龍生、劉春華、戴奎生
出版年:2004年5月
如果明天醒來,這個世界的秩序、規(guī)則、安全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戰(zhàn)火、破壞和混亂,人們該如伺是好?
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無法想象,但是二十世紀的人們卻是親身經歷了這種由天堂到地獄的折磨。二十世紀初期和中葉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差點把歐洲土地燒成一片焦土,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甚至失去生命;希特勒的種族清洗政策,先是驅逐、繼而是屠殺,更是讓猶太人幾乎慘遭滅族之殤。而吊詭的是,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當時自認為是文明之巔的歐洲。
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題材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不勝其數(shù),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傳《昨日的世界》是其中的佼佼者。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親歷者茨威格,以他特有的優(yōu)美細膩的筆觸,回顧了他那隨著歐洲局勢一起跌宕起伏的一生。
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茨威格絕對是個最好的見證者。身上的每一個標簽,都決定了在這場時代的浩劫里,他永遠無法幸免。他是猶太人,卻生長在奧地利、用德語寫作;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卻因為寫作反戰(zhàn)作品而遭到政府的封殺他的朋友遍布歐洲各地,卻目睹了很多人因“愛國主義”而相互反目;他曾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卻在二戰(zhàn)時被祖國驅逐,失去最終的歸宿。
通讀全書,就像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慢慢飄來一朵烏云,最后下起傾盆大雨,澆滅了所有希望——青年時無憂無慮,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而后局勢變換,戰(zhàn)火入侵他的生活,一點一點地摧毀了他對世界的天真想象。茨威格的經歷,也許是那個年代無數(shù)猶太人的經歷。這兩次世界大戰(zhàn),狠狠打破了猶太知識分子的歐洲夢。
一戰(zhàn)之前,可以說是歐洲的黃金時期。隨著對世界認識的愈發(fā)深入,人類的自信達到最頂端,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那時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都對進步主義深信不疑,覺得世界必定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文明的歐洲人擁有了最先進的民主制度,個人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誰也不會想到,這些花了幾百年才獲得的文明成果會在幾年間化為烏有。茨威格當然也是。他對這個世界有著美好的愿景——而這又是過分理想化的。
茨威格曾經是個世界主義者。他希望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拋開國與國的利益之爭,每個人都是世界公民,都能夠平等地、和平地交流。這種信念,或多或少來源于茨威格的猶太人身份。猶太人散落在各國,他們居住在某一個國家里,但血液卻與其他國家的同胞相連。他們的命運有兩種,四海為家,或是無處為家。現(xiàn)實里,猶太人則遭遇了后者。二戰(zhàn)時,由于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敵視,歐洲各國紛紛驅逐猶太人。剎那間,生活了一輩子的祖國不再承認他們的身份。早已被猶太人視作故鄉(xiāng)的歐洲,在災難面前像是壁虎斷尾般,首先將猶太人拋棄。正如那句著名的話,當你忘記自己是個猶太人時,別人就會提醒你。
《昨日的世界》寫于1939年至1940年,彼時二戰(zhàn)剛剛打響,奧斯維辛集中營還沒建起,最糟糕的時光還沒來到。在書的最后兩章,茨威格近乎絕望地控訴希特勒,是他使得這個令人熱愛的世界變得千瘡百孔。在1942年,茨威格于巴西自殺身亡,沒能活到勝利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