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簡單易懂的科普說明文。作者用生動自然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云和天氣之間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雖說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是并不枯燥,反而讓我們更為深刻地知曉了“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的深刻含義。
在語言方面,這篇文章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準確。說明的目的在于把事物的現象和道理清楚、準確地告訴讀者。準確是說明語言的基本要求。文章第二段說:“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象征”與“預兆”、“往往”與“常常”這兩組詞語,用得十分準確、合理,對“看云識天氣”的科學性作了限制,使文章渾然一體。
二、生動。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為寫出云的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作者連用了八個比喻句:“像羽毛”“像魚鱗”“像羊群”“像一床大棉被”“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文章接著又寫道:“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這一比喻,生動準確地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怎樣看云識天氣呢?這個問題便成為了全文的重點。文章寫得詳細,縝密,分兩類介紹:一類是“天氣晴朗的象征”,有“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的卷云,有“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的卷積云,有“像棉花團似”的積云,有“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的高積云;另一類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有“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的卷層云,有“像隔了一層毛玻璃”的高層云等。一連串比喻的使用,向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美麗且千姿百態的云圖。人們依據這些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云的類型,從而識別天氣的變化。
三、簡潔。文中還穿插著大量的諺語。眾所周知,諺語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它通俗簡短,鮮明生動,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幾句諺語都準確地介紹了“暈”“虹”“霞”與天氣之間的關系,顯得非常簡潔。
【活學活用】
閱讀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后面的問題。
鯨落,深海中的溫柔孤島
□張博然
在地表之上,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之下也幾乎是漆黑一片。沒有陽光,驅動生物界運行的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斷絕,但是并非沒有其他途徑。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學能合成和海面輸送來的物質生存。熱泉口是它們的城市,洋流是它們的道路,從海面緩慢飄下來的食物碎屑是它們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軀,則是它們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島和綠洲。這些軀體是鯨魚的尸體,被稱為“鯨落”。
當一頭鯨魚死在大海中央時,它龐大的尸體會一直下沉到數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這里形成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當鯨魚的軀體抵達海底時,會很快被盲鰻、睡鯊、深海蟹等生物發現。鯨魚90%以上的軟組織會被它們吃掉,這頓盛宴一般會持續4~12個月。
當這40多個物種的大號食腐者心滿意足離去之后,輪到20余種多毛類和甲殼類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殘渣可以維持它們兩年的生存。
但是,這一切僅僅是開始。鯨魚只剩下骨架時,深海的獨特生態系統才真正展現。深海并非沒有氧氣,但也談不上多豐盛,因此會有大量的特殊厭氧細菌。它們爬入鯨骨深處,分解其中的脂類。
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從這些細菌獲得能量,另一些則可以直接吃掉細菌聚集成的菌墊。鯨骨體型巨大,富含脂類,分解又十分緩慢,一頭大型鯨魚可以維持這樣一個綠洲和里面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生存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如今,鯨魚越來越少了。全世界鯨目物種有80多個,但是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魚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鯨落——這就只剩下不到十種,而其中一半是瀕危的。過去兩百年里,工業化捕鯨將大型鯨魚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鯨落數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節選自《天津中學生》2014年第11期)
1.請結合一、二段內容,用簡潔的語言為“鯨落”下定義。
2.第七段中的黑體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3.結合選文內容及你所了解的相關知識,說說人類應該怎樣做,才能防止“鯨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