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古人最初將一年分為兩季,即春季和秋季。在我國北方和中原一帶,一年一般收獲一次,這一次多在秋天,因此秋天過去,就意味著一年的農事結束了。由于秋是令人容易產生憂愁、悲傷的季節,所以古人就在“秋”字的下面加一個“心”字,即為“愁”,以此來表示人的憂愁。
下面,且看“愁”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愁”初具形態是在篆文時期,之后的隸書、楷書等字體也一直延續篆文的字形,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
據《說文解字·心部》記載:“愁,憂也。從心,秋聲。”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愁,憂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偏旁,采用‘秋’作聲旁。”
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創造“愁”字來表示憂慮、憂愁呢?有以下解釋可供大家參考:
1.“秋”代表的是“收獲”,是人們一年來辛勤勞作的希望所盼,而到了秋天,誰也不知道一年辛勤勞作的結果會是怎樣的。
2.作為季節,“秋”過去以后就是“冬”,而過去人們把“冬天”的生活、日子,叫做“過冬”。可見,當時“冬天”的渡過,是何等的“艱難”。此時,秋自然地就懸掛在人們的“心”上,成為人們“心”上所掛念、擔憂的“事情”了……或許,這就是古人創造“愁”字的由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