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先人從生活中總結出的家族風氣。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那么這個家所有的家庭成員的品德就是純潔的、高尚的,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的。
史學大師陳寅恪的家風是篤定務實。陳家是書香門第,祖父陳寶箴21歲時便中得舉人,他的文才、韜略和辦事能力,深為曾國藩所賞識。陳家重視后代的教育,開設家塾,延聘名師,使子孫很早就發蒙讀書。陳寅恪幼承家訓,把讀書同正心、立志與做人結合起來。在閱讀大量經史著作的同時,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靈。這些成為他日后的立身之道和行為規范。
文學大師金庸的家風,有臨危不懼、堅忍不拔、內斂深沉的特點。金庸的政治評論大膽,觀察細微,語言準確。但當跟家庭切身利益相關時,家族中謹慎的一面立刻發揮作用。1951年,金庸的父親被當地政府鎮壓。金庸在武俠小說里寫了很多身負殺父之仇的少年成長故事,從隱忍到為家門爭光,大概都有家族的遺傳。1981年,鄧小平和金庸會談時,主動談起金父當年被殺之事,說要“團結起來向前看”。金庸點頭:“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后經復查,確是冤案,遂由當地政府平反。金庸為此寫信致謝。
……
而今,家風是什么?面對央視記者的提問,每個被采訪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孝順,和氣,不糊弄人,不干壞事,是中國老百姓眼里最樸素的家風。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誠信、正直、勤奮等核心的價值觀念,應被長久堅守,這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張光茫《大師的家風》
中國大多數的家庭實際上是受中國儒家文化所熏陶的,勤儉、節約、好學、上進……這些方面構成了家風的基本內容,這說明傳統文化的根在百姓心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實際上就是社會、家庭、道德觀念等具體化的表現。
前陣子,和母親說起家風。我打趣說,如果我們家有家風,也就是愛美愛漂亮,你是這樣,我們也是,代代相傳。
聞言,母親笑得喘不過氣來。可我明白,母親愛美的背后,其實滿含著的是對生活的熱情。那些被生活折磨得焦頭爛額而失去信心的人,誰還有這閑工夫和臉蛋、皮膚較勁?唯有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才能讓人哪怕在困境中,也不放棄美好的事物。
從那以后,每次和人提起家風,我總會告訴對方,熱愛生活,不放棄,這就是我家的家風。
——郭華悅《美麗的家風》
標題中的“美麗”既指母親漂亮的外表,又指母親熱愛生活的內心。可見,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的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養。
父親常教導我們,人貴自立。以他老人家為例,他從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報,也從不要求子女參與他對國家和社會的工作。父親對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為而不有”的原則,父親的出生地——地團葉故居的捐贈如是,金溫鐵路的建設亦如是。父親為了保護子女免受爭名奪利的無妄之災,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參與任何他做的事。我們似乎也天生與他有著觀念上的契合,從未因自身的任何利益向父親開過口。我們從小就學習著“放下”,對名利權情,對世俗世事,對物質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南一鵬《家風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課》
作為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長子,南一鵬始終秉承著父輩傳下來的原則——“人貴自立”“為而不有”生活著,其父南懷瑾對他的言傳身教,以及開明自由的家風,對他一生的工作及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