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為兒子整理衣服時,發現兒子襯衣袖子上的紐扣松動了。
她決定給兒子釘一下。
兒子很年輕,卻已經是一名聲譽日隆的作家,天賦和勤奮成就了他的今天。母親因此而驕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親!
屋子里很靜,只有兒子敲擊鍵盤的“嘀嗒”聲,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親能從兒子的神態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屜里找針線時,不敢弄出一點聲響,唯恐打擾到兒子。還好,母親發現了一個線管,針就插在線管上。她把線管取出來,輕輕推好抽屜。
可她遇到了麻煩,當年的繡花女如今連針也穿不上了。一個月前她還在穿針引線縫被子,現在明明看見針孔在那兒,可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的視力下降得那么厲害,再次把線頭伸進嘴里濡濕,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細,再次抬起手臂,同時讓眼睛與針的距離盡可能近些,再試一次——還是失敗。
再試……
可線仍未穿進針眼里。
兒子在對文章進行后期排版,他從顯示屏上看見反射過來的母親,怔住了。他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根縫衣針,雖然與母親朝夕相處,可他的心卻被沒完沒了的文章堵死了。母親的絲線在他這里已找不到進去的“孔”,可她還是不甘心就這樣放棄。
兒子的眼睛熱了。他這才想起許久不曾和母親交流過感情,也沒有關心過她的飲食起居。
媽,我來幫你。兒子離開了電腦,只一剎那,絲線穿針而過。母親笑紋如花,用心為兒子釘起紐扣來,像在縫合一個美麗的夢。
兒子知道今后該怎樣做了。因為母親很容易滿足。比如,只是幫她穿一根針,實現她為你釘一顆紐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愛暢通無阻,如此簡單。
讀后思考
1.題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寫的,作者把母愛比作 ,你把母愛比作 。
2.把第三自然段中的黑體詞換成一個近義詞填在括號里,使句子的意思不變。
3.文章寫兒子“他從顯示屏上看見反射過來的母親”,為什么不寫他扭過頭看見母親?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4.母親反反復復也未能將線穿進針眼里,兒子只一句“媽,我來幫你”,母親就完成了這一工作,并且“笑紋如花”,這是為什么?
5.說說“母親美麗的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