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想養生先養腎 腎強則壽腎弱衰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水,是人體“生命之根”,腎氣即腎動力就是人的生命的動力,主宰著生長發育、內分泌機能、性功能等基本功能,腎功能就是人的生命動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女性生長與此相似,但以“七”為年齡節律周期,始于七歲,終于“七七”。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人的健康和腎氣密切相關,通過腎氣的盛衰可以概括出男女的健康周期。在男性的八歲、二八、三八、五八、七八,及女性的各周期,《黃帝內經》均提及腎氣的發展情況,由盛而衰,貫穿始終,可見腎氣對男女而言十分重要。
二、延年益壽先補腎 不同年齡有側重
千年之前的古人能有如此智慧,探索到生命之運轉規律,令人嘆服。古代因為戰亂、災荒,以及醫療水平有限,封建社會農耕時代的人們平均壽命都不長,一般人40歲以后就稱老。陸游在《記夢》詩中云:“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晚途”也就是晚年,當時作者47歲。還比如蘇軾發出“老夫聊發少年狂”感嘆時38歲左右。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人的壽命在延長,身體素質在提高,“男八女七”的觀念放到今日運用應需調整。不過重腎氣的養生之道千年不變。

不同的年齡階段,在補腎時候陰陽有所側重,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
年過四十重在補腎養陰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陰精所奉其人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說明衰老是陰氣減退的結果。陰氣多指肝腎精血,精血不足,則易引起中年陰虛之證,故益壽之法亦應重視補腎養陰。可選服用熟地、枸杞、首烏、桑椹、旱蓮草、女貞子、玉竹、黑芝麻等。中成藥補腎益壽丸、青春寶、二至丸、麥味地黃口服液等適合兼有消瘦、五心煩熱、溲黃便干、眩暈而鳴、失眠多夢等陰虛體質。
年過半百重在滋水涵木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五十歲,肝氣始衰,目始不明。說明人體隨年齡增長,腎氣始衰,肝臟等功能也逐漸衰退。“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若腎水枯竭,則不能生肝木。故肝腎同衰,益壽當補腎養肝并用。可選用女貞子、山萸肉、五味子、旱蓮草、首烏、桑椹、懷牛膝、杜仲、覆盆子、狗脊、菟絲子等。古人所用的首烏丸、枸杞煎、二黃丸、桑椹膏等均為補肝腎,養血生精,聰耳明目,延年益壽之名方,對耳聾眼花,筋脈不榮之人尤宜適用。

花甲之年重在水火互濟
《靈樞·天年》說:“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心本于腎,腎衰則血枯而心脈敗,心屬火,主血脈,腎屬水,主藏精。正常情況下,精血互生,水火互濟。腎水上濟于心,心火下降于腎,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則安康,否則病易生,體易老,故益壽宜用補腎養生法。如龍眼肉、柏子仁等。《本經》認為前者“久服強魄聰明,輕身不老”;后者“安五臟益氣……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還有柏子仁丸可平補心腎,延年駐顏。孔圣枕中丹可治老人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之失眠之癥。在服藥同時,要清心寡欲,安心養神,自我修養,對延緩心脈衰老亦有裨益。
人生七十重在補腎培土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脾為后天之本,腎屬水,為先天之本。兩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病理上互相影響,人體衰老過程中,脾亦起到重要作用。脾胃虛弱,后天不能滋養先天,則引起腎元虛弱,加速衰老的發生。故補腎培土亦是益壽之要旨,如瓊玉膏、人參固精丸、大茯苓丸,以及乾隆長壽醫方健脾滋腎壯元方均可選用。
八十之人重在滋腎潤肺
八十歲,肺氣衰,故言善誤。老年人動則氣喘,病則咳嗽,多與肺腎兩臟功能失調和衰退有關。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陰充足,輸精氣于腎,乃補充腎陰保證腎功能旺盛。八十歲,肺氣衰(《靈樞·天年》),人老體衰,亦伴肺功能嚴重衰退,可通過滋腎潤肺之法,延緩衰老。如枸杞滋腎潤肺;山藥補肺固腎;五味子補腎益氣生津斂肺止咳;薏苡仁健脾補肺等。或用黃芪膏、參蓮飲、麥味地黃口服液等均可補肺益腎之效。
三、補腎食療最方便 男女有別分陰陽
一般而言,補腎養生除了對癥用一些中藥之外,在家庭中,自己用一些補腎之食物,做成食療膳食,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就可以起到涓涓細水長流之作用,真是一舉兩得。以下介紹男性常用食療品。

芝麻。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養肝腎之佳谷也。”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發,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可以打成細粉,開水調服。
粟米。又稱谷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豇豆。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牛骨髓。有潤肺、補腎、益髓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腎虛羸瘦、精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羊骨。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豬腎。性平,味咸。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臟,治耳聾”。水臟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桑椹。俗稱桑果。性寒,味甘,有補肝、益腎、滋陰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清·王孟英還說:“桑椹滋肝腎,充血液,健步履。”故腎虛之人,尤其是腎陰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實。性平,味甘澀,有益腎固澀、補脾止泄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百種錄》稱之為“脾腎之藥也”。《本草新編》中還說:“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并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凡腎虛之人遺精、早泄、帶下、小便不禁或頻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曾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明·李時珍亦曾記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余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胡桃。性溫,味甘,既能補肺止喘,又能補腎固精,還能潤腸通便。適宜腎虛喘嗽、遺精陽痿、腰痛腳弱、小便頻數、大便燥結之人服食。

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所以,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海參。性溫,味咸,質地雖陰柔,但能補腎之陽氣,為腎陰腎陽雙補之品。如《本草從新》中說:“海參補腎益精,壯陽療痿。”《隨息居飲食譜》也說它“滋陰,健陽”。故凡腎虛之人,皆宜食之。
一般而言,男子補腎重在補腎精和腎陽,女子補腎重在腎陰以及精血。所以在選用補腎之品時候,女子多選用偏于補腎滋陰養血之品,而較少用補腎溫陽之品。一般中性補腎之品男女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