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屢遭貶謫,他的晚年,是在遙遠的瓊州(今海南島西北)度過的,那是一處“非人所居,藥餌皆無”的荒涼之地。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備受艱辛的東坡先生,以朝廷授予玉觀局職務得以歸還,不幸中途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歲。這段歷史,《宋史》載之頗略,死因未曾提及。據《春渚紀聞》《清波雜志》《梁豁漫志》等書說,蘇東坡是在自海外歸途中,患暑病不治,最終死于毗陵(常州)顧塘橋孫氏之館的。關于蘇公的死,講的最詳的恐怕算是清代名醫陸定圃先生的《冷廬醫話》了。其中寫道:
建中靖國元年(七月),蘇公乘舟歸至儀真(今江蘇儀征)途中,正值酷暑,蘇公覺舟中熱不可堪,夜輒露坐,復飲冷過度,中夜暴下,至旦憊甚,食黃芪粥稍適。會約好友米芾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脹,卻飲食,夜不能寐。十一日發儀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熱毒轉甚,諸藥都盡,以參苓瀹湯而氣浸止。蘇公與錢濟明書云:“某一夜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迨曉乃止,困憊之甚。細察病狀,專是熱毒根源不淺,當用清涼藥,已令用人參、茯苓、麥門冬三味,煮濃汁,渴即少啜之,余藥皆罷也。”二十一日竟有生意,二十五日疾革,二十八日公薨。
陸定圃先生認為:病暑飲冷暴下,不宜服黃芪,誤服黃芪后,出現胸脹、熱壅、牙血泛溢,又不應服人參、麥門冬。他的結論是:蘇東坡濫用補藥而自誤。
陸定圃先生還應用了候官孝廉昌彝《射鷹詩話》中的一段文字:“公當暴下之時,乃陽氣為陰所抑,宜大順散主之……即服黃芪粥,邪已內陷,胸作脹,以為瘴氣大作,誤之甚矣……藥不對病,以致傷生。”
陸公的分析與結論,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凡病皆有內因外因。東坡先生學問淵博,且知醫理,又善食療養生,卻未能拯己于非命,說明即是名醫,也有自誤的情況,但不能以“自誤”一言以蔽之。先生一生備受艱辛磨難,其老叟羸弱之軀,怎堪異鄉風邪酷暑之襲?所以,人生的境遇與社會環境,往往成為影響壽數的至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