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喜歡待在熟悉的區域里,熟悉的生活圈子,熟悉的專業領域,熟悉的娛樂方式。在這個區間,與熟人打交道很有安全感,做有把握的事情會很有成就感,而熟悉的娛樂方式也讓人們表現自我的時候得心應手。人們都喜歡穿舒適合腳的舊鞋子,不喜歡夾腳的新鞋,卻忽略了舊鞋子可能會變成破鞋子,而新鞋子剛開始可能會夾腳,一兩個星期后就會開始舒服了。我們對熟悉的世界是有癮的,而且往往會因習慣而遷就,不知不覺像抽煙一樣深陷其中,在快感中中毒。為了防止更多的人跳進這種怪圈兒,本期我們邀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碩士朱文波老師,為我們答疑解惑。

一個人所表現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就是生活慣性,簡而言之,就是熟悉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幾乎無所不能,不會出丑,不會犯錯,因為所有事情都在掌控之中,就像一個老理發師遇到他的老顧客,無論他要什么發型都能夠輕易滿足,絲毫不會犯錯。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再好吃的雪糕終究也是會融化的。所以,中了“生活慣性”的毒,要學會解毒。
第一種中毒的族群——剩男剩女
戀愛從每個人內心來說都是渴望的,但就是有一種力量喜歡棒打鴛鴦。不過我要告訴你,你所過的生活,大都是自己選擇的。
網友開玩笑地總結,25到27歲列為初級剩客,被稱為“剩斗士”。這些人中毒是最淺的,只需要時間和勇氣就可以解決。到了28至31歲的被稱為中級剩客,他們整日忙于事業而無暇尋覓對象,常常在事業和愛情兩端徘徊不定,找不到重點,既孤獨又矛盾,往往會比較痛苦。到了32至36歲如果依然單身,就是“齊天大剩”,他們可能已經在事業和情感上都更加成熟,看得也更清楚,卻在匹配上越來越困難,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朱文波介紹說:“從生理的需要,到我們需要一種親密關系,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如果不是經歷過挫折,或條件不允許,或社交圈很窄,一般沒有人會主動排斥戀愛和婚姻。只有一種是會經常被排斥的,就是被安排的戀愛和婚姻。因為有些人對自己的期許很高,認為自己不存在壓力,不承認找不到對象就是失敗,也不接受被社會輿論所左右的戀愛或者婚姻。如果他不能接受“找不到對象是因為我沒人要”這樣一種判斷的時候,就會產生抗拒。”
“還有一部分人自己條件比較好,要找到匹配的很難。這種現象在女人身上體現的較多,比如過分挑剔,其實只是主觀認為自己不錯,并不一定是真的。但即使身邊有很多可能合適的人,她們也會覺得不合適。于是也可能被剩下。”
剩男剩女們往往會感嘆要找一個合適的人為什么難如登天,實際上是他們自己把愛情拒之門外。就像他們主觀的認為自己只能吃西餐,便對美味又豐富的中餐視而不見,太挑食的人,很難讓自己豐滿起來。他們只能祈禱月老或者丘比特發發善心,主動把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送到身邊,才會坦然接受,而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但是,我們需要歸屬感來抗拒孤獨感。因為孤獨感讓我們感覺到恐懼,感到被邊緣化,被社會拋棄,沒有落腳點,就像孤魂野鬼一樣,甚至可能造成心理創傷。有很多人為剩男剩女支招,但朱文波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生活的慣性會讓這些人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剩到最后不罷休。
“人生的重大轉折需要強大的力量來推動,這種力量可能來自于壓力,也可能來自于恐懼,只有什么時候孤獨感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了,他們才會覺得這個時候有個人陪陪多好。因為談戀愛和結婚也存在成本問題,如果不是自己認為這種親密關系很重要,他們就不會付出大代價去建立這種關系。基于這種領悟,他們才會變得主動。”
單身問題就像地震,累積得越久,爆發后的傷害越大。如果及早做準備,讓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等到緣分真正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都水到渠成。不要把一開始的目標就設在結婚,可以有一些小目標,比如打電話、請人吃飯和赴約等,然后再嘗試建立親密關系。因為突破原有的生活慣性,意味著要產生新的適應,而新的適應代表挑戰來了。人在跨出去的同時,往往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恐懼和抑郁等。另外,有時候事業和愛情不能兼顧,也有可能表白遭遇拒絕,失戀的打擊往往會讓很多人在幸福面前望而卻步。這個時候,學習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建立親密關系也需要學習,愛與被愛都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要建立親密關系,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不斷總結和頓悟,在合適的機會出現的時候,才能一把抓住。
另一種中毒的族群——啃老族
有人把經常走出去的稱為“主動人”,經常待在舒適區的稱為“被動人”。主動代表著我們對外部世界變化的敏感所體現出的適應性,最大的收益就是比其他人過得更好。但啃老族往往很難體現出這種主動性,而是經常重復某些習慣性動作,因為這種方式不費力氣,不會受傷。他們有餅子終究會啃完的恐懼,但往往是能捱一天是一天。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多是年齡在23-30歲之間,并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這種族群有四種典型類型:第一類是對現實工作有理想,不找到合適的不下手;第二類是喪失自信型,因為失敗的工作經歷,信心受挫,不敢再面對就業;第三種是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的自閉型人群,對工作難以適應,于是只能依靠啃老;第四種是家庭溺愛型,他們沒有真正受到過壓力,逐漸養成米蟲心態。
“這其中的關鍵是,他們要給予自己現在生存狀態一個較為真實的評價,認清自己到現在能夠活著,并非因為自己,而是仰仗于外來的力量。在這個年齡中,這種撫養是可笑的,甚至是可恥的。世界不會對某一個生物說,你沒有競爭能力是可以茍活的。自然的力量始終會顯現,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可能因為父母在物質上給予了他們過多的幫助,所以不切斷他們的營養,他們就很難改變。”
人很難主動制造挑戰,除非面臨巨大的威脅,迫使他改變。比如一個酒鬼,讓他突然戒酒,他根本不會聽,勉強戒也會遇到很多情緒上的障礙。如果醫生告訴他患了酒精肝,再喝就是找死,他可能立刻就把酒瓶扔向垃圾桶。
在生命開始的時候,嬰兒雖然不斷跌倒,也要離開襁褓走向世界。人生而有適應和探索的本能。有時候,雖然害怕,但是硬著頭皮去做了,堅持下來,會驚喜地發現,你已經逐漸掙脫生活慣性的束縛,開啟了一片新的天空。
生物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所以人們本能上更傾向于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地方,樂于使用自己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去改變慣用的處事方法。很多人不愿意做出改變,這不僅僅是源于對未知的恐懼,更是來自于自身貪圖安逸的惰性。但是,這個世界的物質是不充裕的,處處充滿了競爭,別人戰勝了恐懼變成大魚,被吃掉的就是貪圖舒適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