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霧霾:不被關注的重要原因
2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一條柴靜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發布,瞬間引爆各大社交媒體。淡出公眾視野一年后,柴靜帶著這部紀錄片歸來。她以調查記者的身份,更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在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
對于霧霾,相信每個人都有切膚之痛,在霧霾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穹頂之下》揭示了霧霾的主要來源:燃煤和汽車尾氣。這并不新鮮,從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答案,只是這一次,柴靜展示得更直觀,演講得更感性,當然,由此引起的鋪天蓋地的輿論熱潮,對再一次喚醒民眾的環保意識,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單從這一點來說,柴靜就是值得贊揚的。但也許是因為柴靜的名人效應和《穹頂之下》熱鬧,遮蓋了另一位學者在同一天公布的霧霾原因研究。
也是在2月28日,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國家“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顧為東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與英美等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霧霾”相比較,中國“霧霾”形成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他認為,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等污染和廣大郊區、農村的土壤、水源嚴重污染的疊加效應,是中國嚴重霧霾形成的特殊機理。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97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助。
沒錯,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高高的工廠煙囪和機動車排出的濃濃尾氣時,往往遺忘了更大面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也許土壤污染不像廢氣那么直觀和刺眼,但不直觀的污染危害就小了嗎?
顧為東認為,中國霧霾大范圍的產生在宏觀上并不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呈正相關。如在夜間,運行中的汽車大幅減少、工廠停產、工地停工、職工下班、商業打烊、發電廠負荷下降,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的強度大幅降低,但“霧霾”的強度卻顯著增強;早上,生產生活恢復正常,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的強度提高,但“霧霾”強度卻穩定或呈下降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并不是偶爾發生的現象,而是形成一般性的規律。

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多利(成都)農莊總經理車宗斌的也持類似觀點,“如果霧霾的主要原因只是燃煤和機動車尾氣,那我們就要反問了,過去成都周邊有很多火電廠,大量燒煤,現在火電廠都關閉了,機動車加的汽油也從過去90號升級到了現在的97號,為什么霧霾卻反而比過去嚴重得多?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嚴重的土壤、水源等面源污染問題?!?/p>
科學界形成的共識是:“霧霾”的形成與氣溶膠有直接關系。
研究顯示,在大氣環流相對穩定時,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其中的氣溶膠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各種氣溶膠污染物逐漸堆積產生“霧霾”。
研究發現,中國霧霾頻發和嚴重性與我國東部地區水土環境面源污染、大量滋生微生物種群有直接關聯。微生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顧為東解釋說,微生物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體積小、種類多、繁殖迅速、環境適應能力強。而土壤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種基本要素,而且還具有保溫性能好、緩沖性強等優點,因此,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這些微生物,可隨著氣流運動被攜帶到空氣中。而嚴重霧霾的快速形成與擴散,就與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有關,附著在氣溶膠顆粒上的微生物在適宜條件下迅速繁殖,會使氣溶膠體積迅速增大,最終形成“霧霾”。

微生物生長最重要的養分是氨和氮。研究發現,氨和氮產生的根源是水源的富營養化污染。中國水體中的營養物污染或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在過去50年里呈指數增長。同理,污染和富營養化也為土壤中微生物的大量繁衍提供了條件,造成微生物在土壤大量富集,冬春旱季可隨著氣流運動被攜帶到空氣中。這與霧霾在冬春季節最為嚴重也很吻合。
怎樣為“毒土地”解毒
講了一堆科學理論,我估計你大概會看得云里霧里。但沒關系,說點直觀的,除去霧霾不說,嚴重的土地污染,必然帶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總不用解釋了吧?土地就是食物的母親,母親病了,生下來的孩子能健康嗎?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曾表示,由于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透露,通過他與團隊的調研發現,“毒土地”污染地區居民患病率、醫療支出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昂稀k米’事件發生后,很多人已經不敢食用大米。”陳同斌說,“這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進而會影響社會穩定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p>
相對于化工“污染”、重金屬“污染”,化肥、農藥、農膜帶來的土地污染具有量大、面廣、隱蔽性強、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一些受污染嚴重的土地,已經不能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農地的“批量污染”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怎樣才能為“毒土地”解毒?多利(成都)農莊總經理車宗斌認為,要想修復土壤,從濫用化肥、農藥、無節制地向土地索取產量等不科學的耕作方式上轉變過來,只有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
3月7日,履新不久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每個人都是霧霾的受害者,每個人也是霧霾的制造者。我們這個行當里有一個說法,就是每一個人別看他排放量很小,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大家都這么樣做的話,就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垃圾,一個人扔垃圾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每個人扔垃圾,我們的城市會成什么樣呢?”
看到這個表態,一些不理智的“網絡噴子”又要開始發飆了,說這是在為政府找借口,但理性想一想,陳部長說得不對么?在看了《穹頂之下》后,除了對排污企業和政府監督不力感到憤慨,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在受霧霾傷害的同時,自己也是霧霾的制造者之一,比如片子里提到的北方家庭燒煤,基本不會清洗煤炭。我們從霧霾擴展到整個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來說,你喜歡沒有一點蟲眼的蔬菜,菜農就會打農藥;你喜歡個大、光滑、鮮亮的水果,果農就會投其所好,使用膨大劑;你喜歡廉價的產品,于是農民會想方設法增加產量,大量使用化肥也就不奇怪了……而農藥、化肥等大量使用,又進一步污染了土地河流。這是一個消費者和生產品共同參與的惡性循環,只是大家沒意識到之前,都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這就牽扯到一個生活方式轉變的問題,生活方式的轉變,才能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之所以在近些年來遍地開花,就是因為民眾更期待健康、美味的食品。在現代文明社會,有機生活方式代表著一種嶄新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觀,必將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進步帶來深遠的影響。
問題是,提到有機生活,我們往往想到的就是吃,吃有機食品。這大大將有機生活的內涵狹隘化了。關于有機生活,除了吃,我們還能談點什么?
有機是一種意識
百度對“有機生活”的定義是:有機生活是一種倡導人與大自然相和諧的生活方式。不僅僅表現在吃有機食品,用有機用品,還包括生活各個方面的轉變。有機生活是可持續、健康的、也是承擔社會義務的一種生活方式。

嗯,雖然敘述有點死板,但總結得還是比較到位的。我們先來說說吃。說到吃有機食品,就不得不提有機農業。在這個行業內,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多利農莊”)大名鼎鼎,一直是眾多業內人士學習的榜樣。
自2005年于上海成立后,經過十年發展,多利農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從事有機蔬菜種植和銷售的企業之一,致力于打造中國都市有機農業第一品牌,向消費者提供最安全、天然、健康的有機蔬菜,倡導低碳、綠色、環保、有機的生活理念。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多利人不遺余力。在位于郫縣紅光鎮白云村的多利(成都)農場,筆者見到兩位農場的工作人員,正將蓮花白拔起,丟棄在地里。筆者不禁疑惑:他們為什么這么“任性”?直到見到總經理車宗斌,才為我解開了疑團?!拔覀?012年開始接手這片地,現在還處于土地轉換期,種一些根莖類蔬菜,是為了改良土壤,不止是你們今天看到的蓮花白,去年我們種的毛豆,也基本沒收,直接打碎了返還地里做綠肥。所以做有機農業的前期投入非常大?!避囎诒笳{侃道,“我們位于上海近郊的農莊,前三年作為有機農業轉換期,收入為零。張同貴董事長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農業,稱自己在做旗下‘金田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項目。”

而有機農業最大的發展困境還不是投入大,而是消費者的不信任問題。很多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的真假往往存疑。車宗斌感慨說:“多利前十年的發展,花大量的錢,建成九大基地,其實就是為了一個很簡單的目的,換來消費者的信任。所有的消費者,不信可以到現場來看,來品鑒,來實際對比一下,我們不用化肥農藥、澆灌干凈水源的有機蔬菜,與市場上買到的蔬菜究竟有多大差別。”

為了打消客戶的疑慮,多利(成都)農莊自覺委托四川合泰農產品司法鑒定所對多利產品進行檢測。作為行業標桿,車宗斌坦言:“我們也想掌握一套真實的數據,不能騙了我們自己的嘴和胃”。此外,多利農莊更在自己的基地里安裝鏡頭,客戶只要在手機上裝一個APP,就可以24小時監控整個蔬菜的種植生長過程。
位于紅光鎮三道堰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區旁,多利有機農莊的目標,不僅僅是為市民提供有機蔬菜,更致力于建設美麗鄉村,圓都市人群的“有機生活”夢,為市民提供種植、采摘、養生、品嘗、棲息、觀賞、采購、融深層體驗為一體的有機生活。
事實上,有機農業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種植和銷售有機蔬菜,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它對土地的改良,對食品安全的維護,對喚醒人們低碳的生活意識,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吃的范疇。正如從事有機農業17年的蔡政仁教授所說:“在吃有機蔬菜的同時,也是在維護地球環境、是在造福。把有機生活的種子,種在心靈的土壤里,相信它會發芽、成長,結出美麗的果實?!?/p>
“有機不是一種技術,不是一種手段,有機是一種意識。”車宗斌對蔡教授的這一觀點十分贊同。“所謂有機生活,不僅是吃點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機食品,更在于轉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踐行綠色、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