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利率市場化及金融市場改革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只有不斷提高金融產品創新能力,才能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現狀,指出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所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通過與國外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國內外銀行創新能力的差異及其原因。最后根據我國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從立法部門、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金融產品創新;現狀與對策;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3-004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08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學者開始關注開放金融環境對銀行產品創新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外資銀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能夠為我國商業銀行所借鑒,從而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筆者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學者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研究不難發現:我國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理論研究較少,也沒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系統性理論。胡劍平(2004)通過對西方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時間和內容層次的分析得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總是與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金融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1]。張暉(2005)提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現在陷入一種“系統自鎖定狀態”,要靠“外力”才能打破這種“系統自鎖定狀態”[2]。但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劉立新(2006)指出我國銀行業目前仍存在壟斷,難免會造成銀行經營同質化,難以進行充分競爭,外資銀行只是外來的金融企業,推動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的中堅力量,還是我們自己[3]。詹向陽(2006)等提出我國銀行可以通過與外資銀行的業務及股權合作,在合作過程中調整經營結構,尋找公司治理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4]。徐瓊、朱奕(2007)分析認為在WTO后過渡期,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存在品種少、規模小、效率低等問題,指出應該從體制、管理與技術等方面予以進一步完善,以保證金融產品創新功能的正常發揮[5]。劉安霞(2010)等指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體制和社會環境、產品創新同質化、創新速度慢、整合度不高等問題[6]。郭賽君(2011)指出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存在著產品整合程度不高、缺乏創新自主性、產品獨創性比較低、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提出改善產品創新的政策環境,商業銀行應當結合產品創新要求大力推進制度建設,以及拓展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合作力度等政策建議[7]。劉欣(2014)認為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產品制定的重復率較高、金融產品創新意識不夠強等問題[8]。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業環境改變,銀行不斷改革創新,以適應新的環境。各個銀行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地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新型的金融產品。隨著2013年余額寶的推出,我國各商業銀行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結合自身銀行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設計了各類型的新型寶寶理財產品(見表1)。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相繼推出專門的產品創新機構,致力于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建設銀行通過研發機制,取得了很大成果;工商銀行借助技術平臺,完善了創新管理體制,為產品創新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取得了一些小的成就,但應該認識到,與國際金融機構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活動總體上仍然只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產品設計存在缺陷,品種不豐富,創新力度不足等問題。
1.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近些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開辦的金融產品業務達到了幾百種,雖然種類繁多,但起主導作用的只是那些籌資功能較強、常用的結算類、代理類業務產品。各商業銀行都比較傾向于發展收益較高的金融產品,使得產品結構趨同,市場上會充斥著不同命名方式,本質卻是相同的金融產品,銀行之間的過度競爭,不利于彼此的發展,金融產品創新的速度受阻。此外,銀行在競爭過程中可能會不計成本地降低價格,結果必然導致金融創新產品的整體收益降低,金融服務質量下降,對行業發展不利。
2.金融產品創新環境受限。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金融業難以形成自由競爭格局,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沒有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空間大。我國當前的金融業的格局仍然是分業經營,政府金融管制仍較為嚴格,使得商業銀行無法自由施展拳腳,金融產品創新的空間受到限制。
3.產品創新機制不完善。我國金融產品創新的設計基本是由各銀行總行完成的,各分支行主要工作金融創新產品進行營銷推廣,各分支行沒有權利主動進行金融工具和經營手段的創新。因此,熟悉市場情況、能夠及時掌握市場實時信息的前線員工,無法參與到金融產品創新。而總行設計的金融產品對市場需求反應遲緩,造成產品與市場脫節的狀況,不利于資源整合和效率提高。
4.金融產品創新面臨風險較大。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夠轉移和分散金融風險,但有時候,有些不可預知的因素,可能會導致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產生新的風險,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商業銀行沒有一套有效、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就無法有效規避產品創新可能帶來新的風險,金融產品創新不僅不會給商業銀行帶來效益,反而可能因為違規經營而增大風險,給銀行帶來損失。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制約因素
1.法制因素。金融產品創新能否良好發展,外部法制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相對于我國金融創新的發展水平,我國的法制建設比較滯后,許多以前的法律法規早已不適合現如今的金融市場。如果沒有及時對商業銀行進行松綁,沒有及時推出新的適合市場需求的法律法規,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不樂觀。另外,一些領域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的支持,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動會為其帶來更大的風險,使其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后反而得到的是虧損的結果。
2.監管因素。我國的金融管制放松程度其實還遠遠不夠,在許多方面仍過于嚴格,這限制了我國金融產品創新發展。金融監管缺乏對金融創新的有效保護和激勵機制,不能很好地幫助商業銀行解決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無法引導商業銀行正確處理好安全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因此商業銀行也不敢快速擴張金融創新產品的規模,怕誤觸雷區,得不償失。
3.市場因素。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還不成熟,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發展不均衡,外匯市場存在結構性缺陷,金融衍生品市場發育不完善,賣空和保證金交易不完備,商業銀行投資渠道有限并導致產品服務的差異化不足,銀行同業間趨向于采用價格競爭手段,從而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創新產品定價能力和收益。此外,我國金融業是分業經營,銀行、證券、保險各個行業之間的關聯度不高,而金融創新需要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共同構建,我國金融市場條塊分割,不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
4.技術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后,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是技術因素。技術發展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能夠極大地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的進程。我國商業銀行將技術轉化為產品的能力不強,一些金融服務網點技術水平較低,因此必須加快速度提高我國的金融技術研發水平。
四、國內外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比較及原因分析
(一)國內外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比較
1.產品創新的種類。商業銀行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能夠向客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使商業銀行成為“金融超市”,能夠滿足客戶各種各樣的需求。根據相關統計資料,發達國家商業銀行所使用過的銀行產品品種達到兩萬多種,所能夠提供的服務之多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其產品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銀行業務,而且還包括信托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等。雖然我國目前金融市場上的金融產品比以前有較大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巨大差別。
2.產品創新的動機。國外商業銀行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的主要動機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不只是關注短期的利潤,更多的是關注銀行長期所能獲得的利潤,為的是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能夠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在與其他銀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而反觀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創新的動機,往往是關注短期利益,為的是短時間內擴大規模,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不注重利潤的創造,導致的是產品種類雖多,數量雖多,但功能單一,收益率不高,銀行很難從中得到較高的收益。而且國內商業銀行這種不成熟的產品創新動機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即使短期內能夠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出于這種動機而創造的產品很難在一段時期后仍能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可能好不容易搶占得到的市場會再次流失,不利于銀行今后的發展。
3.產品創新的經驗。國外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避管型創新,西方各國對金融實行了嚴格的管制,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為了突破管制,轉嫁和分散風險,擴大自身的發展空間,而采取了外幣掉期、銀團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方式,再經歷了1970年代轉嫁風險的創新,1980年代的防范風險的創新,以及1990年代之后的各種創新并舉,一直發展到了現在,其金融創新體系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程度,有關方面的經驗也很豐富,對市場的把控、產品的設計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而中國的產品創新起步較晚, 20多年的時間已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50到60年才能完成的商業化改革進程,我國銀行業在產品創新方面的經驗遠遠不足,金融產品創新體系也不夠完善,需要時間的磨練,才能在不久的將來走向成熟。
4.產品營銷支持系統。國外產品營銷支持系統是以數據倉庫技術為基礎,以聯機分析處理數據和數據挖掘工具為手段的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而這套系統在國內尚未推廣。國內銀行對客戶市場細分和差別化服務比較粗放,客戶劃分的級別也比較少,差別化的服務過于簡單。這樣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無法真正滿足一些客戶的需求,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戶,也很難及時有效地應對。
(二)國內外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差異的原因分析
1.創新歷史不同。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有歷史的積累。能使西方國家金融產品已經有多年的歷史,有了深厚的積淀。漫長的發展歷程,能使西方國家對金融產品創新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充足的經驗,而且許多產品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比較厚重,其金融創新的成本相對比較低。而中國金融產品各方面尚處于起步的階段,金融產品創新的歷史不過20多年的時間,經營管理理念、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都比較缺乏,創新的成本相對比較高。
2.創新主體不同。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創新的主體,大部分是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逐步發展起來,經過了許多殘酷的競爭,公司內部的管理結構比較合理,具有強大的自主性。在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這些公司擁有很強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自我驅動性。而在我國大部分銀行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并不一致,這可能導致創新的動力不足,即使有相關的機制促使內部創新,但還是難以具有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匹的強大創新動力。
3.創新戰略不同。西方發達國家進行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是實現更大程度的盈利,銀行推出金融創新產品時,都有明確的戰略導向和手段,有明確的要實現的戰略目標,而且推出金融創新產品之前都要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而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缺乏長遠的發展目標,許多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缺乏充足的市場調研,推出之后也缺乏配套的營銷方案和系統規劃,甚至有許多新產品的推出僅是為了對其他銀行業務進行補充。
4.創新技術不同。技術創新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起著很重要作用,是商業銀行持續發展和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能夠極大地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的進程。我國信息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將技術轉化為產品的能力也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么強,這兩點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產品的改朝換代上總會先中國一步。
五、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對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分析,針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重復率較高、金融產品創新意識不夠強、產品整合程度不高、創新戰略定位不清晰、創新環境受限等問題,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應在遵循前瞻性原則、以客戶為中心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加強外部合作原則等原則,堅持原創型創新、借鑒型創新、重組型創新等創新方向,有效借鑒西方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經驗。為此,本文提出了幾點促進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金融創新監管法律體系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盡快制定比較完善的金融創新監管法律體系,加強對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管理、對金融產品交易的追蹤、明確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填補法律相關方面的空白,使制度盡快跟上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
(二)放松金融管制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為我國金融業的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混業經營已經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也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監管部門應放寬我國金融機構經營范圍的管制,使金融機構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開展產品創新活動。
(三)建立并啟動金融創新支持體系
我國目前仍缺乏一套完整的金融創新支持體系,應該盡早地建立起來。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對投機性強、風險性大的項目及時排除。為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提供保障與支持,將金融創新的風險盡量降低,將金融創新失敗導致的負面效果盡可能地消除,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四)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產品是由人來創造的,只有高素質、專業性強、經驗豐富的人才,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產品。專業人才的引進很重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人文關懷也很重要,好的金融機構,不僅要有能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能力,還要有能留住專業人才的能力。
(特約編輯 何雁明)
參考文獻:
[1]胡劍平.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層次分析和中國銀行業的創新方向[J].上海金融,2004(7):19-22.
[2]張暉.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開發模式選擇——獨立開發還是與外資銀行合作開發[J].世界經濟情況,2005(5):15-18.
[3]劉立新.外資銀行強攻中國金融市場[J].新財經,2006(6):102-104.
[4]詹向陽,鄒新,馬素紅.中資銀行迎接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策略研究[J].金融論壇,2006(7):5-12.
[5]徐瓊,朱奕.后WTO時代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現狀與對策研究[J].財經論叢,2007(1):54-58.
[6]劉安霞,陳昭旭,李曉彪.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學決策,2010(2):42-49.
[7]郭賽君.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策略探討[J].海南金融,2011(4):77-79.
[8]劉欣.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探討[J].時代金融,2014(3):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