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創新能力、發展能力和經營效率六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招商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最強,其次是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受盈利能力的影響最大,而創新能力對競爭力的影響為負。
關鍵詞: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因子分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14
一、文獻綜述
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一方面是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補充,填補了我國銀行業在某些領域的空白,在金融服務方面能對中小企業和居民提供種類更多、更細致、更方便的服務;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格局,為金融業增添活力,從而促進了整個銀行業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形成相互競爭的格局。隨著我國銀行業務的多元化與金融體制、金融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小商業銀行在銀行業的比重也會逐漸加大,數量會越來越多,如何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生存,如何適應國內外金融形勢的變化,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外競爭力研究主要有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IMD)兩所權威機構,它們主要從國家層面上定義競爭力,根據金融業對整個經濟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程度對整體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對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缺乏指導意義。《銀行家》雜志對銀行分析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一級資本、資本資產比率、資產、利潤和經營狀況五項指標。標準普爾公司對商業銀行評級主要從商業風險因素和財務風險因素進行考慮。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評價內容包括風險結構與管理、管理重心和戰略、經濟資本分析、品牌價值、經營環境、所有權及公司治理以及盈利能力七個層次。美國“駱駝評級系統”主要從資本充足性、資產質量、管理水平、盈利狀況和流動性對金融機構的經營進行監測與評估。上述評價主要側重于風險分析,難以直接運用于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評價,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評價,還需還要結合其所處的特殊環境。
國內對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從商業銀行內部因素角度出發建立指標體系來評價商業銀行競爭力。陸躍祥、曹永棟(2011)從現實和潛在競爭力出發使用了定性和定量指標來測算城市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1]。方先明、蘇曉珺(2014)將商業銀行競爭力分為盈利性指標、流動性指標、安全性指標、市場占有能力指標和成長性指標五大類,并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2]。楊家才(2008)以盈利指標、市場服務指標和風險指標作為測量指標,再采用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的形式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綜合經營、信息科技、創新與服務、人力資源和總體信譽進行測評,然后編制商業銀行競爭力指數來反映競爭力的變化情況[3]。二是在第一種模式的基礎上再結合商業銀行外部環境的方法。朱若絮(2012)從我國宏觀金融以及制度環境來分析商業銀行的競爭力[4]。楊世健(2013)把商業銀行競爭力理解為在一定的社會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環境、技術條件、社會綜合發展水平下的生存、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內在能力[5]。張梅(2009)從銀行的產權與治理結構、發展戰略、人員素質、人力資源管理、服務體系和企業文化的內部途徑,以及宏觀經濟形勢、銀行監管和法律制度的外部途徑構來建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7]。由于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內涵以及評價指標選取上的側重點不同,得出的相關實證結果存在差異。
二、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基本理論分析
(一)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內涵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面臨著激烈競爭,意味著商業銀行需要優化產品,改善管理結構,提高經營效率,同時確保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三者之間的平衡。WEF和IMD在研究國家競爭力上認為競爭力是“一國在世界市場上持續創造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國內對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定義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商業銀行在特定的市場結構下,受供求關系、公共政策影響,進行設計、營銷各項金融產品,并獲得比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另一種是“能為股東創造持續高額的未來收益”。因此,本文將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界定為在外部宏觀經濟環境不變情況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能否持續地比其競爭對手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二)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一是銀行規模,商業銀行都需要擁有一定的規模來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但規模不能無限擴張,否則會提高管理成本,降低利潤率。二是股權結構,中小商業銀行不像大型商業銀行國家占有絕大部分股權,股權結構相對較為合理。三是盈利能力,商業銀行同絕大部分企業一樣以盈利為目標,我國中小上市商業銀行都有著較強的盈利能力。四是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創新占領新的市場從而獲取新的利潤來源,是中小商業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競爭的優勢所在。五是貸款集中度,中小商業銀行的貸款集中度普遍高于大型商業銀行。
三、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構建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商業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是其經營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商業銀行穩定經營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礎上,發展能力能夠說明商業銀行能否持續創造出財富,經營效率能夠反映商業銀行在與競爭對手競爭時創造出的財富能否更多,創新能力能有效解決中小商業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競爭市場份額的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從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創新能力、發展能力和經營效率六個方面來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分析。
安全性指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抵御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損失的能力,由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率來衡量。流動性是保證銀行正常營業的基礎,適當的流動性能減少上市中小商業銀行所面對的風險,由流動性比率和存貸比來衡量。盈利是一切經營性企業都面臨的共同目標,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也是以盈利作為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盈利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中小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由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來衡量。
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金融創新意識不斷深入,存款利息與貸款利息之間的差距會不斷縮小。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要想保持和增加收入,在競爭中取勝,必須尋找新的收入來源,非利息收入業務即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創新能力由非利息收入比和非利息收入增長率來衡量。
發展能力反映的是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成長能力。它通過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各方面的增長率來反映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作為持續發展的金融企業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規模和利潤來增強其競爭力。發展能力由總資產增長率、存款增長率、貸款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來衡量。
經營效率是反映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的指標。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直接關系到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能夠以多大的經營成本來獲得利潤,使之能夠在同行業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經營效率由人均利潤率和成本收入比來衡量。
(二)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
1.因子分析法的適用性。由于所選取的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指標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會使某些方面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它們之間的自相關或者共線性問題也會對評價結果產生影響,最終評價結果很難準確反映出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水平。很多學者在研究商業銀行競爭力問題時,經常會對某些指標進行主觀賦權,這將導致評價結果存在主觀性,而因子分析法有效避免了人為確定權重的問題,使得到的結果更加客觀。
2.樣本的選取及數據處理。本文選取在2013年底已在國內A股上市的十一家中小商業銀行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各銀行披露的2013年年報,選擇在前文所確立的15項指標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處理,然后對這些銀行的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在確立的15項指標中,有2項逆向指標,1項適度指標,所以在因子分析前,要先對這3項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然后對所有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標準化后的數據為基礎,通過計算得到相關系數矩陣,根據相關系數矩陣發現原始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3.提取主因子。用SPSS軟件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五個,其特征值分別為4.712、3.261、2.967、1.402、1.264,累積貢獻率達到了90.711%。因此,前5個因子能夠基本反映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
4.對因子進行命名與解釋。所提取的五個因子分別用F1、F2、F3、F4、F5表示,旋轉后的因子負荷矩陣顯示,主因子F1到F5的貢獻率依次減小,原來的十五個原始指標變量減少成了五個互不相關的綜合指標。
從旋轉后的因子負荷矩陣中可得:
(1)主因子F1由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非利息收入率、存款增長率和存貸比的適度指標共五項指標組成,這五項指標主要反映了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能力,可定義F1為衡量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能力因子。
(2)因子F2由核心資本充足率、非利息收入增長率和資本充足率共三項指標組成,這三項指標主要反映了中小商業銀行的安全、創新能力,可定義F2為衡量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安全及創新能力因子。
(3)因子F3由總資產增長率、人均利潤、不良貸款率和成本收入比共四項指標組成,這四項指標主要反映了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可定義F3為衡量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因子。
(4)主因子F4由流動性比率和貸款增長率共兩項指標組成,這兩項指標主要反映了中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業務能力,可定義為F4衡量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業務能力因子。
(5)主因子F5由利潤增長率一項指標組成,這一項指標主要反映了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可定義為F5衡量中小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因子。
5.計算得分排名及綜合評價。根據各因子得分可得5個主因子的得分函數,再以各個因子所對應的貢獻率為權重加權求和,最后可得到綜合評價得分(見表2)。
F=(0.31413F1+0.2174F2+0.19779F3+0.09349F4+0.08429F5)/0.90711(1)
由表2可知,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為我國上市中小商業中綜合競爭力較強的一批,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但它們各項因子的排名與最終的排名有較大的差距,這說明各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劣勢,能夠在同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占一席之地,都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
在發展能力因子方面,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得分較高,這主要是由于它們的資產收益率相對較高,資產的利用效果較好。平安銀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得分較差,平安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只有0.81%處于最低,它們需要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來增強它們的競爭力。
在安全及創新能力因子方面,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民生銀行得分較高(其中南京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0.1%,是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中唯一一個超過10%的),說明它們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強,有利于存款的吸收。北京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得分偏低,但平安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長率居于最高(達到了71.32%),而且成本收入比也是最高,說明平安銀行在創新方面的意識較強,可能正在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進行創新式的發展,平安銀行的競爭力在以后可能還有較大的提升。
在經營管理能力因子方面,北京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表現較好,其員工人均利潤都達到一百萬元以上,員工效率高,而且它們的成本收入比也較低,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在這個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銀行的營業費用較高而獲得的效益卻較低,可能是它們的經營方式還有待改善。
在流動性及業務能力因子方面,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比較優異。在貸款增長方面,本文研究的中小商業銀行都沒有明顯差異。在流動性比率方面,招商銀行較好(達到59.64%),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則較差(只有30%左右),在短期償債能力方面略有不足。
在盈利能力因子方面,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較好,這些銀行在利潤方面都獲得了比上年提高20%以上的成績,但非利息收入比重不高,主要還是通過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獲得利潤。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光大銀行則有缺陷,它們的利潤增長都只在10%左右,而且總資產的增長率也很低。
綜上所述,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在市場上都有著不錯的表現以及良好的發展勢頭,每個銀行都有著各自的優勢,整體差異不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處于激烈的競爭階段,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差距,所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在現階段需要注意自身競爭力的提升,適應市場的變化。
四、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上文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形成機制的研究,下面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第一,總資產。在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研究中,銀行的規模是其競爭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之一,人們普遍認為銀行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銀行的總資產指標能較好地反映銀行的規模。第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良好的公司治理才能保證銀行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合理的股權結構能夠使管理層決定銀行的發展和經營模式等重大決策時杜絕個人獨斷現象,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能夠從側面反映銀行的股權結構。第三,總資產收益率。盈利能力會直接影響到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同等情況下,獲得的利潤越高說明它相比之下更有優勢,總資產報酬率能全面反映獲利能力。第四,非利息收入比。金融創新能使銀行占領新的市場,吸引顧客,擴大利潤的來源,能夠為銀行在競爭中帶來優勢,非利息收入占比能夠綜合反映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指標。第五,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可以看出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貸款的集中度,集中度能說明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以及拓展客戶的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下指標體系來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見表3)。
為了檢驗上述影響因素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及方向,以競爭力綜合得分為被解釋變量,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首先將綜合得分轉化為百分制的分值方便觀察和計算,然后對指標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和異方差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多重共線性,但是存在異方差性。為了降低異由式(2)可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主要受它的盈利能力影響,盈利能力越大競爭力越強。創新能力指標的系數為負數,與預期結果不符,這說明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仍然是以發放貸款獲得利息為主要收入來源,由創新而帶來的收益暫時還比不上利息收益,但未來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必然要走向創新的道路,這樣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在銀行規模方面,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由規模擴張獲得的競爭力提升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說明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現在已經達到一個適度的規模,不需要過分追求規模的增長。在股權結構方面,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呈正相關關系,但是股權過于集中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危害,形成相對制衡的股權結構很重要。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的系數為正數,從數據上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最大的北京銀行為30.81%,其它普遍都在10%到20%之間。這說明在一定范圍內貸款集中可以有效降低監管成本,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五、提升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對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找準市場定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特點然后發揮自己的特色,充分發揮中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避免與大型商業銀行在市場上正面交鋒,尋找大型商業銀行不太重視的業務作為主要市場。
第二,控制規模。從影響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中小商業銀行規模的擴張對其競爭力的提升影響較小,而且規模過于龐大會存在巨大的浪費現象,不便于管理。所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不要盲目認為規模越大越好,合適的規模會更加有利于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
第三,提升創新能力。我國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仍以利息收入為主,非利息收入只占到總體收入的20%左右,而國外的一些商業銀行這一比例高達50%~60%。雖然創新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導致利潤降低,但上市中小商業銀行一定要有長遠的目光,敢于接受新觀念、嘗試新事物,打破傳統銀行的發展模式,突出自己的特點,才能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第四,提高貸款質量。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會對上市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上市中小商業銀行可以尋找一些長期、穩定、信譽好的大客戶進行長期合作,不但可以降低貸款的監管成本,而且能夠提高貸款質量。
(特約編輯:陳穎)
參考文獻:
[1]陸躍祥,曹永棟.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J].統計研究,2011,28(9):110-112.
[2]方先明,蘇曉珺.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水平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3):31-38.
[3]楊家才.商業銀行競爭力及其評價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147-163.
[4]朱若絮.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5]楊世健.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3(20):41-43.
[6]張梅.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