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我看到雜志上有一段話.說將雞蛋泡人醋中兩至三天,該雞蛋便會變得柔韌并擁有乒乓球般的彈性。(開篇拋出結論,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看完這段話后,覺得很不可思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便把實驗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看著我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便答應了。
實驗開始時一切順利,然而兩天后,’我拿出雞蛋。準備見證奇跡時,卻發現雞蛋壞了。激動、好奇都化為一肚子的灰心喪氣。
一晃我就升入三年級了。時光磨煉了我,讓我懂得成功是用失敗換取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決定重新實驗。(略寫第一次實驗的失敗,并引出第二次實驗過程的詳細內容,詳略安排得當。)
實驗開始后,我幾乎一直守在盛放雞蛋、白醋的杯子旁,觀察著雞蛋的變化。
起先,雞蛋的體積慢慢地減少,蛋殼周圍密密麻麻、參差不齊地布滿了細小的、顏色接近透明的、形狀接近球體的氣泡。它們有的一動不動待在原地,好像等待著什么;有的則像魚兒一樣四處游蕩,好像尋找著什么。(觀察細致,比喻貼切。)我用手去摸了摸蛋殼,誰知這輕輕一劃,就削掉了一層蛋殼,真是“大干世界,無奇不有”啊!我驚訝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時錯過了最精彩的一幕。
第三天早晨,它已經失去了蛋殼,凝固了的蛋白質有著奇妙的顏色,白、灰、黃、橙融為一體。白色滲透著灰色,灰色蘊含著白色,黃色鑲嵌著橙色,橙色映襯著黃色。
實驗過程中的現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我心里裝著一肚子問號請教百度,得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白醋中含的醋酸發生化學反應變為醋酸鈣和二氧化碳。那些氣泡就是二氧化碳,而體積減少的原因是碳酸鈣的含量減少了。隨著化學反應的不斷進行,蛋殼就會越來越脆,最終消失。
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