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委、副上將馬發祥在北京的一所海軍大院中跳樓自殺身亡。同一個月內,至少兩名其他高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是2014年1月開始四十余名自殺官員中的一員。這一數字超過2011年全年官員自殺總數的兩倍以上。
和“文化大革命”時期自殺的官員(據估計有10萬-20萬人)或中國每年的總自殺數(估計在28萬7千人左右)相比,這一數字還是很小的。雖然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總自殺率大幅下降,但是官員自殺數量卻快速增長。香港大學自殺研究和預防中心葉兆輝(Paul Yip)及其團隊的研究顯示,中國官員的自殺率——6.9人/10萬,比中國城鎮總體的自殺率高出30%以上。
官員緣何更易自殺?
中國官員大量自殺原因何在?考慮到中國官場缺乏透明度,給出明確的原因是困難的。在官方話語中,大部分自殺被歸結為抑郁或高度緊張,這與中國公眾和學者傾向于將死亡與腐敗丑聞聯系在一起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抑郁癥和高度緊張可能是許多中國官員死亡的背后因素,但這卻不能充分地解釋近年來中國官員自殺的增長——早在2005年,一項對200位中年政府官員的調查發現,其中接近50%的人“精神不健康”。在2014年官方公布死因的13位自殺官員中,只有5位據稱患有抑郁癥或遭遇精神高度緊張,而至少其中的6位與腐敗相連的調查有關。對自殺案件的檢視能夠清晰地發現由新一屆領導人發動的反腐敗運動的影響。2011-2012年期間,據報道總共有40位官員自殺。但從2013年開始,至少88位官員做了同樣的事。
官方公布的自殺事例也顯示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反腐敗調查的范圍和強度不斷提升。比如,從2003至2013這段時間中,沒有高級軍隊官員自殺的報告。但到2014年,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兩位高級海軍將領(一名副上將、一名少將)跳樓自殺。此外,從2003年8月到2014年4月,每年大約有3位局級或縣級以上官員自殺。然而,自2014年4月起,自殺者無論在頻率上還是官階上都有所上升。在兩個半月的時間中,超過十名局級或縣級以上官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隨著新一屆領導人的反腐敗運動不斷深入,官員正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正面臨調查的官員。然而,為什么這些官員如此輕易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一種解釋是運動對官員施與了過度的壓力,他們覺得沒有選擇,只能以自殺擺脫痛苦。在向民眾公開的大部分案件中,官員似乎在沒有經歷明顯的政治強制或監禁的情況下自殺。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與這場運動相關的不斷增長的壓力使某些官員的抑郁癥惡化,導致他們自殺。但是,在公開的案件中大部分官員在自殺之前并沒有遭受抑郁癥的困擾。
“利他主義自殺”
一種更讓人信服的解釋是將自殺視為逃避似乎不可避免的懲罰的一種方式。一方面,強度和廣度前所未見的反腐運動向這些腐敗官員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這一次他們不要再期待能脫離困境了。在政治層級制度中,干部通常只能夠被提拔而不能夠被降職。因腐敗被捕、入獄(甚或死亡)不僅意味著公開的羞辱,所有的頭銜和非法所得也將喪失。另一方面,在現存的法律之下,一旦有罪當事人死亡,起訴即告終止,當事人將不再承擔法律責任。這對于腐敗官員來說是一個制度性的機遇。如果他們自殺,他們不僅能保持官階和名譽,其非法所得也將不會被沒收。此外,通過剝奪自己的生命,官員個人為同一腐敗鏈條上其他成員的大局著想,后者通常會好好照顧受難者的家庭成員。“是的,他們害怕被起訴,”葉兆輝說,“最終他們感到他們有如此多的錢。‘如果我死了,至少我的家庭、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仍將很好。’如果你被逮捕并被起訴,每個人都將認為你將泄露他們的名字和你周圍的行動網絡。你的家庭很有可能陷入困境。”
然而,這種“利他主義自殺”(由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提出)卻有削弱中國反腐成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