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普遍認為美國與俄羅斯的空間探索實力在全球居主導地位,或者有時在談到羅塞塔任務的時候想起歐洲的能力,但幾乎沒人在談到火星任務的時候想起印度。直到去年九月,印度航天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成為亞洲第一個到達火星的國家。曾經擁有一系列亞洲第一太空成就的中國終于被超越了一次。
自從中國在2003年首次載人航天成功,2007年進行反衛星導彈試驗之后,亞洲的太空活動激增。盡管幾乎沒有官員承認,但一場太空競賽正在亞洲興起。
中國的空間擴張
亞洲國家加入空間大國的浪潮高漲,是冷戰結束后亞洲普遍的經濟和軍事發展的縮影。他們放棄了與美俄之間的競爭,開始了更頻繁的區域競爭。且大多認為,在太空無論做點什么,只要能成為亞洲第一就可以幫政府樹立威信、證明實力,并促進亞洲年輕人對科技研究的熱衷,這些都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
面對中國的崛起,之前對太空活動不太感冒的日本和印度突然開始發展軍用空間計劃,新加坡和越南也頻繁活動起來,朝鮮和韓國在過去三年都擁有了軌道衛星,并承諾要開發更大的火箭。這些國家清楚知道自己不可能打贏這場亞洲太空競賽,但他們也知道,自己輸不起。
中國快速擴張的空間活動同樣引起了美國軍界和NASA的嚴密注意。同時這些發展給中國的鄰國帶來了現實威脅,他們將中國的太空計劃視為另一種維度的威脅,影響著更深層的歷史、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狀態,并影響到亞洲秩序。甚至,太空活動影響著公民的國家認同感,這使得各國政府紛紛行動起來。
這樣的競爭會有怎樣的結果?是否可以控制并導向更正面的方向?會否對未來空間中的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美國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尋求與中國進行雙邊空間安全對話,一方面悄悄地與美國盟友以及亞洲地區的盟國擴大空間合作,加入一個空間次元,作為美國直通亞洲的“樞紐”。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已經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科學、商用和軍用空間能力,如今,與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相比,中國的空間能力都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它的技術超越了日本,并且向美國顯出 “不對稱威脅”。過去十年,中國發射了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小型空間站天宮一號,準備在未來十年發射一個更大的空間站,并正在海南島文昌建設一個新的發射中心。
中國數量龐大的年輕科學和工程技術干部、穩步擴張的衛星網絡、正在增加中的空間預算、對軍用空間對抗技術的投資都預示著其廣泛而強大的空間能力。中國是否已經設定好了空間進程,專家們還沒有定論,但中國的政策可能對其經濟地位和與美國的關系演變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亞洲國家都不準備坐等了。
各國競技
與歐洲所有的大國(除俄羅斯)都是歐洲航天局成員共享一個空間協議不同,亞洲的空間計劃充滿競爭,高度國家主義,且有時很秘密。沒有空間安全談判,沒有有關太空的軍事控制談判,在中日、中印、朝韓等國家之間沒有雙邊民用空間合作。
在亞洲,中國和日本贊助互相競爭的空間組織,努力“組織”小國進入這一廣泛競爭中來,拉攏他們加入自己一邊。中國組織了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孟加拉國、泰國、蒙古都是會員。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選擇參與到一個不太正式且有更多自由度的組織——由日本引導的亞太地區航天局論壇。
一直作為亞洲技術領袖的日本也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活動。2008年,日本國會通過立法改革,推動廢除了此前對進行太空軍事活動的禁令。盡管日本在地震后曾猶豫縮減新發射器計劃并重啟更易成功的空間科學和載入航天,包括在國際空間站Kibo艙的研究項目。
但事實上,2014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隼鳥-2號”,它的目標是在2018年登陸小行星1999 JU3對其進行探測,并將樣本物質帶回地球。日本官員意識到,太空成就與先進技術輸出的經濟能力密切相關。他們害怕中國的太空成就可能使日本的技術信譽受到懷疑,因此他們認為自己不可以被這個迅速發展的鄰居比下去。
而印度選了兩條不同的路。一方面,它拋棄了現有的聚焦針對印度人口的空間應用(遠程醫療、地球觀測等),通過對空間項目進行了一次戲劇性的升級以爭取國內支持并吸引國際社會的注意。它還在2008年發射了月船一號探測器,并將計劃中的月船二號探測器任務設計為可載人飛行。
另一方面在軍事領域。新德里對中國2007年的反衛星測驗迅速反應,建立“一體化空間機構”,還宣布以反衛星武器與中國的太空反衛星能力進行競爭。印度的空間預算最近已經增加了兩位數,但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
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幾個空間大國的競賽中,一些亞洲國家也感到通過增加空間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很有必要。
經過了兩次失敗的嘗試,朝鮮在2012年12月成功通過Unha-3發射衛星,而主要投資在空間發射能力和衛星制造的韓國,也在2013年推出了一個更先進的衛星。此前,韓國曾與俄羅斯共同培養出第一位韓國女航天員——生物學家李素妍,并于2008年將其送上國際空間站。韓國宣布加速建造更大型運載火箭計劃,并在2020年實現探月。
越南的加入有些令人驚訝,但其卻是很有戰略頭腦的一個。因為不信任鄰國中國,它接受了一個不太可能的伙伴:日本,后者提供了10億美元支持其建造國家航天中心和兩個由日本制造的地球觀測衛星,而其數據未來將由兩國共享。而新加坡帶著提升自身商業獨立性和加強在區域威脅中的軍事意識的目的,已經在衛星制造、通信及地球觀測等方面進行重要投資。馬來西亞與俄羅斯簽訂了協議,在2008年第一次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同時投資于科學教育和衛星研發。而印度尼西亞有一個赤道附近的航天發射場計劃,這里是理想的通信衛星發射點。
亞洲太空競賽,它的未來對亞洲與世界同樣重要。最后,整個亞洲將具備更大的能力,通過改善在災難預警和危機管理方面的溝通與合作,更為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