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霧都孤兒》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倫敦底層社會中貧苦兒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貧民救濟院的黑暗;《走鋼絲的小女孩》是英國當代作家艾瑪·卡蘿爾的第二部小說。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露易經過種種困難,終于弄清自己的身世,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雖然兩部小說的出版時間相差了一百七十多年,但書中人物卻都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本文從敘事特點、主題安排和女性主義書寫三個方面對兩本小說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走鋼絲的小女孩》 《霧都孤兒》 對比研究
艾瑪·卡蘿爾(Emma Carroll)是當代英國女作家,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巴斯泉大學,現和家人居住在英格蘭西南部的薩默塞特郡。她的第一部小說Frost Hollow Hall入圍2014年布蘭福特斯獎的候選名單,獲得了2013年的東北圖書獎?!蹲咪摻z的小女孩》(The Girl Who Walked on Air,2014)是艾瑪的第二部作品,獲得了2015年的卡內基文學獎提名。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鹅F都孤兒》作為其代表作品,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兩部作品都是青少年成長小說,主人公又都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孤兒,所以這兩部小說既有很多相似之處,又不乏各自的特點。本文將從敘事特點、主題安排和女性主義書寫三個方面對兩部小說進行對比研究,以期使讀者對這兩部小說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敘事特點 《霧都孤兒》以維多利亞時期的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利弗在孤兒院長大,經歷學徒生涯,艱苦逃難,誤入賊窩,又被迫與狠毒的兇徒為伍,歷盡無數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查明身世并獲得了幸福;《走鋼絲的小女孩》的故事發生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晚期,年僅十三歲的露易從小被母親遺棄在齊普喬馬戲團,和走鋼絲演員賈斯伯一起生活,在馬戲團做些賣票、縫補表演服的瑣事,但是她從不滿足于此,而是想成為馬戲團的明星演員,然而老板齊普喬先生卻不愿重用她。就在這時,道貌岸然的威爾比拉福德先生出現了,他發現了露易的表演天賦并施詭計把露易帶到了尼亞加拉大瀑布,想借助露易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露易在那兒完成了走鋼絲表演,成為家喻戶曉的走鋼絲明星。她不僅勇敢揭露了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卑劣行徑,還找到了母親并帶她一起回到了齊普喬馬戲團。
兩部小說的情節都遵循了成長小說的一般敘事模式,“成長小說主人公獨自踏上旅程,走向他想象中的世界。由于他本人的性情,往往在旅程中會遭遇一系列的不幸,在選擇友誼、愛情和工作時處處碰壁,但同時又絕處逢生,往往會認識不同種類的引領人和建議者,最后經過對自己多方面的調節和完善,終于適應了特定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的要求,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露易和奧利弗一樣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獨自踏上旅途,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幫忙,擺脫壞人的控制,查明自己的身世,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兩部小說的敘事各具特色?!鹅F都孤兒》采取的是第三人稱敘事,情節簡潔明朗,主要圍繞著奧利弗的成長來寫。個性化語言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人物的語言很符合其身份。具體的細節描寫充滿激情和生活氣息,巧合的安排讓人信以為真。作者在細節描寫,尤其是心理和動作描寫上非常富有想象力?!蹲咪摻z的小女孩》采取第一人稱敘事,文中有很多心理描寫,生動形象,非常吸引讀者。作者就像寫懸疑小說一樣,鋪設了很多懸念,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最后將這些懸念一一解答。在小說中還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例如露易和母親的性格、命運的對比,對同樣是馬戲團老板的齊普喬和威爾比拉福德的比較等等,這些對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二、主題安排 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英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兩本小說的故事雖然都發生在維多利亞時期,但是所表現的主題卻不盡相同。
狄更斯成長于維多利亞時期,小說《霧都孤兒》也創作于這一時期。他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揭露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他認為兒童是純真和善良的代表,所以小說中的主角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從小生活困苦還曾誤進賊窩,但依舊不改善良的本質。小說的主題是關于貧窮、社會階層和對現實的批判。雖然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處于全盛時期,但是窮人的生活卻相當困苦。小說中對孤兒悲慘生活的描寫就是濟貧院的真實寫照。1834年英國通過“新濟貧法”,貧民只有進入濟貧院后,才可獲得食物救援。但是濟貧院的條件很艱苦,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擁擠。所以窮人萬不得已,不會來尋求救濟。而且,當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資產階級越來越富有,無產階級依舊很貧窮,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加劇;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童工問題,到了這一時期變得更加嚴重。狄更斯把這些問題都用自己的文字尖銳辛辣地刻畫出來,比如,中產階級的偽善、窮人的貧苦生活、孤兒的悲慘遭遇,等等,從而把各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問題揭露得淋漓盡致。
《走鋼絲的小女孩》創作于當代,小說中并沒有使用太多篇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以及馬戲團的生活進行描寫,但是讀者卻能從字里行間了解到很多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信息。例如,文中提到的童工問題和社會改革情況。該小說定位為青少年讀物,其主題主要圍繞青少年的成長,這和《霧都孤兒》極大關注社會現實很不一樣。首先,它關注對夢想的追求。露易從小成長在馬戲團,成為明星演員可以說是她從小的夢想,而且她也是相當有天賦的,卻苦于沒有機會展現自我。但無論面對什么境況,她從未放棄過夢想。其次,它是關于成長的敘事。故事從齊普喬馬戲團開始,也在這里結束,兜了一圈,回到原點,但是伴隨整個過程的卻是露易的成長。最后,它也對社會進行了諷刺??ㄌ}爾并沒有用辛辣的語言直接對社會進行批判和諷刺,但讀者閱讀時不難體會到作者的態度。比如,文中第四章出現了一個道德監督協會的女士,即社會改良家(do-gooder)。作者卡蘿爾對此人的形象、語言、動作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同時借助主人公露易之口表達了對這類人的評價:這些社會改良家“只會給像我這樣的女孩子找麻煩”。從上下文看,這位社會改良家未必辦過什么實事,而且還接受賄賂。由此可見,作者對她這樣的偽善的中產階級充滿了蔑視。另外,卡蘿爾雖然未就馬戲團的殘酷多著筆墨,但是從她對馬戲節目表演的細致描寫,還是不難讀出馬戲團節目的殘酷性。卡蘿爾在采訪時也曾說過,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對危險很感興趣。小說的開篇第一句“表演越驚險,觀眾就越多”也表明了這一點,而且那時的雜技演員缺乏保護措施,賈斯伯這類事故并不是少數。這些都從側面表現了馬戲團的殘酷性。
三、女性主義書寫 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她們還是不得不在經濟上依附于父親或者丈夫,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兩部小說中都有重要的女性角色出現,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也體現了兩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觀。
狄更斯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女性形象——南希。狄更斯在刻畫南希這個人物的時候采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他筆下的南希亦正亦邪,是個矛盾對立體。她自幼淪落賊窩,成為賽克斯的情婦,干了不少壞事,但是她卻良心未泯,幫忙救出了奧利弗。由于父權制思想和維多利亞時期道德的影響,狄更斯認為男女有別,男性處于主導地位,而女性則附屬于男性。他筆下的女性人物也體現了這一思想。南希在知道賽克斯的真實面目之后,還是選擇留在他身邊,違背自己的良心成為他的同謀和幫兇,甚至是附屬品。
卡蘿爾的《走鋼絲的小女孩》中塑造了一個有夢想、敢拼搏的女性形象。生活在當代英國的卡蘿爾,受現代思想影響,認為女性是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不需要依附于男性。小說中露易和加布埃爾合作走鋼絲時,總是相互鼓勵,露易更是幫加布埃爾走出親人去世的陰影。在卡蘿爾的描寫中,不是誰依附于誰,而是攜手并進,相互合作,共同成長,而這正是現代社會的男女關系的真實寫照。作者刻畫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更是通過露易和她母親的對比,表現出露易的勇敢與機智。她和母親一樣擁有夢想,母親被困在精神病院十幾年,而露易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避免了重蹈母親的覆轍。作為女性作家的卡蘿爾,在小說中盡顯女性的細膩,對人物情節的刻畫不乏女性獨到見解,體現了作者的女性主義觀點。
總之,《霧都孤兒》和《走鋼絲的小女孩》都講述了維多利亞時期孤兒的成長之旅。筆者將兩部作品從敘事特點、主題安排和女性主義書寫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兩部小說的異同點。兩部小說都遵循了一般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但針對小說的不同內容和主題安排,作者則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敘事技巧。雖然兩篇小說的主題安排不盡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現實。此外,兩位作者女性觀的不同又導致了各自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迥異?!鹅F都孤兒》受到時代的局限,沒有塑造出一個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女性人物;《走鋼絲的小女孩》成功塑造了一個有勇氣、敢于追夢,頗具現代女性主義精神的小女孩。主人公面對種種艱難困苦,不僅自強不息,而且敢打敢拼、機智靈活,其人生故事讀起來頗有回腸蕩氣之感。
參考文獻:
[1] Carroll, Emma. The Girl Who Walked on Air[M]. London: Faber amp;Faber Limited, 2014.
[2] Howe, Susanne. 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Apprentices to Life [M].New York: AMS Press, 1966.
[3] Mitchell, Sally. Daily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M]. 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s, 1996.
[4] Sampson, John amp; Bull, Angela. Victorian Britain [M]. Oxford: Ginn, 1992.
[5] [英]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