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查蒂·史密斯的《白牙》反映了二戰后英國移民所面臨的文化身份問題。本文從后殖民視角出發,分析三代英國移民對待民族文化和身份問題的不同態度,指出在多元文化時代,英國移民的文化身份訴求經歷了從尋根、全盤西化,最終走向建構混雜身份的流變過程。
關鍵詞:《白牙》 后殖民主義 文化身份 建構
文壇新秀查蒂·史密斯以反映多元文化和移民生活為創作主題,她的處女作《白牙》以“二戰”后英國的多元文化社會為背景,以英國倫敦西北部威爾斯頓的兩個家庭的生活故事為主線,反映當代英國新移民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和不公平待遇。本文應用后殖民理論分析三代移民在面對本民族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差異與沖突時的不同選擇,探討在后殖民語境下非白人族裔的文化身份的構建途徑。
一、抗拒與尋根 第一代移民的代表人物薩馬德受過良好的教育,但身為移民,他只能在飯店里當侍者維持生計。移居英國后,薩馬德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移民所遭受的歧視和打擊: 種族主義者頻繁打劫阿拉伯商人;巴基斯坦移民想開安全公司,卻因沒有人雇傭“黑人”保鏢而被迫關門;部分英國白人把牙齒的潔白度夸大為鑒別有色人種的決定性因素,有些甚至將有色人種統統歸為黑人。與婚外情人珀交往中產生的文化沖突更加深了薩馬德的痛苦,孟加拉國移民沒有刷牙的習慣,而珀竟然把牙刷作為禮物送給薩馬德。“牙刷”在這里成為文化差異的象征,“牙刷”事件使薩馬德更深刻地認識到,所謂的文化融合僅僅意味著英國白人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單向同化。薩馬德離開多難的祖國,在異國他鄉尋求心靈的寄托和文化身份,但他無法將孟加拉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從心里徹底抹除,并且由于種族歧視和祖國曾被殖民統治的歷史使他很難與宗主國的文化真正融合。薩馬德抗拒西方文化同化的方法是試圖在本民族的歷史記憶里尋求慰藉。薩馬德的祖父曼格爾·潘德于1857年打響了印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槍,薩馬德憧憬通過尋根來擺脫文化身份危機。
通常情況下,當移民對寄居國的種族主義和它的不公正行為深感不滿后,他們通常會回眸家園,因為他們對故國的情感會幫助他們治療在居住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所受的心靈創傷,離散族裔期盼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回歸家園。為了不讓下一代再遭受種族歧視,薩馬德決定將比較聰明的馬吉德送回故鄉接受伊斯蘭文化的熏陶,讓其繼承民族文化的光榮傳統,因為“對于薩馬德來說……傳統就是文化,文化導向根基,而這些都是好的,是毫無瑕疵的原則”{1}。薩馬德沒有意識到,由于長期遠離了原初的居住地和文化氛圍,他對孟加拉伊斯蘭教的發展情況缺乏全面的認識。對白人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對家園的眷戀,使離散族裔將民族文化神圣化,忽視了文化的歷史性和演變性。拉達克里希南警告我們要注意在離散敘事中的那些未加甄別的懷舊之情,因為“這種不加甄別的回眸,可能會忽視故國的現實情況。我們可能會產生對一個理想化家園的記憶,而這個家園同當前歷史毫無關系;我們還可能去假設,自從離鄉之后,那里一切如故”{2}。對于薩義德來說,故鄉屬于愛德華·薩義德曾經說過的“想象的地理和歷史”,它有助于“精神通過把附近和遙遠地區之間的差異加以戲劇化而強化對自身的感覺”{3}。拉達克里希南認為:“離散者渴望得知自己同故國的親密關系,但是這種渴望不應該轉化為對起源的超歷史的、神秘主義的追尋……離散中的隔絕感會是痛苦的,但是起源政治不能成為治療的良方。”{4}
第二代移民出生在英國,“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國公民,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于膚色、家庭背景和其種族特征或未被同化的痕跡,他們被烙上了異類的標志。以薩馬德的兒子馬吉德和米拉特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依然能強烈地感受到膚色給他們帶來的歧視。米拉特渴望成為像祖先潘德一樣的民族英雄,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民族身份。對于自己并沒有親身經歷過,而是通過閱讀和學習得來的二手經歷,其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就不言而喻了。第二代移民所認知的祖籍國的文化往往是不完整的,是由很多碎片化的細節組成的,其中不乏盲點。米拉特企圖通過將祖籍國神話化或戲劇化來尋找歸屬感和民族身份認同感,然而,他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追求民族本質主義的誤區。民族本質主義假定一個民族具有某種恒定不變的本質。但是事實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都是一種持續的建構。米拉特追求純粹的、靜止的民族文化認同,這是不符合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規律的,因此他以追尋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方式建構單一的文化身份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全盤英化 作為外表明顯不同于白人移民的少數族裔群體,第二代移民依然被看成是“永久的外國人”,永遠不可能完全融入英國社會及其主體政治。即使他們接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他們依然被看成“模范少數族裔”,還是不能享有本國人所享有的種種權利。由于在種族歧視的氛圍中成長,馬吉德從小就十分羨慕白人孩子,并為自己生來就是一個穆斯林感到懊惱不已。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英語人名馬克;為了免遭白人同學的嘲笑,他稱母親“媽媽”,而不是孟加拉語“阿媽”。被送回孟加拉后,馬吉德不但沒有像父親薩馬德所希望的那樣接受穆斯林教育,忠誠于故國的文化傳統,反而完全認同和接受西方的文化觀念。他不但拒絕學習伊斯蘭宗教律法,反而刻苦鉆研英國法律,立志當一個“比英國人還英國人”的人。但是,無論他怎樣努力,在英國白人眼里,他只是“一個有瑕疵的仿制品,雖然英國化了,卻不是英國人”{5}。
三、混雜身份的建構 霍米·巴巴把“混雜”定義為不同種族、族群、意識形態、文化和語言相互混合的過程,后來他把混雜性的應用范圍從前殖民地擴展到身居宗主國中心的流散群體或移民社群。英國白人的種族優越感深深地根植于英國霸權文化和思想意識之中,他們對新移民的歧視一直沒有消除,許多英國白人認為混血兒是道德墮落、人性退化的產物。這種偏見使阿吉和克拉拉的女兒艾麗從小飽受白人孩子的歧視和嘲笑。艾麗十分厭惡自己的混血身份,她拉直自己那暴露牙買加血統的卷發,想以此迎合英國白人的審美標準。艾麗對英國白人所謂的“高雅脫俗”的言談舉止羨慕不已,一心想模仿他們的言行。然而,在與馬克斯一家頻繁接觸之后,艾麗十分反感英國白人中產階級生活中的虛偽和無聊,逐漸失去了追求“英國化”的熱情。尤其是回到牙買加后,故國的文化傳統、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故鄉的魅力使她對自己的民族有了全新的認識,她開始認真思考文化身份的問題。艾麗認識到,馬吉德希望通過模擬西方文化的方式融入西方社會和米拉特機械地追尋民族文化傳統的模式都是行不通的,也許在維護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對多樣性的善意接受”{6}的模式才是移民的出路。小說接近尾聲時,艾麗懷孕了,她腹中的孩子不知其父親是馬吉德還是米拉特,成為混雜身份的象征。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種族歧視將逐漸失去其賴以存在的土壤,離散族裔將在保持多樣性、異質性和雜交性等文化身份特點的前提下,參與到多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中去。“在幻想中,艾麗看見了一個時代,一個離現在并不遙遠的時代,到那時,根源將顯得無關緊要,因為你無法在乎它,不必在乎它,因為根延伸得太遠,太交錯盤雜,也埋得太深了。她期待這樣的時代。”
四、結語 作為一個出生于英國的牙買加黑人移民后裔,史密斯的文學創作主要反映生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非白人移民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的身份訴求問題。《白牙》反映了在多元文化時代,少數族裔建構文化身份的艱難歷程,史密斯為如何妥善處理種族關系和少數族裔如何構建民族身份提供了可行的路徑。正如英國文化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所指出的那樣,身份既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變化”……文化身份同任何歷史性的事物一樣,經歷著不斷的變革。{7}固定不變的、單一的文化身份是不存在的,文化身份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白牙》的故事映射出后殖民理論的主旨: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下,構建混雜身份是應對身份危機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混雜的文化身份概念將使得人們能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義的時代,“在本土與西方、現代與傳統、民族性與世界性、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等之間進行靈活的選擇與穿越”{8}。
{1} [英]查蒂·史密斯:《白牙》,周丹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61頁。
{2}{4} 徐穎果:《離散族裔文學批評讀本——理論研究與文本分析》,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頁,第211頁。
{3}{7} [英]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羅剛、劉象愚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頁,第211頁。
{5} Bhabha,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Routledge,1994:85.
{6} "[英]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葉興藝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8} 陶東風:《文化本真性的幻覺與迷誤——中國后殖民批評之我見》,《文藝報》1999年3月11日,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