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筆記
共享的經濟與社會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擁有,擁有的觀念歷史悠久、根深蒂固。然而擁有不是目的,通過擁有滿足需求才是最終目的。只是由于很多情況下只有擁有才能夠滿足需求,擁有的行為才如此普遍且毋庸置疑。
經濟學中,一個經濟個體與外界的交易成本太高,通常通過內部化來克服。企業與其他企業開展業務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過自己發展相關業務或者并購來解決。個人搭乘或租借車輛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過內部化——購買車量來解決。
擁有車輛是為了滿足出行的目的,如果不需要擁有也能夠滿足,甚至能夠滿足的更好,那,還需要擁有么?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降低了信息傳遞、信任建立、物資流動等一直困擾傳統經濟的交易成本。人們突然發現,許多事情可以“外包”解決,不再需要擁有,不強調擁有而強調“按需使用”的共享成了更優的選擇。擁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權同樣可以滿足需求,擁有變得既不必要,也不經濟。
再一次,交易成本發揮了它神奇的魔力,帶來經濟秩序的改變。與所有權相比,使用權更加靈活。基于使用權的經濟模式中,要素更加流動,經濟更加有效率。許多領域因此調整商業模式、重新分工,資源重新配置,經濟個體變得更加精簡、更加專注、更加專業化。
一直以來人類社會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資源配置,即資源的分配(所有權)和利用(使用權)。各種社會制度的變遷其本質就是資源配置模式的進化,配置效率高的組織(企業、民族、國家等)更有競爭力。
共享,這種讓渡權利的行為,一直在資源配置中扮演著比較邊緣的角色。因此,長期以來,并沒有基于共享的大規模且高效率的商業行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讓共享的渠道更加實時準確,使得一些資源的大規模共享成為可能,涌現出了以Uber、Airbnb、WeWork為代表的、以共享為商業模式的企業。
而且,這不僅僅是更有效率的經濟模式,其影響遠超經濟層面,沖擊比經濟模式更加穩定的、經年不變的社會觀念。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對所有權觀念發起挑戰,這一次試圖用使用權,或者用更加互聯網化的說法---“訪問權”,來代替。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說,“當所有數據、信息都匯聚到云中,傳統基于所有權的模式就會被基于訪問權的模式所取代。這也是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和以信息為基礎的經濟之最大不同。”
搭陌生人的車、住進陌生人的家、將寵物寄養給陌生人、去陌生人家吃飯… 這些曾經不可思議的事情一方面讓生活更加經濟、方便和有趣,另一方面也在構建社會的信任機制,在冷冰冰的商業行為之外,增加了信任的元素和社交的選項。
共享經濟是基于使用權的經濟,通過信息技術調動閑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核心不是免費,而是不需要擁有;是一種經濟組織模式的調整,進而影響到所有權、信任和社交等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共享經濟將對傳統經濟帶來多大的變革?在占有觀念極為強烈、信任機制較為薄弱的中國,共享經濟將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根深蒂固的所有權觀念將受到多大的沖擊?我們拭目以待。
擁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權同樣可以滿足需求,擁有變得既不必要,也不經濟。
信息時代的共享經濟
共享和占有可以說是人性中的一對矛盾體,是情感需要和生存需要的體現。百萬年以來,共享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但只到最近幾年,借助著信息技術,共享行為能夠成規模到成為一種改變既有經濟秩序的經濟現象---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狹義的共享經濟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不轉移所有權,僅讓渡一定期限的使用權;二是免費,或者收費至多覆蓋成本,沒有盈利;三是共享的對象是閑置資源,而不是“專業資源”。這種共享是社會個體順便而為的分享與幫忙,更多是伴生行為。
目前實踐中的共享經濟已對此作了很大的擴展。首先,免費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共享資源需要付費,而且不僅覆蓋成本,還要盈利,這是為了激勵更大的供給,也是確保共享不僅僅是個體無規律的隨機行為而是群體穩定的、可預期的商業行為。其次,由于更多地需要付費,且有利可圖,供給端的行為因此發生變化,不再局限于閑置資源,出現了更多的專業資源,如Uber上的專職司機、Airbnb上的專職房東,甚至B端的專業資源等。其三,在一些情景也涉及到所有權的轉移,如閑置物品交易。
共享經濟與眾包、P2P、C2C、O2O、合作經濟等多個熱門的互聯網概念均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眾包(Crowdsourcing)是借助眾人的力量完成相應的任務,戰國時期呂不韋懸賞黃金千兩修改《呂氏春秋》可以說是典型的眾包行為。眾包的關鍵是將信息傳遞給眾人,信息時代之前依靠公告欄、報紙、廣播、電視或口耳相傳等方式,互聯網讓眾包的組織更加有效率。共享經濟中,用戶是將需求外包給眾人實現,調動外部的社會資源,而非自己購買資源。又如P2P/C2C,向朋友借錢是熟人之間的共享,向陌生人借錢,對方共享的資源是資金,并獲取收益,這就是P2P借貸。再如O2O,共享經濟多數是借助線上手段實現供需匹配,進而完成線下的服務與交易,很大一部分可以納入O2O的范疇。
共享經濟的關鍵
共享經濟的關鍵是流動,信息在流動,實物在流動和交易,進而提高市場的流動性。一方面無縫的滿足需方,另一方面提高供方資源的利用率,帶來福利和效率提升。
調動閑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
生活中閑置的資源隨處可見,空置的房間、停著的汽車,以及閑置的時間、資金、物品等等。盡管共享經濟的壯大帶來了不少“專業資源”,但依然調動了社會上沉淀的、不創造價值的大量閑置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帶來巨大的福利提升。
反對共享經濟的人引用經濟學的“破窗理論”說,打破了窗戶,破窗人更換玻璃,使得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反對者稱,共享經濟使得汽車制造商減少生產、出租車司機下崗。然而,資源是稀缺的,閑置意味著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意味著巨大的浪費,被打破的窗戶和共享經濟節省下來的資源可以投入到其他領域。
基于信任實現共享,又進一步促進信任構建
共享經濟中,市場的供需雙方基于信任達成交易,必須建立互信關系,共享的行為才會產生。信任讓陌生人住進自己的家是安全的,信任住進陌生人的家是安全的。
信任是經濟中的一個大問題,本身就是交易成本的關鍵組成部分,經濟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較低效或扭曲都和缺少信任環境有直接關系。信任問題產生于信息不對稱,傳統經濟模式解決信任問題的成本很高,如品牌、政府重度監管、第三方制衡、重復博弈等,這些較高的門檻使得許多可信的資源由于無法發出讓人信任的信號而不能進入市場。共享經濟依托互聯網,有很多種低成本的方法建立信任環境,如社交網絡信息、供需雙方互評、推薦、舉報、個人展示等。
解決了信任問題即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市場更加流動、競爭更加充分。同時,眾多微觀的信任行為帶來社會的整體增信,使得共享經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還帶來觀念的改變,提升社會信任程度。
基于信息技術,降低交易成本
閑置資源的調度,需要眾多點對點供給與需求的實時匹配,還有信任的建立,都基于一個必要條件:信息技術。這里的關鍵是信息的傳遞和數據的積累,包括供給信息、需求信息、供需雙方的背景信息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使信息的分發和信息的獲取更及時、更容易,實現線下資源的中心調度和按需提供服務。
共享經濟的優劣勢
共享經濟在商業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可以快速擴大規模。由于利用社會資源,而且資源管理成本較低,在既有市場拓展或進入新市場時可以快速擴張規模。擴展新興市場時,由于線上平臺已經較為成熟,甚至可以不需要地面人員,成本低、部署快。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遇到市場形勢、監管環境、競爭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快速調整。三、資本效率高。由于利用社會資源,共享經濟多數是輕資產運營,對資本要求低,資本回報率高。四、供方的進入門檻低。技術創新降低了人們共享的成本,使得個人可以方便的分享其資產、時間、技能等閑置資源,并獲取收益。
共享經濟的劣勢體現在:一、市場的冷啟動,即“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像傳統經濟只需要尋找需方,共享經濟需要同時尋找供方和需方,而雙方又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也互相制約。面對冷啟動,共享經濟除了傳統的市場推廣手段之外,較為常見的方式是同時對供方和需方提供補貼,創造市場。二、較難對供方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由于供方不是企業的自有資源,而是外包的社會資源,而且多數情況下是分散的個體,較難推進統一的規范。三、易受既得利益和監管的阻礙。共享經濟沖擊市場上既有的供給方,同時現有與傳統經濟一起成長起來的法律框架無法適用在共享經濟上,容易碰到法律和監管問題。
共享經濟不是萬能的,盡管有“Uber for Everything”和“Airbnb for Everything”的說法,但共享經濟發揮作用需要一些條件,包括:首先,C端要能夠形成有效供給;其次,線下的配對成本要足夠低。滿足這些條件,C端的供給才能對B端供給形成有效替代。大規模、復雜的、需要流程生產和集體協作的工業制造顯而易見不是C端和共享經濟的強項。
C端擁有的資源包括房屋、車輛、資金、時間、技能等,目前共享經濟只在交通(車輛)、住宿/短租(房屋)、任務眾包與創意(時間/技能)等服務行業,以及閑置物品利用(物品)、P2P借貸(資金)等領域發揮作用,在農業、制造業、醫療、教育等其他領域尚無法替代傳統經濟中的專業機構供方。
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
目前,共享經濟在交通和住宿領域最為強大,同時也滲透到辦公空間、餐飲、寵物寄養,以及閑置物品交易、任務眾包、知識分享、旅游等領域。共享經濟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開花結果,但最為繁榮的依然是美國。美國是共享經濟的發源地,也是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輸出國,幾乎目前全球的共享經濟模式都誕生在美國。
金融危機和移動互聯網是美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加速器。2008年的金融危機沉重打擊了美國經濟,失業人口直線上升,許多人失去固定工作,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靈活就業機會。而同期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一方面讓許多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尋找靈活就業機會的成本。
較為寬松的監管環境和極大的經濟自由度也是美國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盡管共享經濟在美國也碰到政府監管的問題,但許多地方政府普遍抱以較為寬容的態度,特別是硅谷所在地加州。同時,美國經濟自由度非常高,市場應對新經濟模式沖擊的能力較強,資源配置可以快速調整。
由于快速增長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共享經濟領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進入。根據SP Capital IQ的數據,去年全球投資機構在共享經濟領域投資了49.3億美金,共計71筆交易,較上一年增長了5倍;2009年以來已累計達成250筆交易、投資金額超70億美元。
市場中的贏家開始出現,投資主要向幾家企業集中。2009年以來,Uber、Airbnb、LendingClub、Lyft、Instacart等前5家企業獲得了52億美元投資,占共享經濟領域全部風險投資的73%。
共享經濟的影響
共享經濟在其發揮作用的領域帶來巨大影響和深刻變革,在提高消費者福利的同時,推動經濟組織模式調整,改變許多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與銷售方式,并對所有權觀念帶來沖擊。
便利生活,提高效率和福利。共享經濟在交通、住宿、辦公空間、閑置物品利用、寵物寄養等領域帶來極大靈活性和便利,減少不必要開支,提高消費者福利。同時,不僅為已經存在的兼職就業機會提供強大的工具,更是降低了就業門檻,創造了許多全職和兼職就業機會,為普通人就業提供更靈活的選擇。
沖擊出租車、酒店、專業服務等行業,帶來生產資源再配置。在交通、住宿等領域,由于價格、便利性、可選擇余地等原因,在共享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消費者大面積轉向C端的供給,對既有經濟秩序中的B端造成嚴重沖擊。據統計,全球酒店行業規模約7170億美元,出租車行業規模約1000億美元,在許多城市,這些行業B端的投入將減少,資源將配置到其他領域,行業將經歷重新分工和中介化。如在Uber們盛行的城市,出租車受到的影響有目共睹。
進一步影響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與銷售模式。在變革了服務端之后,共享經濟將進一步影響為這些服務端提供資產的生產端。如果車輛共享與閑置物品利用成規模,汽車以及許多長尾耐用消費品的購買量將減少,生產廠商將受到沖擊,從而將不得不調整銷售模式,直接發展租賃業務,以租代售,以應對銷量的下滑。
增進社會信任程度,淡化所有權觀念。基于信任的共享經濟進一步增進了社會的信任程度,同時共享經濟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刷新了人們對所有權的認識,沖擊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和所有權觀念。
資源是稀缺的,閑置意味著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意味著巨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