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的心理學理論研究中,情緒和認知對決策的影響成為關注的重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厭惡情緒對大學生道德判斷的影響,在大學生道德判斷過程中,厭惡情緒通過影響認知來作用于道德判斷。
【關鍵詞】道德判斷""厭惡情緒""認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009-02
當今的中國社會,偷盜、插隊、公共場所高聲喧嘩、老人摔倒了該不該扶、開車撞到路人該怎么處理、飯店用地溝油炒菜等等,對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人們往往會感到惡心,并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判斷。道德判斷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一個領域。傳統的道德判斷研究認為,認知在道德判斷中起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作用,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道心理學家主張情緒對道德判斷的作用不容忽視。海德特等人認為組成道德的各個領域均有對應的情境,如傷害/關愛領域對應同情、憎惡情緒,互惠/公平領域對應憤怒、內疚等情緒,神圣/純潔對應厭惡等情緒。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和實證研究的結果都發現,人們往往把違反道德的行為和厭惡情緒聯系在一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厭惡情緒對道德判斷有重要的影響。在道德判斷過程中,情緒直覺和認知推理究竟如何作用于道德判斷,一直以來都是道德心理學界爭論的焦點。厭惡情緒是作為影響道德判斷的一種情緒,對于認知與情緒的關系,普拉基亞斯(2013)認為道德判斷受到厭惡情緒的影響,經歷厭惡感會使道德判斷的結果發生變化。厭惡情緒在道德判斷中是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等這些理論問題,研究者們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一"厭惡情緒的相關理論
厭惡情緒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當人們有厭惡體驗時面部表情會發生變化,如嘴唇上提、眉頭緊鎖、鼻子皺縮,行為反應為疏遠,且伴隨惡心、反胃等生理反應。厭惡情緒是人類行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適應性,其積極功能是拒絕令人討厭的事物,避免接觸細菌、病毒等有可能引起身體疾病的物理刺激,幫助人們逃避傷害他人、違反社會規范的社會行為,保護和維持自己本身,有助于人類種族的延續。也有觀點認為厭惡情緒由一些特定的食物、產品等所引起的,功能有保護身體免受污染,保護個體及維持社會次序。
厭惡情緒,有的是由動物的本性包括性的選擇、壞的衛生、死亡、刺破皮膚、物體進入身體等引起的;有的是由主觀上不想接近的人或陌生人引起;有的是由一些人的行為引起的,如違背道德和規范或違背公平。
厭惡情緒的分類。從生理、心理和文化的角度,海德特等人把人類的厭惡心理分為道德厭惡與核心厭惡。道德厭惡指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個體對不道德言語行為和違反社會規范的人的一種反感體驗,有利于避免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有利于幫助我們回避會遭受損失或使我們的社會成員遭受損失的社會交往。核心厭惡又稱生理厭惡,指個體對于變質食品、排泄物、昆蟲、細菌等引起的一種反感體驗。生理厭惡在適應過程不斷擴展和泛化,已逐漸泛化到道德領域,如人們用一些令人惡心的、粗俗的語言等來描述某些引起惡心的實物和行為,也會把這些表達方式運用于某些社會道德的違反或犯罪中,如:欺騙某人或偷盜行竊等,生理厭惡驅使個體遠離威脅物,源于抵御寄生物而發生的身體或腸胃等的生理反應,可以延伸到對反社會行為的心理反應,從而產生
相類似的道德判斷。
二"厭惡情緒和道德判斷的關系
1.道德判斷的定義
道德判斷是指個體依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范,以及自己已經形成的道德價值觀念,對自身或者他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所進行的是非、善惡價值的判斷。格林認為,道德判斷在本質上是一個高度自覺、非常自主的心理過程,是主體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徐平等人認為,道德判斷是指在一系列由文化或者亞文化所規定的道德美德基礎上,用一定的規范或標準來評價一種道德現象或一個人的行為。
2.違反道德行為產生厭惡情緒
實驗表明,人們在對違反道德的行為進行評價之后產生厭惡情緒。在羅津等人的一項調查中,發現那些有辱圣潔和尊嚴的情景下,美國和日本的大學生對描述違反道德的情景匹配合適的表情或形容詞,會產生厭惡情緒,還有那些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也會引起厭惡情緒,比如吃寵物狗。查普曼等人最近的一項研究為此說法提供了更加確鑿的證據,實驗中,被試進行三種處理:(1)喝少量難喝的液體(苦味、咸味和酸味的);(2)觀看與骯臟相關的厭惡的照片(糞便、創傷和昆蟲等);(3)參與最后通牒游戲(經歷不公平待遇)。結果發現,經歷不公平待遇產生的面部表情與前兩種情況產生的面部表情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即上唇提肌的運動。而且,事后自我報告的不愉快和感受到的厭惡等級與不公平待遇的等級正相關。可以看到,僅僅是經歷不公平待遇這樣的違反道德的行為(不涉及其他厭惡刺激)就會產生厭惡的表情和感受。
3.厭惡情緒會使道德判斷更加嚴格
厭惡使得違反道德的行為看起來更加錯誤和糟糕。惠特利等人對被試進行深度催眠,暗示被試對單詞often或者take產生厭惡感,然后被試在清醒狀態下對句子描述的行為進行判斷。這些句子中有一半描述的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比如親兄妹的性行為,吃寵物狗的肉,國會議員受賄,商店盜竊,學生偷圖書館的書。每個句子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包含單詞take的,一個是包含單詞often的,而句子的其他主要單詞都是相同的。接著讓被試對包含often/take的違反道德句子、不包含often/take的違反道德句子、中性的句子記分判斷違反道德的程度和厭惡的程度。結果發現,當句子中出現能引起被試厭惡感的單詞often或者take時,被試認為這句話描述的行為更加令人厭惡,并且在道德上更加錯誤。為了弄清是否是因為厭惡感這種消極情緒狀態會導致任何的判斷都變得嚴格。
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誘發的厭惡感也會使人們的道德判斷更嚴格。施耐爾等人的一系列實驗中,讓被試暴露在充滿難聞氣體的房間,然后被試對與道德相關事件進行違反道德程度7點記分評價。對身體變化敏感的被試更容易受到外界誘發的厭惡情緒的影響,結果顯示,他們判定的違反道德等級更高。為了說明厭惡情緒對道德判斷的獨特影響,后續實驗采用觀看電影的方法,誘發被試間的厭惡和悲傷兩種消極情緒,結果只有厭惡情緒會使得道德判斷更加嚴格。
4.厭惡情緒是道德判斷的原因
道德上的中性事件會因為被認為是令人厭惡的而進入道德的范疇,也就是說厭惡感可以作為證據來判定該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因巴爾等人的實驗發現厭惡敏感性量表得分高的被試對同性戀的反對更強烈,這可能是因為對同性戀行為的厭惡導致了反同性戀的道德態度。與此類似,素食主義者可能因為覺得吃肉很惡心,而認為吃肉是違反道德的;反對吸煙者可能是因為覺得煙味令人討厭,而認為公共場所吸煙是違反道德的。
三"厭惡情緒對大學生道德判斷的影響機制
厭惡情緒的進化觀為厭惡在道德判斷中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一系列實驗研究,包括內隱認知、催眠、具身認知等,驗證了厭惡情緒對道德判斷有重要影響。在實驗中要求一組被試回憶一件不道德事件,另一組被試回憶一件好事,然后要求完成串詞任務。結果發現,與回憶道德事件的被試相比,回憶不道德事件的被試更多填寫的是與清潔有關的詞語,因此有厭惡情緒的被試更有可能補全與厭惡相關的詞匯,實驗結束時給被試選擇禮物:清潔用品(例如肥皂)或者中性的禮物,結果表明讓被試處于厭惡情境中,他們會傾向于產生清潔的行為,而且更愿意選擇清潔用品作為禮物。這組內隱認知實驗的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厭惡是如何影響道德判斷的。厭惡情緒的道德過度警覺實驗研究表明,高厭惡敏感的個體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上會更傾向于減少受到道德譴責的風險,這就是道德過度警覺的實驗中要求被試閱讀一個謀殺犯的故事,然后做出判決。結果得出高厭惡敏感性的被試傾向于判決疑犯有罪,因為道德過度警覺會使人對道德缺失的刺激更加敏感。總之,厭惡對判斷有重要影響,并且它的作用機制也是多方面的。
四"厭惡情緒對大學生道德判斷的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達里,以及通過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大學生對違反道德的行為都會感到厭惡。厭惡情緒會成為大學生道德判斷的依據,且厭惡情緒會使得道德判斷更加嚴格。
本文以價值觀處在初步成熟階段的大學生群體為對象,研究發現:(1)厭惡情緒對神圣/純潔領域道德判斷有影響。(2)表情抑制情緒調節方式使厭惡情緒感受顯著降低。(3)誘發的厭惡情緒使得大學生的道德判斷更加嚴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經常會體驗到各種厭惡情緒。如近幾年來,改革、開放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學校教育管理、后勤管理上的缺陷,以及社會上存在的嚴重的不正之風,引起了大學生的厭惡情緒。這種情緒導致少數大學生把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存在一些偏激因素,帶著這種厭惡情緒看問題,就會產生非理性的認知,對一些問題的認識缺乏冷靜、理智的思考,就會影響對表達自己正確意見途徑的選擇。從另一角度來看,厭惡情緒對道德判斷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大學生對令人厭惡的人物或事件等產生排斥和回避,這種機制使得他們遠離可能攜帶污染物與傳染源的人。但有些無關的厭惡情緒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對待人和事時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所以要努力避免無關厭惡情緒的干擾,保持價值中立,完善人格。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引導學生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并采用合適的情緒調節方式進行調節、做情緒的主人,做出較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李靜、盧家楣.不同情緒調節方式對記憶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7(6)
[2]趙付佑、丁道群、蘆球.厭惡情緒對法律判斷的影響:基于進化心理學的視角[J].社會心理科學,2011(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