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一直是世界各國教育學者普遍重視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適齡幼兒家長所關注的難點問題。不僅幼兒園與小學之間要做好銜接工作,家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做好家庭教育的幼小銜接才是能否使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的關鍵所在。本文針對幼小銜接中家庭教育的觀念、態度、價值取向及教育行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一"幼小銜接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于生活背景和年齡差異等原因,不同家庭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家長教育行為上沒做好全力準備
有些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教育是小學和幼兒園的工作,作為家長做好物質上及環境上的準備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教育對幼小銜接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無法替代的。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專家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里由母親開始”,低齡兒童受家庭的影響更大,幼兒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身體素質、自理能力、環境適應等各個方面的培養都會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在幼兒身心發展、生活與學習能力及環境適應等方面也要準備好,在家庭中要注意言傳身教,對幼兒進行耳濡目染的影響。
2.重智力教育高于能力培養
雖然家長在思想上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了解中發現,家長在教育行為上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依然以孩子會多少道算術題、會認多少個漢字來衡量幼小銜接的好壞。事實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幼小銜接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銜接部分,從某種程度講甚至比智力因素的培養更重要。如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學習充滿興趣、獨立、善于與人交往等,這些方面的培養對幼小銜接的整個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重視幼兒的智力發育,忽視其他能力的發展,那最后的結果就是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3.教育觀念及價值取向存在偏差
很多家長對于幼兒的教育問題都是由自己說了算,并沒有征求幼兒的意見形成民主的教育模式。存在偏差的教育觀念及價值取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家長的教育行為。造成家長只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發展。這種揠苗助長、極端的超前學習行為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從長遠考慮是極為不利的。望子成龍心切可以理解,但過早地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后班學習,增加學習負擔,容易使幼兒滋生厭學心理,學習態度變得消極,因此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將期望值定位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是幼兒愿意達到、能夠達到的目標,使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4.對幼小銜接的理解不全面
有的家長沒有認識到銜接工作的重要性,認為“樹大自
然直”,不需要做些針對性的引導工作和培養,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進入小學后學習能否跟得上,十分重視幼兒的算術、識字、漢語拼音學得怎么樣,認為孩子只要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掌握了就等于做好了幼小銜接。那么,是否只是學好文化知識就能順利地過渡到小學呢?相關調查表明,如果家長過度重視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很可能導致其他方面由于缺乏發展機會而受到影響。這是由于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理解不全面造成的。學校和幼兒園是兩個學段,小學的任務性和目的性更強,學生要接受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幼兒年齡小,自控力有限,家長除了關注幼兒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有意識地培養其自立自強自控的良好意志品質,以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5.家長教育態度存在偏差
部分家長尤其是隔代家長受陳舊的教育觀念及文化程度的影響,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所有教育的責任就都應該由老師來承擔,認為教育是幼兒園和學校的事。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師,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幼兒的模仿行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方面的培養不僅是幼兒園和學校的責任,同時更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端正家長的教育態度對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是至關重要的。
二"幫助幼兒做好幼小銜接的全力準備
有準備,才有一切。入學后學習環境、學習任務、作息時間、自理要求和師生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要想做好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家長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是十分必要的。
1.身心方面的準備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心理定位。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要看到優點,做到理性施教。其次,使幼兒具備自理能力和技能。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教養方式,現在孩子大多依賴性強,入學后不適應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差,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和障礙,影響孩子入學的積極性。家長一方面讓幼兒堅持鍛煉身體,根據幼兒自身情況制訂相應的運動計劃,強健體魄,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投入到學習中,另一方面要樹立幼兒的獨立意識,已經長大了,要成為小學生了,不能事事都依賴家長,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解決困難問題,還要教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學校生活技能,比如使用學習工具、整理收拾書包等。再次,要激發幼兒上小學的迫切愿望。讓幼兒明白上小學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用愉快的口吻介紹小學豐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加入少先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等。環境布置上營造小學的氛圍,讓幼兒有期盼感。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小學參觀,熟悉環境,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喜愛之情。
2.生活及物質方面的準備
主要是社會適應準備,包括與人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善于表達的幼兒容易獲得周圍人的肯定,從而變得更自信。在家庭教育中還要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家長禁忌什么事都包辦代替,要鍛煉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在家庭教育中還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與任務意識。物質方面準備包括學習用品和環境布置等方面。
3.能力、學習方面的準備
第一,傾聽能力。傾聽的能力是衡量幼兒學習能力的標準之一,許多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就是不會傾聽。如果孩子沒有養成傾聽習慣,老師在上面講,自己在底下玩或者發呆,根本沒聽老師在講什么,導致聽課效率低下。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不要反復地說,過多重復自己的話反而使孩子感到絮煩,不喜歡傾聽別人講話。
第二,思考能力。養成幼兒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家長給予適時的啟發。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閱讀能力。閱讀可以讓幼兒掌握大量的詞匯,提高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也可以提高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閱讀時,家長語言要規范、精練,要讓幼兒完整地聽完故事,多讓幼兒發表意見,培養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
第四,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注意分成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幼小銜接中,要加強對幼兒有意注意的培養。從幼兒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開始,以游戲形式鍛煉比較好。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中國青少年研究專家孫曉云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幼兒時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培養良好習慣從興趣開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要采取積極的態度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多表揚少批評,給幼兒以成功的體驗,增強幼兒好奇心,明確學習目的。良好習慣的培養用加法,不良習慣的糾正用減法。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持久堅持。
第一,要培養孩子及時做作業的習慣。這一點很重要,孩子回到家先寫作業后玩耍,做作業時要認真,不要一邊玩一邊做作業。這個習慣若養成不好,作業多了就不能按時完成,影響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要保持端正的學習姿勢。低年級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學習伊始端正坐姿和寫字姿勢很重要。孩子作業時,家長要幫助他們采用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坐姿,利于孩子身體發育,寫字又快又好。
第三,要愛護書包與文具。有的孩子書包臟亂差,作業本和書一團糟。家長要培養其嚴謹細致的學習態度,從細節著眼,小處入手,將學習用品和書本寫上名字,做好標記。將教材和練習冊包好,分類整理,放學時收拾好書本和文具,查看第二天課表,每天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四,具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意識。幼兒園是生活活動和學習活動相結合,交替進行,而小學的課堂教學時間比幼兒園增加一倍,課間活動時間10分鐘。幼兒園有1~2小時的午睡時間,有的小學卻取消了午睡。入學前幼兒的作息時間要進行調整,和小學作息時間制度保持一致,按時起床、活動與休息。從生理和心理上保證適應學校生活。
總之,幼小銜接工作中家庭作用尤為重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最為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要施以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幫助孩子盡快完成幼小過渡,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為孩子健康順利的學業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