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目的不同,翻譯形式也不盡相同,在這里,主要探討通過文字的方式,從一種語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由于中英語法結構、文化和表達方式等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兩種語言之間的自如轉化不僅需要譯者擁有翻譯所具備的能力,而且還需譯者深諳中西文化。
【關鍵詞】中英翻譯比較""源語""譯入語""中西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057-02
一"翻譯概述
翻譯就是把原文從一種語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嚴復先生曾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一代又一代的翻譯工作者把這一標準奉為翻譯的至高標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經過個人努力和后天習得,想要達到“信”和“達”的標準,這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至于“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楊絳先生曾說,“雅”是外加的文飾,她所認為的“雅”不僅能信能達,還要“信”得貼切,“達”得恰當,連楊絳先生都認為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可見翻譯的難度。一個好的譯者,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可以接近嚴復先生提出的這一翻譯標準。
然而,翻譯本身,并沒有特定的規律可循,猶如做外科手術,每臺手術都是因人而異,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但是,理念和方法卻是萬變不離其宗。譯者需要徹底讀懂原文,不僅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充分理解原文并領悟字句之間的弦外之音。在此基礎上,通過譯文,準確地向讀者傳達作者的意思,盡可能最大限度體現作者的風格。譯者不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插入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甚至是解釋,楊絳先生曾說,要貼合著原文翻譯,盡可能照模照樣地向讀者表達作者的原意。
二"翻譯比較
縱觀中、英翻譯,基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想要轉化這兩種語言,首先要剖析他們之間的差異,比較之后才能獲得正確的翻譯方法,進而通過磨煉翻譯技巧,達到上述所提及的翻譯標準。接下來,將著手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英之間的翻譯比較。
1.中、英語言結構差異
中、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語言結構差異,英語注重形式,而漢語則注重意義。英語的語法結構嚴謹、有序,主從關系清晰、明確,毫不夸張地說,有時候,一個英文長句,多半是個復合句,長達數行,而且結構復雜,包含主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同位語、形容詞組和副詞組等。而漢語的句法結構松散、靈活,僅需隨意搭配,即可產生不同含義。最具代表意義的中文結構則是四字成語,言簡意賅,寓意豐富,毫無章法可言。
由于兩者之間的此種差異,給翻譯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難度和挑戰。因此,如何拆分英語長句、正確理解各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抓住核心句的大意對于翻譯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著名的翻譯大師尤金·奈達則通過把英語的長句分解成6個簡單的句子,這種簡單的核心句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簡單句,即便對于初中學生,理解這些簡單句也沒有太大難度。通過此種方法,對句子拆分之后,接著譯者需要按照中文的表達習慣,把上述6個簡單句重組成中文,在重組的過程中,譯者不能丟失原有信息、加入自己的想象,但是可以調整原文語序、有意刪減重復信息、增加作者的言外之意,只要忠實原文,把作者的原意表達出來即可。
在處理兩者語言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拆分英文句子是比較容易的。最難的部分是重組被拆分的簡單句,我們很容易受限于英語的語法結構,亦步亦趨,不敢做出大膽改變,原文中的名詞翻譯成譯入語的名詞;動詞翻譯成動詞;副詞翻譯成副詞,甚至有時一個定語從句,我們也會照搬原文的結構,這樣下來,翻譯出來的漢語只能晦澀難懂、詞不達意,不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這樣翻出來的中文,帶有濃重的翻譯腔,其實,我們應該盡力杜絕陷入翻譯腔的圈套。
因此,其中一個重要的翻譯手段為詞性轉換,而且,在轉化成譯入語時,幾乎原文中的任何一種詞性都可轉化成其他詞性,如動詞轉換成名詞,名詞轉換成動詞,介詞或副詞轉換成動詞,名詞轉換成形容詞等等,詞性的轉換是做好翻譯的必備手段,它能夠使譯文脫離原文的結構,不受原文的束縛,因此,翻出來的譯文理所當然也會盡可能避免翻譯痕跡。
同理,在處理英文中的定語從句、狀語從句之時,也需視情況而定,根據中、英文的句子結構,稍加調整。一般來說,英文中的定語從句,翻譯成中文時,如果句子短小或句子是限定性定語,可把定語仍然放在名詞前面;如果較長,而且是非限定性定語,也可考慮把修飾的定語部分放在所修飾名詞后面,這樣可以使整個行文相對流暢,不拘泥于原文的結構,因此,也可避免頭重腳輕的現象。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定語也可根據上下文,直接處理成狀語或一個獨立的短句。這些做法都是可取的,只要能夠保證忠實原文。狀語從句的翻譯在此就不再累述。
最后,關于結構方面的不同,還體現在一些細小的方面,比如英語多用代詞,而漢語多用名詞,需準確地理解原文句子中代詞所指代的含義,一旦理解不到位,很可能會導致整個句子翻譯出錯。代詞雖小,但在英文中,使用頻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把握這一點,對翻譯的幫助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還有一個區別在于,英文多用被動語態,
而中文多用主動語態,在翻譯被動語態的英文句子時,不必千篇一律翻譯成被字句,而采納符合中文語言習慣的主動句倒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轉換方式。
2.中、西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與西方英語國家存在的文化差異猶如一條鴻溝,具體體現在兩國的綜合實力、風土人情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等等上。對于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卻是個永久的課題。奈達曾有一個經典的表述,他十分強調“功能對等”。在當今全球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最小化地縮小文化對于翻譯所帶來的影響,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猶如久旱甘霖,給無數的翻譯工作者帶來了啟迪,慢慢克服了文化給翻譯帶來的障礙。
更有人說,其實,翻譯水平的高低不在乎語言水平之間的較量,而關乎對于兩種文化的精通。
一個深諳中、西文化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確實能如魚得水,翻譯精準到位。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識原文中某一句話的所有單詞,但是我們卻不知實際言之何物,當然也無法用中文準確表述出來,這就深刻地反映出了解文化對于翻譯的影響。翻譯偉大的文學作品,對于譯者對于文化的掌握要求更高,它絕對不是文字的累積,而是通過文學作品,滲透著作者所表達的本國文化,想要翻譯好文學作品,應當充分了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所折射出的文化。
當然,在把中文翻譯成英文時,文化所帶來的障礙和影響也不可小覷。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外國對于中國文化實在知之甚少,如果我們硬把中文按文字本身來翻譯,不做任何解釋,那外國人很難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含義。再加上中國的各種典故、成語、詩詞,都包含著大量隱含的寓意,我們在翻譯的同時,需考慮到文化差異,而進行必要的解釋。
文化的習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無法一蹴而就,而需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累積。只有達到一定程度,兩種語言的轉化才會更加自如、更加流暢,而不是限于語言本身。
總而言之,中、英之間無論在語法結構上,還是在文化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使得對于譯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一篇好的譯文,除了能夠在以上兩點上多下功夫之外,還需根據不同文體、不同語境,反復打磨、不斷冷卻,再反復推敲。翻譯其實沒有技巧可言,唯有練習加練習,方可習得翻譯所具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