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LC技術廣泛應用于冶金、礦業、機械、輕工等工業自動控制領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此項技術的人才。針對目前PLC課程現狀,筆者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創新課程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PLC教學""任務設計""理實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079-01
一"PLC課程的重要性
PLC"技術廣泛應用于冶金、礦業、機械、輕工等工業自動控制領域,因其操作方便,很好地運用計算機調控了傳統電氣控制,隨著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的轉型,社會需要具備此項技術的人才。
二"PLC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現狀
PLC課程作為職業技術學校的一門必修課,PLC在職業技能鑒定中逐漸成為指定的考核內容。但是高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加上學習熱情不足,在PLC理論課學習中很容易形成抵觸情緒,造成理論知識貧乏,實訓操作不會的惡性循環,甚至造成設備的損壞。再加上學制限制,實訓條件限制,很多高職學校PLC課程教學不能做到大力投入,影響了PLC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提高PLC課程質量的措施
1.理論與實訓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PLC"課程由于其理論與實訓不可分割的特性,必須邊學邊練,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理論與實訓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表明,此模式有利于學生加深對PLC"知識的了解掌握,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提高實訓課時比例,培養動手能力
PLC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傳統的課程設置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課時是實訓課。筆者在教學中加大實訓的課時,甚至實訓課時超過理論課時,在課程后期,大量引用典型實例提高學生運用基本知識的能力。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鞏固理論的同時,學會創造,只有這樣才有利于PLC知識的掌握,提高PLC課程的教學質量。
3.修訂教學計劃,培養學生興趣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實訓通常是重復性的編程練習,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注重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所以教學內容多以生活中常見的PLC模型為實驗內容,例如以音樂噴泉、交通信號燈控制、電梯控制等實際應用為課題。以求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思維。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設計通俗易懂的流程動畫,如搬運機械手的安裝與調試、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反接制動控制,在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整合課程內容,以能力為考核目標
PLC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要求學生今后就業具備自動控制設計,電氣設備運行、維護、安裝調試等相應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但通常有些學生課程都要結束了,還不知道自己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說明我們課程內容的導向性欠缺,僅僅是理論學習和重復的編程練習,無法滿足今后用人單位的需求。嘗試讓學生以實訓任務為考核目標,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以及處理能力,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5.行動導向“三段式”教學組織
行動導向“三段式”教學組織的實施,首先我們要構建“團隊+基地”的教學條件,即組建兩個團隊,建成兩個基地。兩個團隊是由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和由3~5人為一組的學生學習團隊。兩個基地是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進行“三段式”教學,是行動導向“三段式”教學組織的核心,我們在進行“三段式”教學中,是以學生團隊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中心。具體實施的三個階段是:第一階段,在校內實訓室實施“任務獲取、知識準備”。完成PLC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準備,明確學習任務;第二階段,到校外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踐補充、理論轉化”。完成PLC課程應用實踐知識的補充,將第一階段準備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知識向能力轉化;第三階段,回到校內實訓室,完成“資料歸整,成果展示”。將在校企合作單位的見聞、實踐、思考和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以團隊匯報、答辯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對于學生在“三段式”教學中的學習效果,我們采用“兩結合”的“四評”考核辦法,進行綜合評價。“兩結合”是對每個學習任務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學生在校內的學習考核與在校外的實踐考核相結合。“四評”分別是學生自評、學生團隊互評、師傅和教師對學生評價、師傅和教師對學生團隊評價。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PLC課程在高等職業學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主線的項目課程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創造思維,提高PLC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斌.《電氣控制系統與可編程控制器》課程模塊式教學初探[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周敏.《電器控制與PLC技術》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福建電腦,2009(4)
[3]吳貴明.“以人為本”價值視域下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