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在交際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由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二語習得研究者提出的一種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理論。3P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模式下的產物。本文對兩種教學法進行比較,闡述兩者之間的差異及優劣之處,并提出兩種教學法對我國外語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PPP教學法""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083-02
任務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指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它也是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轟動。教學理論認為:掌握語言不是單純訓練語言和學習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一定的語言交際項目設定可操作可實行的任務,從而學生能夠通過溝通、交涉等各種形式來完成任務,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英國語言學家Wlllis在她的專著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中提出了任務教學的三個步驟:(1)前任務(pre-task)——任務,主要通過音頻、視頻短片或者小故事等引入主題,讓學生對任務的主體有一個很好的把握。(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a.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分小組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并成功完成任務,老師負責監督并鼓勵引導。b.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情況,學習者討論并向全班同學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當學生表述有困難時,老師應當給予一定得幫助。c.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老師對每份報告的內容和質量給予及時的反饋。(3)語言聚焦(language-focus):a.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小組任務完成情況。b.操練(practice),老師講解完知識點之后應提供學生相應的語言練習機會。并讓學生換小組練習強化語言點的使用。
3P教學法把語言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演示(presentation),操練(practice),運用(productio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呈現語言知識點,然后讓學生進行操練,學生在此過程中進行交際,從而達到語言的輸出,形成學習成果。
一"任務教學法與3P教學法的模式比較
任務教學法和3P教學法差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3P教學模式是先演示語言知識或語言形式,然后讓學生進行反復操練,最后學生運用輸入的語言知識進行輸出,達到交際的目的。3P模式中,三個階段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沒有側重點。而在任務教學模式中,沒有呈現與演示,較少的操練,重點突出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第二,3P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是主宰者、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任務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中心,教師幫助學生創造語言情景,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策略。
第三,3P教學法更側重于形式,各種活動都圍繞某個知識點展開,注重語言的形式及正確性。而任務教學法模式注重意義以及信息的溝通,學生先使用語言表達,然后再學習語言難點。
第四,3P教學法主要采用的是演繹法,教師將語法規則展示給學生看,然后進行大量的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完成練習,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權威與主導地位。而任務教學法主要采用的是歸納法,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語法點。
二"任務教學法與3P教學法的優劣之處
1.任務教學法的優點
第一,任務教學法是一種提倡以教師教學為主導、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有益于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任務教學注重真實場景下、以明確目標位導向的語言交際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激發極大的熱情,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第三,任務教學法中學生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2.任務教學法的不足之處
第一,課堂效率低,難以保證大班額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任務教學法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方法,學生占主導地位,老師并不參與其中,只負責監督并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和反饋。但目前班級人數一般在50左右,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完成規定的任務,大部分任務放在課后完成,導致任務完成的質量無法保證。
第二,課堂的組織和任務的涉及與實施過分依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當今的英語課堂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大多數教師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對詞匯、語法、語言運用的掌握程度,從而影響學生的進步。
第三,課堂中學生的個體活動難以有效監控和控制,反饋效率低。任務教學法是把任務分配給學生,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的活動任務來獲得語言和使用語言。而在實際課堂中,由于人數過多,老師無法監督每組學生,避免不了一些學生在交流中使用自己的母語來更快地完成任務,導致以完成任務來習得語言的目的難以實現。
3.3P教學法的優劣之處
在常規的3P教學模式中,教師以演示(presentation)—操練(practice)—成果(production)為基礎,以便組織和控制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老師呈現或演示語言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反復的操練,直到完全掌握,達到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目的。在整個過程中,老師提供給學生固定的語言形式,學生進行反復性的模仿或練習,最后運用到實際的交際過程中,確保了語言的準確性,同時也有益于老師組織和控制課堂,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然而,也會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因為3P教學法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決定課程的內容及形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中,久而久之,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被抑制,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再者,學生的語言習得是在真實的語境下習得與進行的,3P課堂中,老師規定一定的語言形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導致語言的使用缺乏真實的交際性。
三"啟示
衡量一種教學法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體現在課堂實踐和教學成果上,任務教學法能改變外語課堂上的枯燥沉悶以及以往我國“喂哺式”的教學方式,通過真實使用語言參與完成各項任務來發展語言能力,為我國的外語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程可拉、劉津開編著.中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魯子問.任務型英語教學簡述[J].學科教育,2002(6)
〔責任編輯:林勁〕